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澳 張 倩 馬曉琴 陳騰瀟
(塔里木大學信息工程學院 新疆·阿拉爾 843300)
自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以來,教育扶貧在精準扶貧戰略中持續發揮著它的特殊作用。教育扶貧的主體是適齡學生,學生的資助政策體系日趨完善,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加大,資金來源多元化、獎助種類多樣化,但隨之而來的是獎助學金價值性與作用期望值之間的差距也愈來愈大,影響了獎助學金激勵功能完整實現。多年以來我國關于大學生獎助學金問題的研究從未停止過。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問題,它決定著獎、助學金其激勵作用是否能夠盡可能的全效發揮,它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教育問題,關乎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更關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近年來,對于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研究多集中于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鑒于此,本研究將基于教育精準扶貧視角下大學生獎助學金育人效果及其影響因素的角度運用統計學專業知識、社會調查法、統計建模法對大學生獎助學金育人效果及影響因素進行調查研究與分析。
在此,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形式進行調查,線上是運用問卷星將調查問卷發布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社交軟件中收集數據,線下則是通過發放紙質問卷和掃描二維碼的形式進行調查收集數據,問卷收集好以后,進行了信度檢驗和效度檢驗,其中信度系數Cronbach'sAlpha值為0.916,大于0.9,說明調查數據信度質量很高,各個項目之間具有較高的一致性;效度檢驗KMO值為0.929,大于0.9,故這些調查項目中變量間的相關性非常強,該問卷具有較強的結構效度,調查問卷可信度可靠程度較高。問卷數據質量整體較高,分析數據得到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度。
首先對調查數據進行初步處理和分析,本次共回收395份有效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女生人數占52.15%,較男生稍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比例分別為25.82%、47.59%、19.75%和6.84%;調查對象中,有74.94%的人來自農村,25.06%的人來自城市;調查對象中,有67.34%的政治面貌是團員,20.76%的入黨積極分子,還有5.06%的大學生政治面貌是預備黨員和群眾,以及1.77%的大學生是黨員;調查對象中,獨生子女占24.56%,非獨生子女占比75.44%;是否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干部占比為58.48%、41.52%。綜上,調查對象的基本結構與實際調查地調查對象結構比較相似,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實際現象和問題,調查問卷設計與回收的情況是比較科學有價值的。
獎助學金資助育人,重在教育人才、培育人才,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導向,達到“濟困、扶志、強能、律己”四維立體的助人自助模式。獎助學金育人,是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效果可直觀的看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實程度。根據以上內容,對一些高校大學生獎助學金資助育人效果進行調查分析評價。數據顯示,有41.77%的人對獎助學金育人效果表示一般,8.1%表示不滿意,說明育人程度不夠,“重發放,輕教育”依舊存在。最后,對于獎后跟蹤調查,有65.82%的人參加了志愿活動,說明資助育人在感恩教育效果比較明顯。綜上,資助育人的效果總體呈較好趨勢,大部分同學愿意投入到志愿服務當中去,在其他育人效果中不凸顯,獎助學金的資助育人效果還有進一步提高的空間。
利用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大學生獲得獎助學金因素。通過建立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對大學生獲得獎助學金具有顯著影響的因素,定量顯示各影響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
根據所設計的調查問卷的相關問題,將問卷中“如果您獲得獎學金愿意捐助特別困難的同學嗎”定為因變量。在自變量的選擇上,選取的自變量包括性別、家庭背景、家庭月收入、是否是獨生子女和父母文化程度;從學校角度考慮,選取自變量包括年級、政治面貌和擔任校、院學生干部等。
根據問卷所得到的數據,以“如果您獲得獎學金愿意捐助特別困難的同學嗎”為因變量,所選取的自變量為以下幾項:性別、年級、家庭背景、政治面貌、專業類別、家庭月收入、是否為獨生子女、父親/母親文化程度、是否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學干部、是否會為了獲得獎助學金考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證書,或者參加一些不感興趣的活動、班級評定獎助學金是否有爭議。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以驗證各變量是否通過檢驗。通過分析,在以上變量中,“家庭月收入”和“班級評定獎助學金時您是否有爭議”,這兩項的sig值均小于0.05,故對“獲得獎學金后是否愿意捐助給特別困難的同學”有很大影響。對模型一進行了精準判定,當sig值大于0.1時該自變量去除,小于0.1時自變量保留。最后保留的自變量為:政治面貌(x1)、是否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學干部(x2)、是否考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證書,或者參加一些不感興趣活動(x3)、班級評定獎助學金時您是否有爭議(x4)。
通過實證分析得到Logistic回歸方程為:

其中,因變量Y的設定為“如果您獲得獎學金愿意捐助特別困難的同學嗎?”愿意為1,不愿意為2,據此分析,以數值較大的那個情況為基準。分析該回歸方程可知:政治面貌與因變量Y呈負相關,說明政治面貌從團員到黨員,愿意將獎助學金捐助給特別困難的同學人數依次遞增。自變量是否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學干部、是否會為獲得獎助學金考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證書或者參加一些不感興趣活動均與因變量為負相關,故擔任學生干部的學生以及為獲得獎助學金考一些與專業無關的證書或者參加一些不感興趣活動這一部分學生會更傾向于愿意捐助困難學生。
結論:
(1)就獎助學金獲得者所在年級來看,大二的同學獲得比例會比其他年級的獲得比例更大。
(2)在獲得獎助學金的這部分群體中,農村人口獲得獎助學金的可能性高于城鎮人口。
(3)就是否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學干部和是否有意愿參加服務性質的活動這兩項中,擔任校/院/班干部或團學干部和是有意愿參加服務性質的活動的同學獲得獎助學金的比重更大。
(4)獎助學金的設立除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就是樹立典型,各類獎項的設立都是在激勵大學生向上向善,在評選過程中,這部分同學積極性更高,所獲得獎助學金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從檢驗統計量來看,模型擬合效果較好,回歸結果分析:在0.05顯著水平下,變量中年級和擔任院、校學生干部對是否獲得獎助學金均有顯著影響。這也就說明,大學生獲得獎助學金隨著年級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更愿意去幫助他人,擔任校、院學生干部這部分學生獲得獎助學金后,也更愿意去幫助他人,獎助學金的育人效果更能體現出來,感受關懷的同時,不忘社會所需,感恩之心得到更好的體現。
基于上面的結論,在這里從大學生自身、學校兩個角度分別給出建議。
3.1.1 對獎學金使用進行合理規劃
作為在校生,應該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每月給自己制定消費規劃,并對消費支出進行記錄,定期總結,做到消費心中有數;其次在消費時應該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只購買自己實際需要的產品或服務,不盲目購買或跟風購買,不攀比,做到合理適度消費利用獎學金。
3.1.2 提高自身積極性
優秀的學生會更加優秀自律,獲得獎學金的群體調查中,有60%以上的獲得者都是各個班級、學生會的優秀模范學生,說明學生應極大提高自身積極性,不斷完善提高自己,使得自己變得優秀,成為一名優秀的高校學生,在思想上更加上進,尤其是受到國家、學校的獎學金后,更要感恩學校、感恩國家,努力進步提高、樂于助人,以期提高獎學金的育人效果。
3.2.1 加強思想教育
獎學金制度,這樣一種表面“無償資助”的背后,其實是有償的,只是其償還形式更加多樣化,讓輸血變為造血,懂得知恩圖報,將扶志、強能、律己落實下去,激勵育人、助人成才。故從開始到評選這一長期的過程中,不妨更多的去宣傳其真正的價值,激勵才是獎學金的核心,要加強思想教育,從內心改變開始。
3.2.2 完善獎學金評比評選制度
學校需要完善獎學金的發放評比方式,要做好獎學金的評比評選工作,需設計合理制度,評比過程公開透明。讓獲獎學生獲得獎學金后能夠更加努力和優秀;其次,需要學校對學生進行引導,讓他們更有規劃地使用獎學金,學校可以舉辦一些實踐活動,讓獎學金的獲得者更加清晰地、更加直接地體驗金錢的來之不易,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