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貢布
摘 要:小學生就像是小樹苗一樣,是比較柔弱的,難以經受猛烈的暴風雨。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引導學生,使學生變得堅強起來,適應復雜的成長環境,樹立正確的標桿,不斷發揮自己的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圍繞生活、情境、問題、合作和實踐展開,幫助學生找到思想素質提升的途徑,讓學生了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提升思想素質的方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改善了學生的態度,加強了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思想素質
一、 引言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是想要讓學生的成長多元化,使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擁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念,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避免學生受到成長的侵害,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的帶領下,看到美好的明天,成為有希望的一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了解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意義后,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策略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有了自己的見解。
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思想素質的意義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是基于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安全傷害、道德敗壞、法律意識淡薄、人際溝通差、缺乏創新意識等問題提出的,希望借助對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來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中的一分子,是有責任有義務為社會的穩定發展做出貢獻的,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和法律思想,給學生一個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探索中了解道德與法治,提高學生的健康素養、道德素養、法律素養、合作素養和實踐素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思想素質教育下,更容易發現自己成長中的問題,學習更多實用的知識,改善自己的成長環境,提高自己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三、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策略
(一)從生活入手——重視學生健康安全問題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應從生活入手,重視學生的健康安全問題。教師在教學中圍繞學生生活展開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能夠結合道德與法治中的健康安全問題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知道怎樣維護身體健康,怎樣保障自己的安全,使學生能夠提高警惕,有效規避危險。學生圍繞生活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學習,看到了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了解了健康安全問題對自身成長的影響,增加了對安全知識的積累,能夠做到聽從家長和教師的意見,不去危險的地方,不輕信陌生人等。
在學習“安全記心上”時,筆者在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注意身邊的安全隱患,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了生活案例:交通十字路口,小明急著回家,沒有關注紅綠燈,看周圍車比較少就直接跑向對面,結果被飛馳來的汽車撞倒。筆者讓學生說一說案例中的小明犯了怎樣的錯誤,在過馬路的時候應該怎樣做。學生認為小明過馬路沒有觀察紅綠燈,沒有遵守交通規則,所以出現了交通事故,值得大家警惕。接著,學生立足自己的生活,分享了自己過馬路的經驗,表示只有在綠燈的情況下才可以通過,還要多觀察,避免走神、慌亂等。
(二)從情境入手——重視學生道德品質培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應從情境入手,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借助情境,可以讓道德與法治課堂變得多彩起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了解更多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并能在情境的幫助下,理解不同場景下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使用。學生在情境的幫助下,對道德知識有了直觀的印象,知道了道德是社會穩定的一部分,是人們都要遵守的規則,只有大家都在道德框定的范圍下活動,才能保障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才能獲得實現自身價值的有利環境。
在學習“我們不亂扔”時,筆者在教學中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動物園中人們游覽的場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中發現了哪些不文明的現象。學生觀看動物園游覽的視頻后,發現部分人存在亂扔垃圾的問題,即使身邊幾步遠就是垃圾桶,也還是隨手扔在地上。學生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不僅影響了環境,還增加了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是應該受到道德譴責的。接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分享了自己了解的道德知識,諸如在圖書館保持安靜,在等車的時候排隊,不在草坪上打鬧等。筆者教育學生,在不同的地方要遵守不同的規則,這樣既是方便自己,又是方便他人。學生表示會做一個有道德意識的人,不給他人添麻煩。
(三)從問題入手——重視學生法律知識學習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應從問題入手,重視學生法律知識的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設置問題,能夠誘導學生動腦思考,促使學生在思考中深化對法律知識的分析,了解法律在人們生活、學習中的作用,理解法律的價值,學會使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讓社會更加公平公正。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做了進一步的思考,了解了道德與法治背后蘊藏的力量,懂得了道德與法治存在的意義,深化了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能夠用法律的眼光來看待問題,做到信任法律,使用法律,用法律捍衛自己的權利。
在學習“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時,筆者為學生列舉了某些在家長的干預下輟學的學生案例,讓學生思考:家長有權利不讓孩子上學嗎?家長違反了什么法律?你認為法律存在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觀察案例后,圍繞問題進行了思考。學生在搜集《未成年人保護法》中的相關資料,意識到家長沒有干涉學生上學的權利,完成義務教育是必須做到的事情,是外力不能阻礙的。學生認為法律存在的意義,就是在受到權利的侵害時,可以使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案例中的小伙伴就可以通過法律渠道來保證自己上學的權利。這樣,學生在思考中,對法律案例有了較為細致的了解,懂得了自己享有的權利,能夠堅定自己的法律信念,用法律來對解決生活中的不公之事。
(四)從合作入手——重視學生團結友愛精神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想素質,應從合作入手——重視學生團結友愛精神。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合作,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能夠讓課堂變得多樣化,使學生擁有更多的發言機會,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促使學生在合作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學習他人的長處,懂得團結友愛的作用。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與周圍的小伙伴就如何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了討論,在討論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判斷,并能與小伙伴構建積極溝通、彼此尊重的合作氣氛,發揚團結友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