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濤
【摘 ?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增強教學方法的革新意識,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效能,不僅是時代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發展的內在需求。特別是在當前新課標背景下,有效融合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教學實效,推動學生素質的整體發展。本文從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用出發,提出一些具體的策略建議,希冀能夠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助力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信息技術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結合學情及客觀因素,綜合提升教學成效。教師不但要改變舊的教學觀,還要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激發其對語文課的熱情,還原語文課堂生動有趣的原有面貌。本文以此為出發點,對如何創設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進行了探析,希冀起到拋磚引玉的良效。
一、通過信息技術拓展學生視野
小學時期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語文學習過程既是語言能力提升的過程,又是構建學生思維意識的關鍵要素。此外,這一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學生自主認知事物,進而有利于其對個人思維意識提升。因此,教師可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來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意識地提高他們思維能力及認知能力。
例如,以《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教學為例,筆者在課前借助信息技術精心制作了大峽谷的PPT,在課上向學生呈現大峽谷的美麗景色,使其充分感受峽谷奇觀。雖然大部分學生未親眼見過大峽谷的景致,但通過多媒體PPT展示的壯麗美景,能夠使其深切體會到雅魯藏布大峽谷“世界第一壯麗景觀”的美譽可謂實至名歸。同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情感。
二、微視頻導入與生活相鏈接
課本知識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脫離生活的書本是死書本,因此,構建生活化課堂是非常重要的。語文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輔助教學,信息技術獨有的集形、音、色于一體化的教學優勢,能幫助教師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內容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實現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多樣性。例如,將微視頻導入與學生實際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能夠產生擴大視域融合的效能,顯然,這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有著根本的區別,克服了傳統教學的感官局限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興趣,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以《詠鵝》一課教學為例,筆者自拍了公園湖中群鵝戲水的場景,呈現出碧水藍天下“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畫面,將其精心制作成短小精悍的FLASH微視頻:藍天下,一只只曲項向天歌的白鵝紛紛從岸邊躍入湖水中,它們形態萬千,潔白的羽毛映于湖水間……隨著鵝的紅掌輕輕撥動湖水的動態場景,教師緩緩地導入《詠鵝》這首詩,并配上輕音樂朗讀的環節。微視頻將詩歌視覺化,不但生動地為學生展現了真實場景,而且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詩中的場景躍于微視頻中,有利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詩的意境。
三、以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整體能力
由于小學生知識儲備有限,生活閱歷尚淺,缺乏必要的經驗,加上他們的理解和認知能力薄弱,因此,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雖然簡單,但就小學生而言,依然存在一定的難度。在傳統語文教學中,教授模式單一化,課堂氛圍死氣沉沉,對于思想活躍的小學生來說,語文課堂枯燥而無趣,導致語文學習效果整體不理想。這就需要教師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吸取教學新理念,對教學方法進行大膽創新與嘗試。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小學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的新型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拓展課堂信息的傳輸路徑,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充分而靈活地運用圖片、文本、視頻及動畫等形式開展教學,以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調動學生的聽、視覺等感官,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使其饒有趣味地觀看課件,學生的興趣被點燃了,勢必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課文教學為例,筆者提前安排了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利用互聯網搜尋有關“西沙群島”的素材,使他們對西沙群島有初步的了解。隨后,在上課伊始,教師為學生展示了一段有關該群島的紀錄片,引導學生欣賞一些新奇的事物來吸引其注意,激發對文本的興趣。接下來,教師問學生有沒有興趣去這個神秘的島上做客游玩,大家都喜歡西沙群島的哪些地方,從而引導學生自主、詳細地了解西沙群島,并對照資料概括西沙群島的特點。這一過程為后續課文講解做了良好的鋪墊,有助于學生主動走入教師創設的學習情境中,使他們以更好的學習狀態投入學習中,增強其探究能力。待講解完文章后,教師以小組的形式,引導學生談談西沙群島的現狀,并對其深入思考,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總而言之,信息技術進軍教育領域既是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產物,又是現代信息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無疑有利于教學質量的顯著提高。本文闡述了小學語文創新課堂中融入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同時對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有效應用的策略進行了深入探討,希冀對廣大教育同仁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劉志杰.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課的有效教學[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9(07).
[2]何俊波.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管理[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