付淑威(高級會計師/高級審計師)(博地控股集團 浙江杭州 320000)
風險清單督導機制是審計機構利用歷年審計積累的審計成果資源,按問題性質或領域梳理審計發現的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動態編制風險負面清單,明確告知被審計單位清單內容為以后對該行業或領域審計的重點,督促被審計單位按清單內容加強自我監管的一種開放式審計工作機制。
(一)整合內部審計資源,協同實現審計全覆蓋的有效機制。風險清單督導機制本質上是通過清單明晰職責分工、形成監督合力、提高審計效率的一種機制。一方面,審計機構通過編制風險清單督促內部審計加強自我監管,將對清單中典型性、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監督職能有效轉移由內部審計履行,是重新分工、形成合力,解決內部審計任務繁重與力量不足矛盾的協作機制。另一方面,編制風險清單既明確了內部審計工作重點,提高了內部審計工作效率,又可使審計機構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履行新的更高層次的職責與使命中,形成監督層次上縱向的全覆蓋。
(二)深化審計成果應用,有效實現預警預防作用的開放式審計。風險清單督導機制發揮風險清單的警示預警作用,可幫助被審計單位更好地找準問題、把控風險,引導內部審計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風險點的梳理與識別,使內部審計更加注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真正實現審計由事后監督向事中、事前防控的轉變。
(三)優化內部審計環境,推動內部審計內生性發展的有效舉措。事先告知被審計單位風險清單的內容,明確今后內部審計對該行業或領域審計的重點,特別是明確與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緊密掛鉤,審計發現違反清單問題越多,評級越差,則可從機制上倒逼各單位重視內部審計的自我監督預防作用。同時,內部審計機構與被審計單位協同是互促共進的過程,不僅有助于提高內部審計的工作水平,擴大內部審計工作的影響,也將提高內部審計的地位及其監督能力,從而引導各單位進一步重視內部審計工作,促進內部審計工作主動有序地開展。
(四)深化審計成果應用,為促進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打下基礎。風險清單督導機制有利于提高審計成果的應用水平。一方面,將內部審計發現的典型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進行清單式梳理,通過各單位事先自查自糾,實現內部審計“以點促面”的審計效果,全面系統地提升內部審計整體績效。另一方面,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的內在需要,也是內部審計自我發展的需要。
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是抗風險能力,以風險為導向的審計正是為適應企業發展的新需求而產生的,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要,風險導向審計已經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得到理解和認同,逐漸成為企業內部管理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管理者需要借助風險導向審計的職能作用來滿足企業應對風險的發展需求。風險清單督導機制引導內部審計定期開展風險點的梳理與識別,更加注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為促進開展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提供有力的支撐。
總結實際工作中近年來在整合內部審計資源中的創新實踐,風險清單督導機制的建構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編制風險清單。風險清單由審計機構根據歷年審計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典型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把各個審計報告打碎,再次區分問題的性質或領域的基礎上梳理而成,為內部審計在實施該行業或領域審計時明確了重點,為被審計單位在自查自糾、規范管理和防范風險等提供幫助。具體如下頁表1所示。

表1 風險的主要表現形式及預防措施

續表1
風險清單的主要內容一般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風險類別與主要內容,列舉某一行業或領域可能存在的主要風險類別、風險事項;二是風險表現形式,具體說明該風險點在經營管理或履職行權中可能出現的不規范現象或造成的不良后果;三是預防措施,即防止或控制該風險問題發生的一些建議措施。
編制風險清單應注意三個方面:一是以事實為依據,即列入風險清單的主要問題一般以內部審計機構實施審計時發現的實際存在的問題為主;二是重在預防典型性、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對以前審計已基本解決的問題,可不列入清單;三是不定期地更新升級,審計機構要根據行業或領域的發展變化,對風險清單進行評估、維護與更新,使清單更具指導性。
(二)實施風險清單。運用風險清單的主體主要包括審計機構和集團及各成員單位,這兩個主體能否運用好風險清單,直接影響該機制的有效運行。
1.清單的實施。審計機構運用風險清單要發揮其導向作用,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實行事先告知的開放式審計模式。編制好的風險清單事先按行業或領域發給每個被審計對象,明確告知清單列舉內容為日后審計重點,使被審計對象事先了解不能做或不應該做的行為內容,并明晰做了以后對單位及單位領導人帶來的相關后果。二是建立以風險清單為主要內容的審計監督評價體系。審計機構實施項目審計時,將風險清單內容列為審計監督的重點,并將審計發現的被審計對象出現風險清單問題的數量,作為審計評價的主要內容,如審計機構根據負面清單對領導干部開展的經濟責任審計,即根據審計發現的違反清單內容問題數量的多少和性質的嚴重程度,以定量和定性的雙重角度,確定領導干部履職的評價檔次(分優秀、良好、一般、差、較差五個檔次),對上級明令禁止事項行為的發生,領導干部則一律不得評為優秀。
2.內部審計機構的實施。內部審計機構實際應用風險清單的程度,直接決定了風險清單督導機制的實際效果。為此,一方面要求內部審計機構認真落實風險清單,按風險清單內容結合內部審計資源制訂內部審計工作計劃,內容的審計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重要內容,將能否通過內部審計有效揭示和預防清單問題作為評價內部審計成效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內部審計要編制符合單位實際的風險清單,并定期評估,將風險較大的事項、將審計機構審計時發現的風險清單問題隨時調整為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作為內部審計工作的風險內容開展審計項目。
(三)實施督導評估。除了通過采取事先告知清單內容、建立以風險清單為主要內容的審計評價體系等措施進行引導,審計機構還應落實督導和評估工作,以確保風險清單督導機制的有效實施。一是就內部審計如何圍繞風險清單開展審計進行指導,切實提高內部審計工作的質量與成效。二是定期監督檢查被審計單位自查自糾情況,確保風險清單被有效利用,從而推動風險清單督導機制的落地。三是評估風險清單督導機制整體的有效性,及時發現問題,不斷改進與完善相關工作機制。
(一)審計機構理念與管理的創新。一方面,轉變審計理念。更加著眼于審計的預防功能,注重發揮內部審計在構建基礎性、源頭性的自我監管機制中的作用,倡導審計機構通過“解剖麻雀”項目的實施,利用內部審計實現“以點帶面”“規范一片”的一體化審計模式。另一方面,創新管理。注重優化審計資源,將內部審計作為企業提升抗風險能力的抓手進行管理,從而充分發揮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增值功能的發揮。
(二)對被審計單位自查自糾的激勵與引導。一是明確內部審計對風險清單內容進行自我監管的主體責任,對不按要求開展內部審計,或效果不明顯的單位進行通報,并責令整改。二是創新內部審計成果的應用,對內部審計自查自糾的問題,審計機構審計時一般不作問題反映,不追究主要領導責任。三是將風險清單督導制作為評估內部審計工作的有效性的考評依據。
(三)對內審人員的勝任力提升方面提出新的挑戰。一方面,新形勢下以風險為導向的內部審計要求內部審計工作開展緊緊圍繞企業戰略目標,識別出阻礙戰略目標實現的剩余風險作為開展審計工作的立項依據,其工作挑戰性不言而喻。另一方面,清單督導制要求內審人員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在復雜的經營環境中根據企業的未來發展勢頭評價苗頭性、共性的問題,以從更為全面而專業的角度按性質或領域進行問題梳理,從而有效發揮清單督導制的作用發揮等,這些無一不對內審人員勝任力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清單督導制能夠在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發揮日益重要的審計成效,同時,也能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基礎性、源頭性的自我監管作用,對解決審計任務重與審計資源少的矛盾,化解企業風險推動內部審計事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