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騰
摘? 要:瑪麗·沃爾斯通克拉夫特·葛德文·雪萊(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不僅被譽為哥特小說的杰作,同時也被認為是現代科幻小說的鼻祖。本文通過文本細讀和隱喻分析的方法來揭露男權社會對女性價值的輕視和科技的異化。
關鍵詞:弗蘭肯斯坦;怪物;隱喻;雪萊;撒旦;人性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8--02
引言:
《弗蘭肯斯坦》發表于1818年,至今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它講述的是弗蘭肯斯坦通過自己掌握的生命科學知識制造出新生命的科幻故事。弗蘭肯斯坦原本打算創造出一個與人類相似的生物,但卻因為緊迫的時間和身體不適而忘記初心,最后創作出了不人不鬼,奇丑無比的怪物。由于厭惡與恐懼,弗蘭肯斯坦無情地拋棄了它。怪物自己學習人類的語言和知識,試圖使自己人化,它希望人們不會在乎它外表上的缺陷,它渴望得到人們的愛,希望能與人們正常相處,但人類固有的觀念卻始終無法讓它融入人類社會。怪物身心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打擊,希望破滅后,它找到他的創造者弗蘭肯斯坦,乞求他為它制作一個女性怪物來陪伴它。弗蘭肯斯坦擔心怪物繁衍下去造成更可怕的后果拒絕了它的要求,怪物怒不可遏,接二連三地傷害弗蘭肯斯坦的家人朋友,弗蘭肯斯坦也怒火中燒追尋怪物,想為親人報仇,小說最后以兩位主人公的悲劇結尾?!陡ヌm肯斯坦》剛被引介到國內時,引起的關注并不多,直到進入20世紀,對《弗蘭肯斯坦》的解讀在國內學界才迎來快速發展。根據中國知網的統計,以弗蘭肯斯坦為主題的論文從2000年至今共計達400多篇。從方法論來看,國內目前的研究涉及最多的是女性主義與生態批評,而關于隱喻方面的研究很匱乏,因此本文將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礎上分析《弗蘭肯斯坦》中的隱喻。
一、怪物與雪萊
“我沒日沒夜地苦干了兩年,一心想使毫無生氣的軀體獲得生命。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我廢寢忘食,弄得自己心衰體虛。我多么希望如愿以償?。‖F在我折騰完了,美麗的夢幻也隨之化為泡影,充塞在心頭的只是令人窒息的恐懼和厭惡。我親手制造了這個生物,可他的丑模樣簡直叫我無法忍受。我急忙沖出實驗室,跑到臥室里踱來踱去?!盵1]弗蘭肯斯坦對自己嘔心瀝血制造出來的生物感到失望甚至痛苦,怪物將被遺棄這一事實隨之不可避免。由于厭惡與恐懼,弗蘭肯斯坦無情地拋棄了它。怪物慘遭弗蘭肯斯坦遺棄實際上隱喻瑪麗雪萊的被家人排外。瑪麗·雪萊出生的時候,她的母親沃爾斯通克拉夫特因為難產永遠地離開了她。她的父親葛德文先生熱愛閱讀和寫作,一心撲在學術研究上,無暇看管她,因此照顧她的責任就交給了保姆。其父親再婚后,家中大大小小的事情均由繼母負責,繼母對她冷眼相待以至于瑪麗·雪萊在自己家中成了外人,在沒有父母的關愛的環境中,她特別渴望親情與愛護。
怪物對愛的渴望與追尋也是瑪麗·雪萊對愛的渴望與追尋的隱喻,怪物無意中來到一家農舍,住在這里面的人父慈子孝,怪物很羨慕并渴望加入他們當中得到他們的愛?!袄先耸兆≡捯?,頓了頓,又繼續說道:“如果您愿意將這件事的詳細情況毫無保留地告訴我,或許我能幫您消除他們的誤會。我雙目失明了,無法從您的面容作出判斷,但聽了您的談話,我相信您是真誠的。我很窮,又是個被流放的人;但是,如果我能為誰做點什么,不管是做什么吧,我都會打心眼兒里感到高興的?!盵1]怪物在失明的老父親那邊似乎第一次感受到了來自人類的一絲絲愛意,被相信了一次(盡管是在老人不知道自己丑陋的模樣的情況下),它第一次覺得自己得到了愛?,旣悺ぱ┤R由于自小缺乏母愛與父愛所以她一直在想辦法填補自己精神的空缺,后來她在柏西·雪萊那里找到了愛情,“1814年夏,柏西·雪萊攜妻子哈麗特造訪戈德溫,與瑪麗·雪萊一見鐘情。后來兩人不顧眾人的反對私奔?!盵1]她從此感覺到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可見二者命運之相似??墒枪治镒詈蟊焕先说暮⒆觽儼l現而且毆打,再加上向弗蘭肯斯坦乞求無果,它心灰意冷,對永遠無法得到愛而感到絕望。瑪麗·雪萊的婚姻生活也不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樣美好。因為三個孩子的死亡和丈夫溺水身亡,她被打回到生活的原點?,旣悺ぱ┤R借助怪物這一形象其實是在寫自己,由于身世不幸,她自己一生中都在尋找愛的路上奔波,因此她通過怪物被遺棄后一直尋找人類的愛的故事來隱喻自己的人生經歷。
二、怪物與撒旦
瑪麗·雪萊認為“怪物具有潛在的獸性,也暗示怪物具有完全的人性。”[2]人性本善,怪物剛誕生時就如同一張白紙,純真善良,它在看到迪·萊西一家人飽受貧窮折磨的時候默默施以援手,偷偷幫助費利克斯去砍柴。善良的生物應該得到公平對待,然而它的善意還是抵消不了它的“缺陷”,在怪物鼓起勇氣向那家人尋找身份認同的時候還是遭到了拒絕與毆打。怪物總是得不到和正常人一樣的公平對待,甚至得不到任何的同情。怪物的這一遭遇是對《失樂園》中撒旦的遭遇的隱喻,文中好幾處引用《失樂園》中撒旦的形象,例如“而我,就像那個大魔王一樣,心里裝著一座地獄,我得不到任何同情。”[1]
它痛恨造物者為什么不認真地制作它,胡亂創造以至于成為了人類譏諷奚落的對象,它決定去找造物者弗蘭肯斯坦討回公道。在路上它遇到了一個小朋友,它嘗試和這個小朋友交朋友,但是小朋友卻厭惡它丑陋的外表并稱它是 “吃人的魔鬼”。怪物后來發現這個小孩竟是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威廉。威廉不停的辱罵、掙扎終于點燃了怪物的怒火,于是這一次怪物選擇了用暴力進行回應——他殺害了威廉。它原先善良的秉性開始黑化。在向弗蘭肯斯坦討要女性同伴無果又看到弗蘭肯斯坦與伊麗莎白享受美滿的婚姻,在嫉妒之下它殺掉了伊麗莎白進行報復。怪物沒有選擇造物主弗蘭肯斯坦進行報復而是選擇他的親人進行報復,復仇的針對者并不是造物主本人,而是與他有密切關系的無辜的人,這一報復行為隱喻了撒旦的報復行為,撒旦的復仇針對的不是造物主上帝而是上帝創造的亞當和夏娃,并引誘他們偷食禁果,墮落為惡魔。怪物的報復心理實際隱喻了撒旦的報復心理,怪物出于嫉妒才選擇報復,撒旦也是如此?!霸凇妒穲@》中,撒旦為了毀滅亞當和夏娃因而慫恿他們偷吃禁果,是出于嫉妒亞當和夏娃受到上帝的寵愛無憂無慮地住在天堂里,而他卻被驅逐到地獄?!盵3]怪物與撒旦的遭遇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遭到遺棄得不到公平對待和幸福,都出于嫉妒采取了報復性手段去摧毀別人的幸福。
三、主題與人性
“善與惡”作為小說的一大主題隱喻了人性中的善與惡。怪物從一開始就被“父親”厭惡,它從來沒有得到“父親”的愛,所以它從誕生之日就一直在追尋愛的路上探索,它幾乎沒有接觸過任何人與事物,猶如一個“新生兒”,身為“新生兒”的它就能主動幫助生活在一家農舍里的貧苦人家砍柴干活減輕負擔,可以看出它很善良,說明人性本來是善良的,但這條追尋愛的路并不好走,它的善良換來的不是人類的愛,反而經受了人類的很多打擊,怪物的人性開始泯滅,從善變惡,體現人性不是一成不變的,善良在打擊下與摧殘下也會變惡。怪物變得暴力起來害死了好多人,它自己最后也走向死亡。怪物的悲慘結局是弗蘭肯斯坦以及生活在這個社會其他人的冷漠、同情心的缺失一手造成。如果當時弗蘭肯斯坦或其他任何一個人拿出一點點同情心給怪物都不至于使這篇小說發展為悲劇。細讀文本能夠發現這一情節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意義,現實社會中的人類應該以弗蘭肯斯坦為戒,爭取積極塑造他人而不要抹殺他人。
《弗蘭肯斯坦》開篇就講述了青年科學家弗蘭克斯坦從小擁有和諧的家庭,父親和母親給予他無窮無盡的愛,家境殷實,還有善解人意的伊麗莎白,自己也學業有成。按理來說他應該感到知足,珍惜家人和生活,但是他卻離開親朋好友癡迷于實現自己的造人大業,一心想成為造物主,“由我締造的一種新的生物將奉我為造物主而對我頂禮膜拜、感恩戴德。許多盡善盡美、妙不可言的幸運兒亦將感謝我賜予了他們生命。”[1]可見人性的貪婪野心與虛榮心。他全身心地投入“人造人”的實驗中,想盡一切辦法運用生命科學知識制造出一個新生命,當新生命出現后,他并沒有感到作為造物主的喜悅而是厭惡這個丑陋的“新生兒”并拋棄了它,沒有盡到一個造物主的責任。怪物“因為無姓無名而無法獲得正當的身份和主體性,由此陷入他者的表意系統的無限循環。”[4]可見怪物悲慘命運的根源就是弗蘭肯斯坦的遺棄。這一點體現出小說的主題,即在不違背倫理道德的原則下合理運用科技并為之帶來的后果承擔責任。這一主題是對人性中的責任義務意識薄弱的隱喻。還有在女仆賈斯汀蒙冤被定罪處決時,弗蘭肯斯坦明知道真相可他因為怕受牽連最終卻選擇沉默,沒有說出真相,沒有主動承擔責任,小說結尾,弗蘭肯斯坦為他的惡果也付出了慘痛代價。試想如果小說中的主人公能夠以一個完整的人格去鉆研生命科學,也許就不會有一系列悲劇的發生。他最后的悲慘結局實際上暗示了作者瑪麗·雪萊的憂慮,她擔心未來會有許多“弗蘭肯斯坦”由于利欲熏心會在科技圈里迷失自己,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危害。《弗蘭肯斯坦》啟發性很強,令人警醒,一方面揭示了在雪萊生活的那個時期女性地位的低下,另一方面,提醒人們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人類尤其是科學家要合理運用科學技術,提前考慮好成果出來后可能引發的后果和對社會的影響,并有為一切后果承擔責任的決心,不再做下一個弗蘭肯斯坦。
參考文獻:
[1]瑪麗·雪萊.弗蘭肯斯坦[M].劉新民.譯.上海:上海譯文 出版社,2007:117-129.
[2]Mellor,A. Mary Shelley:Her Life,Her Fiction,Her Monsters[M].London:Routledge,1988.
[3]Milton J,Fowler A.Paradise lost[M].Pearson Education,2007.
[4]王卉,卞鈺涵.《弗蘭肯斯坦》中的人性悖論[J].語言教育,2014(3):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