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功
摘 要:伴隨著中國素質教育的逐步深入,小學時期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始廣泛運用游戲教學法。為了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讓課堂更加出彩,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為學生后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點打下基礎。
關鍵詞:游戲;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數學知識綜合性較強,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要熟練掌握好數學基礎知識點,還需要深入理解數學知識所蘊含的內涵。從而讓學生在課下時間運用自己的智慧將新的數學問題解決。這種教學方法更高效。小學生在學習每一門課時都非常愿意主動參與到趣味性的課堂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嚴格按照學生的這個特性,設計出多種數學教學游戲,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采用課下時間與班級學生深入溝通,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點,這樣一來,教師才可以嚴格按照學生興趣愛好特點制定出數學游戲,促使學生獲取較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掌握不同數學知識點的內涵。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游戲應用的重要意義
小學生對外部事物存在較強的好奇心,在課堂當中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注意力只能夠維持15~20分鐘,一般來講,學生都是憑借自身興趣而展開學習。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先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熱情。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引入游戲教學法,就可以良好地創設出理想的課堂環境,增加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激起學生學習愿望,最大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當游戲走進小學數學課堂中,就可以良好地讓學生積極主動進行探索、展開合作交流學習,促使小學生更加輕松地對數學知識與技能進行了解,豐富數學經驗,提高課堂參與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家都了解,每一種游戲都有其相對應的規則,學生在參與游戲教學當中要記住并且遵守游戲規則,經過多次反復的游戲實踐,讓學生逐漸樹立起規則意識。實際生活當中同樣也有類似的規則,如班級規范,小學生在養成規則意識之后,更良好地遵守生活當中的規則,和諧地融入班集體中,推動學生身心良好發展。
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游戲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游戲進行課前導入
好的開始即成功的一半,好的開始的標志即是否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來。教師要高度重視課前導入,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愛好,提高學生游戲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熱情。教師要主動積極設計教學內容,通過有效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節來完善游戲過程,讓學生在游戲中良好掌握數學學習方法。教師還能運用游戲的方法增強學生探究意識,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時為學生提供引導,在后續的數學計算當中,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比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有關平均數這部分的知識點前,教師先把學生分為兩個不同的小組,第一個小組當中選擇出四名學生,第二個小組當中選擇出五名學生,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的數學競賽游戲活動。教師要求其他的學生當作裁判一同判定比賽的勝負。當小組當中每一個學生都已經獲得一定的分數之后,可是無法良好地作為每一個小組的比賽最終成績,這時,教師能夠將平均數的概念引入進來,讓學生運用平均數選擇出最終的獲勝小組,提高學生學習平均數相關知識的主動性,促使學生運用游戲的方法更好地學習平均數知識,深化學生對平均數相關知識點的印象。
(二)游戲扮演構建趣味課堂
小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較強好奇心且具有探索實踐精神的一大群體,要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鼓勵學生勇敢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逐步形成主動質疑和自主思考的良好習慣。只有當學生在主動發現與探索后獲得答案,才能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奇妙之處,而并非一味地跟隨著教師的教學展開學習。為了增添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在游戲教學中要重視選擇適合學生的游戲形式,從學生的接受能力與興趣愛好出發。角色扮演的游戲作為一種符合小學生成長特征的游戲形式,不僅可以為學生留出充足的表達觀點與想法,還能讓學生主動積極思考與解決問題,從而順利解決多種學習困難。比如教師在講解有關人民幣的數學知識點時,為了深化學生對人民幣的認識,教師要盡量避免單純采用口頭語言介紹的方法,防止造成學生一知半解的現象。教師能夠讓角色扮演游戲方法走進課堂中,創設出采用人民幣來展開購物的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情景當中掌握游戲的正確玩法。如在購買文具的場景中,扮演消費者的學生先提問:“一支鉛筆多少錢?”,扮演商家的學生回答:“一元錢一支”,扮演消費者的學生說“要買5支”,然后給了商家20元錢。這一游戲過程中,不管是參與到角色扮演游戲當中的學生,還是觀看整個角色扮演游戲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人民幣計算中來,了解人民幣在生活中的價值,了解具體的人民幣幣值與使用方式。
(三)趣味游戲引領深入探究
數學知識抽象難懂,部分難點單純依靠理論教學,學生無法良好掌握,所以,教師能夠把數學知識與游戲良好結合起來,帶著學生利用游戲探究數學知識,讓學生發現數學規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嚴格按照所教的內容合理使用游戲,讓學生被游戲所吸引,讓學生在游戲中探索數學知識,讓學生一邊玩游戲,一邊獲取知識,實現寓教于樂的目的。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解關于可能性的知識點時,教師先帶著學生玩“摸球”游戲,拿出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面裝有四個紅球以及兩個黃球,將學生分為人數相等的甲乙兩組。為學生介紹游戲規則:每一個小組每一個人輪流任意摸出一個小球,之后放回去,摸到紅球次數多的甲組獲勝,摸到黃球次數多的乙組獲勝。然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游戲,輪流上臺進行摸球,在黑板當中采用正字計數法來記錄學生摸到紅球以及黃球的次數,結束游戲之后,統計摸到紅球的次數多。然后再展開一輪游戲,依然是甲組獲勝。提問:“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打開口袋將小球取出來,學生看到紅色球與黃色球的數量并不相同。之后教師說:“學生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乙組學生會說:“這樣并不公平,紅球數量多,摸到的可能性更大。”這樣一來,教師帶著學生自主探究產生不同摸球結果的原因,讓學生感受到事件發生可能性,從而學會判斷游戲規則是否公平,對可能性的相關知識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