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珠
摘 ?要:小學教育相對來說比較“拘謹”,課程也都相對程式化且有一定深度,所以對于幼兒教師來說,如何做好幼兒園與小學教學之間的銜接就是最主要的問題。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孩子的天性,引導他們去接受新鮮事物,并且把課程變得有吸引力,以達到快速過渡的目的。
關鍵詞:幼兒教學;過渡銜接;問題分析;教學思考;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0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08-0047-02
Thoughts on the "Dilemma"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 and Primary School
LUO Lizhu ?(Gaotan Kindergarten,Huidong County,Huizhou City,Guang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Elementary education is relatively "rigid",and the curriculum is relatively stylized and has a certain depth. Therefore,for preschool teachers,how to connect kindergarten an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Teacher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children's nature,guide them to accept new things,and make the curriculum attractiv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rapid transition.
【Keywords】Preschool teaching;Transition and connection;Problem analysis;Teaching thinking;Countermeasures
1.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學銜接的問題分析
幼兒園教學基本是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相對地進行一些知識灌輸,但僅僅是用于啟蒙開智,而小學教學的目標往往就是培養學生成才,從孩子轉變成學生,課堂教程變得非常規范化,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并且運用得當,由此能夠看出這兩者從根本目的上就有著很大的差別。另外,幼兒園教育從來都不是以成績考核為基準,而是以孩子的本性和生活狀態為教育準則,不會在知識掌握方面過多苛責孩子;而小學教學則是以成績作為評判標準,規范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所以從心理角度出發,要提前給孩子們打好預防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教師只能從方式方法上入手去鍛煉孩子的心境,雖然小學初入學時教師也不會給孩子過多的負擔,但是教育環境以及教學準則的改變,對于孩子來說還是難以適應的。
就教學內容而言,小學初級階段所涵蓋的知識領域,在幼兒園教學中也有所涉及,不過目的性和教育方式有所差別,幼兒教學注重思維印象培養,不強求結果;但是小學教學是要求學生完全掌握,也是為了后期的進階學習,所以即便二者的教學內容有所重復,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仍是有所不同。因此,幼兒教師要想做好教學銜接,就需要在教學內容研究以及教學方式過渡方面多做功課。
2.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學銜接的對策思考
(1)興趣指引方向,探索求知之路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動力,不管是在小學階段還是幼兒園階段,學習興趣的培養都是重要內容。這是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共通之處。因此,為了更好地讓學生在幼兒園階段就為小學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教師必須重視對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的難度會提升許多,如果幼兒缺乏學習的動力,從幼兒園階段開始就有了厭學情緒的話,學生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將變得更為困難。教師需要正視學習動力的作用,只有關注每個學生的不同興趣點,做好對學生的關照工作,才能助力學生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將興趣的激發作為學生學習動力的助燃器,可以讓幼兒在快樂學習的過程中真正體會知識的魅力。也能在之后的升學考驗中,借助興趣帶來的學習效益變得從容不迫。
除此之外,從幫助幼兒的養成正確學習態度的角度來看,興趣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其實針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是如此,只要對一件事情產生的興趣,人就會不自覺地去時常接觸、探索發現。教師單純地向幼兒講授知識,幼兒可能由于理解問題或者知識的枯燥而變得對學習沒有興趣。這種靠教師主動講授的方式并不利于學生養成主動性的學習思維。其實,孩子的求知欲是極其強烈的,他們從牙牙學語到模仿成人的言行,這其中都有探索求知精神的加持,所以教師應該順應孩子的本心,利用他們的特性去指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孩子們不會喜歡氣氛沉悶的傳統課堂教學,但是課堂教學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師要做的并不是規避,而是要把孩子的抵觸情緒轉變為感興趣,有趣的教學就是要學會舊瓶裝新酒,讓孩子們喜歡上生動的課堂教學,從而在學習氣氛上慢慢接受這種規范的教學模式,這樣也是為小學教學銜接做好了氛圍過渡。
孩子所感興趣的東西無非就是新鮮事物,其實只要不是壓抑他們天性的教學方式,都是值得嘗試的,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多種新鮮元素,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為孩子們創造知識課堂。尋找到興趣契機很重要,教師可以用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引導,比如,在拼音教學課上,教師不用特別機械化地把字母展示出來,而是利用孩子們喜歡的人或事來激起他們的興趣。如小男孩喜歡的孫悟空,教師就可以提問“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孫悟空的名字怎么拼?”,借由神話或童話虛擬人物來作為課題引導,能夠準確地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并成功引起他們的求知欲。要明白一個點,孩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了突破,是會讓他們興奮高興的,當他們根據這個點學到了新的知識以后,再去跟別人講述這個事物時就會更有自信,而教師也要采取鼓勵教學,讓他們對知識產生興趣,之后他們就會更愿意去探索求知。
(2)內容變換花樣,豐富課堂體驗
幼兒教育牽扯到的方面甚廣,無論是孩子的行為規范還是禮貌學識,都會有所涉及,所以幼兒教育其實是非常考驗教師的耐心和水準的,而小學的課程偏向專業化,幼兒課程是大可不必如此深入的,但可以作為教學初探來為孩子開蒙。其實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教學最重要的并不是內容,而是方法,然而方法也是根據內容從而開發出來的,所以幼兒教師應該從內容入手,根據孩子的心性從而進行改編轉換。換句話說,不必直接把知識展現在孩子面前,而是可以通過生活細節切入引申,換個孩子們容易接受的方式,就像要告訴孩子們真理,不一定要擺起面孔耳提面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往往更能起到好的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到知識、明白真理,只要孩子在正確的道路上有所成長,那就是成功的教育。其實很多超綱的知識,孩子們并不理解深意,學得也十分吃力,如背詩這件事,不少家長和教師都會要求孩子進行背誦記憶,但是孩子其實根本不理解知識涵義,雖然教育結果看起來是有成效的,但是根本目的是偏差的,對孩子而言也不是好的學習體驗。所以教師要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思考,對簡單詩詞的教學可以把方向把控在平仄節奏上,就像唱歌的韻律一樣,讓孩子們喜歡上這種聲韻規律,可以采用唱跳的教學方法,并且配合上圖片視頻的形式來增加視覺感受,讓孩子們在有趣的體驗中增強肌肉記憶,也能通過視覺了解到詩詞所表現的畫面。所以同樣是教學目的,換種方式能夠更好地被孩子所接受,何樂而不為,何況教育不能丟失本心,孩子才是最重要的,知識只是作為增加素養的載體。
(3)游戲融合知識,生活浸潤涵養
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愛玩,而教學的傳統模式大多是壓制這些天性,所以本質上就有著沖突,而幼兒園到小學就是要讓這種情況有個好的過渡。其實在孩子的觀念中并沒有太明顯的責任使命感,基本是以好惡來判斷事物的,他們只愿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其實說到底沒人不愿意如此,只是大人學會壓抑自己的本性罷了。教育沒必要為了壓制而壓制,歸根結底來講只要讓學生學到知識就好,所以幼兒教育更加不用壓抑本心,既然課堂教學難免限制孩子的活動,那就在教學中多設置游戲活動環節去抵消壓抑感就好,何況如果能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領悟到什么,那也稱得上是高級的教育方式了。
既然是教學游戲,那就要玩出花樣,如果開發得當的話,孩子的學習能力其實是不容小覷的。教師可以讓孩子們進行最喜歡的角色扮演游戲,而在內容設置上就需要教師費盡心思,比如,可以讓孩子根據寓言故事扮演人物,司馬光砸缸、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等典故都是具有啟示意義的。讓孩子們在扮演過程中體驗人物,能夠從中了解領悟一些真理,其實哪怕只是依葫蘆畫瓢地模仿人物,也能夠起到規范作用,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道德品性和思想觀念,這叫潛移默化。就如同孩子們剛明白事理時的狀態,對于是非對錯還沒有什么概念,但是會按照大人的言行去完善自己的生理機能,小學教學除卻文化知識之外,思想品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這是在幼兒教育時期就應該培養的。教師應該多利用生活細節為孩子們灌輸知識真理,比如,衛生習慣、禮貌待人、言行得體等方面,都可以通過生活來涵養。
(4)競技引領熱情,激發學習信心
幼兒教學到小學教學的銜接過渡,一是教學內容,二是教學模式,所謂過渡也就是適應,這個轉變不應該太過明顯,而是要慢慢浸潤、徐徐圖之。學習需要一股沖勁兒,而孩子們最不缺的就是沖勁,所以一旦利用好這一份沖勁就能夠對教學起到加成作用。教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起孩子的競技精神,并且將這種精神發揮在正途上,讓孩子們在互相比拼的良性競爭中發奮學習,有了拼搏精神就更能夠激發起學習的欲望,或者對于孩子而言,是表現的欲望,教師也應該在鼓勵教學中引領孩子的學習熱情。心態對于做任何事都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孩子如果在積極溫暖的環境中滿懷欣喜地接受知識教育,往往比氣氛沉悶的傳統課堂要好得多。
小學教學難免會把課業和成績提上日程,而在幼兒教學時期,教師就要注意這方面的銜接過渡,但是可以采用不一樣的形式讓孩子卸下心理負擔,比如,競技比拼。教師可以開展講故事大賽或者才藝比拼活動,一來能夠讓孩子們敞開心扉,放下對課堂教學的抵觸,二來也是讓孩子展現自我,這其實也是一種潛移默化地文化輸出表現。表面上是競技比拼,實際上是小型的文化交流,無論是生動形象的故事,還是多才多藝的展現,都是孩子們日常積累的文化底蘊,通過比拼的形式加以展現,并且能夠互相交流、互相進行良性比拼,這是一件好事。與此同時,教師也要對孩子進行鼓勵,告訴他們這并無高下之分,只是擅長的方面不同而已,教會他們不以一時成績論長短,并且告訴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收獲更多,讓自己更加優秀,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為之后進入小學學習做好過渡鋪墊。
3.結束語
其實幼兒教學到小學教學就是一種成長蛻變,孩子總要長大的,在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困難險阻,孩子們也許會感到不適應,但是在他們身邊都會有教師和家長陪伴的身影,不光是看著他們成長,也是陪著他們共同成長。進階學習是人類成長的必然過程,自古以來發展就是硬道理,既然必須要適應自然規律,那就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一些歡樂,少一絲憂愁,教師作為引路人會一直帶領著他們砥礪前行。教師教會孩子成長,同時孩子也是在提醒著教師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胡安迪,王菁菁,施亦言,徐金花.幼小銜接視角下小學新生學習適應性調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