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農業大學 朱羽潔
長期以來,土地在中國鄉村具有神圣的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創造經濟價值的生產資料,同時也是一種風險抵御物,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農村勞動力往往在非農就業上相對于城市勞動力存在一定的劣勢,多數外出務工的農民隨著年齡的增長無法再從事重體力勞動之后,往往只能選擇回鄉從事農業生產,再加上農村缺乏制度性保障,使得土地對于農民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生產資料,而是有著重要的養老保障作用。隨著農地的非農化成了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失地農民的群體日益龐大。在土地被征收后,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生產的土地,同時也失去了一份養老保障,有限的補償款也往往被農民“坐吃山空”,在兩三年內消耗完。農民失去土地不僅僅會打破其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其未來的持續發展,使其失去長期生活的保障。
同時,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農村出現了所謂的“空心化”,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逐漸弱化,失地農民的養老問題更加嚴重。為緩解這一問題,國務院于2009年9月出臺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推行新型農村養老政策,簡稱“新農保”。新農保是一種非強制保險,60歲以下的農民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決定是否參加,所以有必要從經濟視角研究哪一些因素會對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行為產生影響。土地養老和制度養老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那在失去土地這份養老保障之后,農民是否愿意購買養老保險以減少自己未來將會面對的養老風險呢?
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老方式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土地養老、儲蓄養老等非制度養老方式,已經有學者從各種方面對影響農民購買養老保險的因素進行了研究分析(陳其芳、羅荷花,2016;李姝、姜春海,2018;吳玉峰,2011),但是暫時還沒有研究站在土地養老保障功能的角度,考慮土地征收對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行為的影響。本研究使用CFPS微觀面板數據,以家庭是否有土地被征收為主要自變量,在同時考慮其他因素的基礎上研究其對家庭成員購買養老保險的決策的影響,分析土地的保障功能對農村地區制度性養老保障的施行的影響,從而為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總體目標是希望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土地征收這一主要因素對農民購買養老保險行為的影響,進一步分析土地的保障功能是否與養老保險存在相互替代的關系,以及如何通過補貼政策等的優化來保證被征地農民的養老保障。
本研究運用Logistic模型對農民參保行為和土地征收和其他農戶個體、家庭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將CFPS問卷中的一些變量進行了一定處理。將“農戶是否購買養老保險”定義為因變量y,y為“0-1型”虛擬變量,y為0時代表沒有購買養老保險,y為1時代表受訪者自主購買養老保險。為了判斷購買養老保險的自主性,在數據處理的過程中,刪除了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機關單位退休職工養老保險等代為繳付的樣本。核心解釋變量為是否經歷過土地征收,定義為x,x同樣為“0-1型”虛擬變量,x為0時代表沒有經歷過土地征收,x為1時代表經歷過土地征收。除了核心解釋變量還有性別、年齡、子女數量、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庭經濟狀況作為其他解釋變量,其中,性別變量為二值虛擬變量,年齡變量為受訪者年齡取ln,受訪者的子女數量變量為受訪者子女數量的實際值。受教育程度按受教育程度高低1-7賦值,身體健康狀況按不健康到健康由低到高排序。
家庭經濟狀況變量包括兩個統計值,分別是家庭人均存款和家庭人均年收入,各占50%變量來表示受訪者家庭經濟狀況。(見表1)

表1 變量定義、樣本均值及預測作用方向
本文使用stata計量軟件對影響農戶購買養老保險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

表2 回歸結果分析
通過回歸,我們可以發現本研究的核心解釋變量“是否經歷過土地征收”在5%顯著水平上顯著,說明是否經歷過土地征收會對農戶購買養老保險行為產生顯著的影響,經歷過土地征收的農戶更傾向于購買養老保險。其原因可能是土地養老和制度養老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互替代關系,失去土地作為養老保障的農民更傾向于尋求養老保險作為養老保障。
同時農戶的個體特征也會對其購買養老保險的行為決策產生一定的影響。年齡要素對養老保險的購買行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年齡越大的農戶越傾向于參加養老保險,這可能是因為農戶年齡越大越有養老危機感,越會考慮以后的養老問題。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對養老保險的購買行為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民越傾向于購買養老保險,可能是因為農戶的受教育水平越高,對新農保等養老保險推廣信息的理解、接納度也越高,也越容易接受農村養老方式由原來的傳統養老方式到新型制度養老方式的轉變。家庭經濟狀況對農戶購買養老保險行為在5%的顯著水平上顯著,這說明家庭經濟條件越好的農戶越傾向于購買養老保險,可能是因為收入水平高會增加農戶的現期消費,而對養老保險的購買行為是一種現期消費行為。除了這三個變量,農戶的性別、子女數量、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認知都不會影響農戶參加養老保險的決策行為。
本文運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是否經歷過土地征收以及其他農戶的個體、家庭因素對農戶購買養老保險的影響。以下是得出的主要結論:
(1)土地在中國鄉村不僅是重要的生產工具,還承擔著一定的養老保障功能,與制度養老存在著一定的替代關系,經歷過土地征收的農民在失去土地這份養老保障之后,更傾向于選擇購買養老保險以替代土地養老。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先生就曾寫過“在鄉下,土是他們的命根”。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的空心化以及失地農民數量的增加已經使得傳統的鄉村養老保障體系不再穩固,家庭養老和土地養老已經無法完全滿足農民的養老需求,而制度養老的加入為傳統的養老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解決了部分農民的養老問題。通過前期的研究和文獻閱讀等,發現制度養老與傳統的養老防止之間存在著替代關系,村民對養老保險的參與情況與其家庭土地是否被征收有著一定的關系。
(2)年齡和受教育程度等個人因素以及家庭收入對農民參加養老保險的行為也有著一定的影響。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賺取收入,但受制于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術能力,農民進城后大多從事第二產業,占比51.5%,以建筑業、采礦業、制造業為主,大多數為重體力活,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環境惡劣(戎珂慧等,2019)。高齡農民工往往無法繼續承受這樣的重體力工作,所以當農民隨著年齡的增加,他們對未來老年生活的危機感和壓力會越來越大,更多的農民會參加養老保險。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對養老保險政策的理解程度會越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會越高,也更傾向于購買養老保險以增加未來的養老保障。家庭經濟情況越好的農民對現期消費的支付能力越好,有能力支付養老保險的費用,也就更傾向于購買養老保險。
針對以上的研究結論,筆者對于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制度的制定和推廣以及農村養老困境的解決提出幾條對策建議:
(1)完善我國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失地農民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傳統的土地養老和家庭養老體系的穩定性也大大減少,所以有必要通過國家政策支持和集體統籌來增加農民購買養老保險的比例,強化養老保險對傳統養老方式的替代作用,保證農民老年時的生活福利水平。
(2)強化對農村養老保險的宣傳力度,通過增加對養老保險宣傳的力度和廣度,讓更多的農民產生制度養老的意識,特別是在一些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農村地區,可以結合當地文化、民俗習慣,因地制宜地推廣宣傳制度養老。
(3)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通過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和補貼,提高新一代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減少其對土地養老的依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