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繼國
摘 要:當今世界,經濟互動、技術滲透、思想碰撞、文化交匯,交融復合發展成為時代潮流所趨。作為打基礎、利長遠的小學教育階段,推動“知行合一”思想和語文教學有機融合發展,可以推動學生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全面提升,促進國家創新能力騰飛。文章從“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入手,對其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論述,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應用之路,以期推進小學教育辦學質量提高,為國家培養更多更好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知行合一”;小學語文;應用
一、 引言
當前和平發展是世界主題,表面上風平浪靜、海闊安瀾,實際上暗潮涌動、險象環生。各國在市場、環境、資源等方面群雄競逐,寄希望于提高綜合實力占得發展先機,鉆研科學技術立于不敗之地,需要加大投入、培養人才、創新探索,創新能力需要多種學科綜合素質培養。語文這門學科,是所有學科的根基,可以說是“百科之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強化日常訓練、推動能力提升,讓學生勞心勞力、手腦并用,實現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方能培養“文武雙全”的高素質人才。
二、 “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內涵和重要意義
(一)基本內涵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是正式提出“知行合一”思想的第一人,“知”即思想意念、科學素養,“行”即實際行動、動手能力,強調要處理好二者關系,實現有機統一,方能稱為“善”。但是他認識局限、主觀唯心,認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符合實踐與認識的普遍規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運用唯物辯證法原理,將二者關系進行匡正,明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提出教學要密切實際生活,學生是實踐的主體,加強學生實踐鍛煉,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等一系列重要論述。
陶先生的諄諄教誨,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要摒棄理論脫離實際錯誤做法、走出大腦脫離雙手的誤區陷阱,在專業知識傳授、課堂答疑解惑中讓學生“聽得懂、學得會”,在自主研究學習、實踐能力提升中讓學生“用得好、干得棒”,在勞力時堅持勞心、在動手中堅持動腦,促進學生道德品性、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全面發展進步。
(二)重要意義
“知行合一”思想能夠促進學生主動思考。通過在實踐中使用所學知識,激發小學生自主學習思考。如用新學的詞語來造句,用雕刻語句來打磨語言,用文學作品來表達情感等。通過“用”去思考,通過思考去“用”,可實現知與行的良性循環,達到以學促用、以知促行的目的。
“知行合一”思想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先指出所學知識的“用處”,然后再實施課堂教學,就會對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暗示,樹立健康向上的求知導向,使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中體驗到成功運用的喜悅,自然而然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知行合一”思想能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只有實實在在地學、踏踏實實地用,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才能融會貫通、全面掌握、逐步提高。只有在教師科學引導下,學生把語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去,才能讓能力與日俱增,使興趣全面迸發,促進素質全面提升。
三、 “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生活中有的學生考試成績棒,但實踐能力差。原因在于知行割裂,無法將知識應用于實踐。因此,將“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同時共同的目標任務,使二者融合具備了可行性,為提升學生素質、改進小學教育、助力創新發展提供保證。
(一)“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緊迫性
1. 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思想觀念和文化生活深入融合,技術進步和國民教育相互完善,加強學生科學素質和實踐能力建設,推動“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堅持從基礎著手,從“娃娃們”抓起,有利于打破填鴨式教育模式束縛和羈絆,解放孩子天性、倡導手腦并重,讓創新精神根深蒂固,讓實踐能力日漸精進,推動教育全面進步和人才全面發展。
2. 各國競技比拼的不二選擇
競技依靠實力,比拼呼喚創新。中國經濟步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階段,需要創新能力作為堅強后盾、穩定全局,需要創新人才作為雄厚基礎、科研攻關,需要創新精神作為不竭動力、永攀高峰。將“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把增進文化素養、提升實踐能力融入國民教育初始階段,為綜合實力較量和競爭力比拼增加權重、提供支撐。
3. 培育時代新人的有效路徑
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須堅持為黨育新人、為國育英才,政治方向決不能跑偏。在人才培養中,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和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共同推動人才綜合素質提升,知行合一、學用并進,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深厚滋養培養愛國情懷、潤物無聲增強社會責任感、永不懈怠強勁創新精神、持之以恒提升實踐能力,在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中,培養可堪歷史重任、擔當復興偉業的時代新人。
(二)“知行合一”思想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現實性
1. 義務教育強基固本是前提基礎
產業轉型需要人才支招、發展提質渴望人才獻計、環境整治呼喚人才謀略、抵御風險亟待人才出力,完成新任務、戰勝新挑戰都需要創新人才。義務教育特別是小學教育要打牢根基、固本培元,不僅要悉心教授文化知識,培育“幼苗”茁壯成長,還要讓學生具有家國情懷,提升手腦結合技能,促進學生全面進步和健康發展。
2. 傳承民族傳統美德是重要環節
愛崗敬業、誠信友善、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不可或缺的傳統美德。對于小學生而言,正處于“蹲苗”期,深入學習、潛心鉆研,才能結出豐碩成果,實現人生價值。“知行合一”思想初衷,在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素養,培養勇攀高峰的優良作風和革新突破的鉆研勁頭。可見,二者在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方面高度契合、一脈相承,將造就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兼備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