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春明(博士)鄭少華 高躍
(山西財經大學財政與公共經濟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2012年1月1日我國“營改增”試點開始,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方案,至此,營業稅在我國成為歷史。“營改增”是繼1994年分稅制改革、2009年增值稅轉型改革之后我國稅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是我國結構性減稅的重要手段,引領我國稅制走向公平與效率,為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重大契機。交通運輸業是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于2012年1月1日作為首批“營改增”試點行業之一,“營改增”必然會對其產生重要影響。但在改革之初,有學者發現部分交通運輸業試點企業出現稅負增加的情況(潘文軒,2012;田志偉等,2013),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由于交通運輸業未來可抵扣進項稅額的增加會使得企業稅負得以改善(張學勇等,2014)。“營改增”試點全面實施以來,大部分企業基本都經過了政策改革的過渡期,政策效果得以體現。本文以滬深交通運輸業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在分析“營改增”全面實施對企業減稅效應的基礎上,實證檢驗了“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為進一步完善增值稅制度及優化企業治理結構提供可供借鑒的理論和實證參考。
(一)“營改增”對企業償債能力的影響。“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企業償債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稅盾效應”作用下,“營改增”顯著降低了企業的債務融資水平(岳樹民等,2017),提高了企業的償債能力;二是“營改增”之后,企業外購固定資產、原材料、應稅服務等的進項稅額可以進行抵扣,實際的采購成本會下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會增加企業的現金流量,提高企業的償債能力。
(二)“營改增”對企業發展能力的影響。本文選定總資產增長率和營業收入增長率作為企業發展能力的代理變量。由于“營改增”打通了企業流轉稅的抵扣鏈條,消除了企業的重復征稅問題,進一步促進了企業的專業化分工,所以在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政策的利好下,大部分企業會增加固定資產的投入來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另外,在“營改增”減稅效應的影響下,企業向下游企業或消費終端銷售貨物或提供服務時會降低價格,將一部分政策紅利讓渡給下游企業或消費者,價格下降促進銷量增加,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企業的營業收入。
(三)“營改增”對企業經營能力的影響。由于試點企業計稅方式的改變,在外購固定資產、原材料、應稅服務等時原值會下降,在企業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無論是總資產周轉率還是固定資產周轉率都會增加。此外,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不僅會加大企業更新資產的力度和速度,同樣也會提高企業各項資產的使用效率,這些都會使企業的經營能力得以提升。
(四)“營改增”對企業盈利能力的影響。“營改增”不僅可以通過銷售收入的價稅分離、購進貨物或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抵扣、固定資產計提折舊變化、流轉稅利潤核算差異來直接降低企業的稅收負擔,同時也會減少企業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進而直接增加企業的盈利水平。另外,“營改增”使得價內稅變價外稅,又會影響到商品的定價水平,進而影響企業的銷量和銷售收入。
(一)研究方法及樣本數據。本文的實證分析主要采取雙重差分方法和固定效應模型。雙重差分模型的前提是存在改革的實驗組和未進行改革的控制組,而“營改增”分步驟、分地區進行試點的改革正好為政策效應分析提供了一個自然實驗窗口。同時,考慮到整個改革過程的完整性及排除“營改增”之后一系列增值稅改革可能對企業財務績效產生的影響,故將樣本區間選定為2011年第1季度—2016年第4季度。數據來源為國泰安數據服務中心(CSMAR)下載的上市公司財務數據。
(二)變量定義。
1.企業財務績效。本文選取與財務績效有關的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經營能力及盈利能力四個方面作為評價指標體系,同時結合國內外關于財務績效的研究,從中選取8個具體評價指標進行實證分析。
2“.營改增”政策虛擬變量與實際稅率的交乘項(BTV×ETR)。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各指標的影響效應,所以加入“營改增”政策虛擬變量與實際稅率的交乘項,我們所關注的是交乘項對財務績效的影響。
3.控制變量。為控制其他因素對交通運輸業財務績效可能產生的影響,借鑒已有文獻研究,在回歸中加入公司規模等控制變量。
具體變量定義及說明見表1。

表1 被解釋變量定義說明
(三)模型構建。為驗證“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建立如下平衡面板模型:

為驗證“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建立如下平衡面板模型:

其中:Yit為被解釋變量,分別表示財務績效的8個指標。αi是上市公司的行業固定效應,μt是時間固定效應,εit是隨機干擾項。
(一)統計性描述。本文對主要變量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從表2可以看出各變量的特征及之間的差異。

表2 變量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二)實證檢驗結果及分析。
1.“營改增”對企業稅負的影響。該實證回歸以企業實際稅率ETR作為被解釋變量,以“營改增”虛擬變量作為解釋變量,運用固定效應模型、隨機效應模型、OLS模型實證檢驗了“營改增”對企業實際稅率的影響效應。下頁表3中方程(1)為固定效應模型,且控制了行業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同時加入了企業規模、營業收入對數、托賓Q值三個控制變量,BTV的回歸系數為-0.0334,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營改增”有效降低了交通運輸業的稅收負擔,即“營改增”平均每季度使樣本公司的稅收負擔下降0.0334個百分點。方程(2)為固定效應模型,但只控制了行業和時間固定效應,BTV的回歸系數為-0.0327,且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同樣說明“營改增”可以有效降低交通運輸業的稅收負擔。方程(3)、(4)分別為OLS與隨機效應模型,且回歸系數依然顯著。綜上所述,無論是固定效應模型,還是OLS及隨機效應模型,“營改增”都會降低交通運輸業的稅收負擔。

表3 “營改增”對企業實際稅負的影響
2.“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對企業績效的影響。表4以模型(2)為基礎,實證檢驗了“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對企業績效的影響。由于將交通運輸業之外的試點行業作為了控制組,所以在進行數據處理時得到8 116個觀測樣本。
表4中方程(1)—(8)均為固定效應模型,被解釋變量分別為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總資產增長率、營業收入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及資產報酬率,解釋變量為“營改增”減稅效應(BTV×ETR)。方程(1)、(2)中BTV×ETR的回歸系數分別為1.590、1.520,且均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營改增”減稅效應每季度可以提高交通運輸業的速動比率和流動比率分別為1.590個百分點和1.520個百分點,即“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顯著提升企業的償債能力。方程(3)中BTV×ETR的回歸系數為0.209,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營改增”減稅效應每季度可以提高交通運輸業的總資產增長率為0.209個百分點。方程(4)中BTV×ETR的回歸系數為0.133,雖然不顯著,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營業收入增長率與“營改增”減稅效應存在正向相關關系。基于此,“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提升企業的發展能力。方程(5)、(6)中BTV×ETR的回歸系數分別在5%、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提高交通運輸業的總資產周轉率和固定資產周轉率,即“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顯著提升交通運輸業的經營能力。方程(7)中BTV×ETR的回歸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說明“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提高交通運輸業的凈資產收益率。方程(8)中BTV×ETR的回歸系數雖然不顯著,但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資產報酬率同“營改增”減稅效應存在正向相關關系。由方程(7)、(8)可知,“營改增”減稅效應可以提升交通運輸業的盈利能力。

表4 “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企業財務績效的影響
3.穩健性檢驗。為了增強實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本文對模型(2)進行了相關穩健性檢驗。從上頁表5可以看出,“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交通運輸業的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總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對營業收入增長率、資產報酬率的影響雖然不顯著,但表現為正向的影響效應。從上頁表6可以看出,“營改增”減稅效應對交通運輸業的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總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凈資產收益率均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對營業收入增長率、固定資產周轉率、資產報酬率的影響雖然不顯著,但表現為正向的影響效應。綜上所述,采取不同的回歸方法之后,對本文的回歸結果影響不大,即可以說明基本回歸結果是穩健的。

表5 隨機效應模型回歸結果

表6 二元回歸模型回歸結果
(一)研究結論。綜合本文的理論分析和基本回歸結果,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營改增”對企業所得稅稅負(實際稅率ETR)存在顯著的負效應,與“營改增”改革初衷及改革實施效果相吻合,即“營改增”為交通運輸業帶來了減輕稅負的政策紅利。(2)“營改增”減稅效應顯著提高了交通運輸業的償債能力、發展能力、經營能力及盈利能力。
(二)政策建議。“營改增”的全面實施是我國結構性減稅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對試點企業尤其是交通運輸業的減稅效應逐步得以體現,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業的財務績效水平,在增值稅稅收體系完善過程中,結合本文的研究結論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企業要合理安排固定資產更新投入。增值稅固定資產進項稅額抵扣政策,雖然為試點企業加大固定資產更新力度提供了契機,但是企業要合理安排固定資產的更新投入,切忌盲目跟風。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生產經營情況、發展目標及實際需求,對現有固定資產進行合理的規劃配置。對于確需更新換代的固定資產,企業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需求計劃,謹慎評估固定資產投入的效率,保證固定資產更新換代的高效性和實用性。在充分享受“營改增”政策紅利的同時,更需要合理安排資金投入,以實現效益最大化的目標。
2.企業要合理進行稅收籌劃,以充分享受政策利好帶來的收益。一方面,增值稅進項稅額抵扣的前提是,企業需要取得可供進項抵扣的增值稅抵扣憑證。所以,試點企業在選擇上游供貨商時,要盡量選擇能夠提供增值稅抵扣憑證的企業。另一方面,企業稅負降低帶來成本的下降,企業在保持利潤不變或略有提高的情況下,如果降低銷售價格將政策紅利的一部分讓渡給下游企業或消費者,企業在擴大市場份額中就會占領先機。所以,企業在“營改增”之后要及時進行重新定價,向下游企業或消費者讓渡利潤的同時有效擴大市場占有率。
3.政府要加大對增值稅抵扣憑證的管理力度。增值稅進項抵扣政策為企業帶來的減稅效應,在促進企業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投入、擴大生產的同時,可能也會增加增值稅抵扣憑證的違法違規行為。企業在固定資產更新及擴大生產達到極限時,如果還想進一步享受進項稅額抵扣的政策效應,必定會加大企業違法違規取得增值稅抵扣憑證的幾率。基于此,政府部門要不斷強化對各類增值稅抵扣憑證的管理力度,大力推行電子抵扣憑證,實現增值稅抵扣憑證的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