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呈現“井噴式爆發”的態勢,各種傳統的、新穎的、有深度的、獵奇的信息層出不窮。相比之下,紅色文化在這些信息流量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本文以《覺醒年代》為例,探討紅色文化在影視劇的傳播。《覺醒年代》播出之后,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在線催更”,社交平臺上的激烈討論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這部老少咸宜的電視,帶人們重溫了建黨的歷史,其中蘊含的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在人們心中悄無聲息地生根發芽。
關鍵詞:紅色文化;精神文化;影視劇;《覺醒年代》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1 紅色文化的內涵及意義
“中國的紅色文化,形成于共產黨的偉大革命實踐中。多少年來,支撐著中華民族砥礪前行、鼓舞人們實現偉大復興。它所象征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華兒女的不竭動力和可靠源泉。”[1]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的“井噴式”爆發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娛樂休閑的內容占據了人們的大量時間。相比之下,中國的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卻無人問津,在內容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新聞媒體作為精神文化的一大創造者,憑借其專業性承擔著教化社會的責任。拓寬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豐富紅色文化的呈現形式,讓紅色文化以一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社會大眾認識和接受是傳播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影視劇作為一種精神文化產品,除了能夠讓受眾在觀看時享受聽覺盛宴,同時其清晰而直觀的圖像信息還能“使人們直接獲取到信息,實現視覺上的滿足。”[2],成為傳承和宣揚紅色文化的主要渠道。
《覺醒年代》作為一部黨史題材獻禮劇,自央視首播以來,獲得了許多關注。從影視作品層面來說,《覺醒年代》劇本扎實、主創團隊用心、制作精良;從事實層面來說,這部劇集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同,更是吸引了年輕人的關注,頻上熱搜,讓網友們“在線催更”。隨著劇情的不斷推進,《覺醒年代》在人們面前逐步展現歷史的真實面貌,紅色文化精神也隨著劇集的“火爆”在廣大受眾群體間傳播。
2 優勢凸顯,吸引廣泛關注
《覺醒年代》作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電視劇展播劇目”,在立項起就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央視全程參與其制作。
2.1 題材宏大,生動敘事
《覺醒年代》講述了“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以1915年《青年雜志》創辦為始,將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進程呈現在人們眼前,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的歷史淵源以及對中國共產黨創建過程的重要意義。
在這一宏大的歷史背景下,導演將鏡頭對準這一歷史時期在中國發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以人物故事入手,將歷史娓娓道來。“相比于‘空泛說教,媒體在進行信息傳播時,講述一個動人故事更為有效。”[3]例如,在展現中國歷史先驅們面對英國的壓制而表現出來的立場和自信時,該劇并沒有描述一系列的不平等文件或軍事侵略,而是通過北京大學解聘英國教授克德萊一事,展現各方政府的態度與斡旋。將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和革命先烈的抗爭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樣的傳播方式可以使紅色文化的豐厚底蘊得以保留,同時以濃厚而又積極的面貌和形式被大眾接受。”[4]
2.2 內容寫實,情感交融
作為一部講述建黨進程的電視劇,《覺醒年代》在刻畫人物時,除了介紹他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所做出的貢獻,還用大量的故事情節描述他們的個人生活,讓這些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人物變得更為立體鮮活。例如,英雄人物陳獨秀盡管在眾多學者面前意氣風發,但回家之后也會面臨兩個兒子的“戲弄”;蔡元培作為北京大學的校長,會時不時地耍小孩子脾氣;李大釗回國時已經捉襟見肘,盡管如此也要接濟窮人;毛澤東在鬧市中讀書;魯迅在創作時用放在一旁的辣椒取暖等。
這種“生活化”的拍攝方式卸掉了這些歷史人物的光環,展現了他們的赤子之心,一下子拉進了歷史人物與觀眾之間的距離,讓人們真真切切地深入了解到這些革命先烈的性格和情感,從而對他們所作的歷史功績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2.3 細節刻畫,意味深長
“一個好的名字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一半,每一種語言現象都可以在諸系統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建模類別。”[5]“覺醒”二字是對整個劇集的一個概括,從故事情節再到人物性格,他們的成長歷程都在展現著“覺醒”二字的內涵。在《覺醒年代》這部劇作中,導演擅長運用鏡頭語言進行人物刻畫,通過細節的描寫讓觀眾體會人物的轉變和成長,最終實現思想上的“覺醒”,讓觀眾產生回味無窮之感。
例如,袁世凱府邸天空的“末世景象”;張勛復辟時,龍旗戲猴;陳獨秀、蔡元培和李大釗等人前往《新青年》雜志社時,腳下道路泥濘,寓意這些先烈探索革命道路的坎坷和不易,而他們拿出磚頭鋪路的動作正意味著他們就是引領中國走向正確道路的領路人;魯迅執筆的鏡頭與木雕關公收執青龍偃月刀的畫面相結合,寓意魯迅以筆為刀的寫作態度。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說,在影視作品中,關乎作品成敗的當屬情感因素。”[6]藝術化的鏡頭語言引人入勝,讓觀眾們感受到革命先驅的思想光輝,激起了當代人們心中的熱血。
3 傳播策略得當,紅色文化“出圈”
新媒體時代,“自媒體空間中的信息呈現‘井噴式爆發。”[7]各類新的傳播思路、產品、形態層出不窮。比起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技術紅利“海量的內容儲存、便利的社交互動以及高效迅速的傳輸性能,使得紅色文化的傳播速度與廣度在新媒體時代有了極大的提升。”[8]《覺醒年代》借助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的宣傳,擁有很高的知名度,紅色文化和價值理念實現了很好的傳播。
3.1 多渠道發行,形成規模優勢
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豐富且多樣,不同的受眾人群有著不同的“圈層”和喜好,如果渠道單一,“圈層”之間的壁壘將會對不同人群的宣傳形成阻礙。因此,要想使宣傳內容得到廣泛的傳播,擴大發行渠道、營造規模優勢必不可少。
微博是當下用戶數量最多的社交媒體軟件之一,《覺醒年代》創作團隊在前期的宣傳工作中,首先將微博作為宣傳主陣地,利用微博這一社交媒體的公開性和互動性,使廣大受眾對該劇形成基礎認知。“借助社交媒體平臺強大的信息交流與社交屬性,通過與網絡用戶進行互動,”[9]成功地為劇集火熱造勢。隨后,《覺醒年代》不僅在央視一套播出,同時還登陸優酷、愛奇藝等各大網絡視頻平臺,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
3.2 強陣容出演,引發輿論熱潮
明星擁有較高的知名度,與粉絲群體之間具有很強的關聯性,“促生強烈的圈層情感共鳴及內部強化,這種牽絆為話題的‘破圈帶來極大的關注度”[10]。一般而言,明星的知名度與其粉絲數量成正比,明星的知名度越高,粉絲自然也會形成一定的規模,粉絲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除了自己觀看影視作品外,還會自發地為自己的偶像進行宣傳,從粉絲內部的線上交流互動到粉絲與自己社交圈形成線下交流,從公開的社交媒體上的討論,到私密的朋友圈的“安利”,粉絲的自發力量不容忽視。
3.3 大環境烘托,調動全民狂歡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值得中國廣大民眾慶祝和紀念的一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背景下,我國影視劇創作者根據我黨的革命故事以及革命先人的事跡創作出不少主旋律劇集。《大江大河2》和《山海情》的播出在全國范圍內引發了一股愛國浪潮,讓人們對黨的歷史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了解。在這兩部劇集的熱度帶領下,主旋律內容的影視作品得到了觀眾進一步的認可,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喜愛。年輕人作為“追劇”的主力軍,在社交平臺上不斷提高話題熱度,為《覺醒年代》造勢,實現“全民狂歡”。
4 情節扣人心弦,精神深入人心
紅色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具有更重要的歷史意義。《覺醒年代》所呈現的歷史故事,不僅讓受眾個人實現了情感上的升華,讓紅色文化得以傳承,更在社會形成了正能量的良好氛圍。
4.1 個人情感實現升華
“使用與滿足”理論指出,“人們在選擇信息時,并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從而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1]在新媒體的海量信息洪流中,《覺醒年代》能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從播出開始就吸引社會各界的關注,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這表明,生產用戶喜愛的優質內容,傳統文化更具現代審美。”[12]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人們通過觀看影視劇以緩解自己的壓力。《覺醒年代》這部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讓人們在看劇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歷史故事,而且能夠被劇中展現出來的紅色精神深深感染,實現情感上的升華。
4.2 紅色文化得以傳承
“新媒體傳播所帶來的碎片化閱讀、短視頻資訊盛行、信息更替快,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造成了不小的沖擊。”[13]《覺醒年代》以真實歷史為背景,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的偉大歷史進程,從創作之初就堅持以中國紅色文化為核心,從內容來看,該劇中的每個人物、每個情節都經過了導演和演員的細細打磨,故事情節中所展現出來的文人風骨和革命精神引發人們的廣泛思考。《覺醒年代》憑借優質的品質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劇中所展現的無畏精神等文化內涵得到了廣泛傳揚。
4.3 社會共識不斷凝聚
“皮埃爾·萊維認為流行的文化產品具有‘文化吸引器的作用,也就是通過文化產品可以把具有不同價值觀念的觀眾召集到一起,并使這些觀眾相互之間產生價值的認同。”[14]“我國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起著教育啟蒙、社會教化的作用。”[15]《覺醒年代》的“火爆”將黨的歷史以及先人的故事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情感由此得到了廣泛傳播。有著相同文化背景的中國人,盡管在地域、教育程度、價值立場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在觀看這部劇后都會產生無言的感動,產生濃濃的愛國之情和對先驅們的敬佩之情,心靈上靠得更近,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愛國熱潮。
5 結語
《覺醒年代》作為一部革命歷史題材的電視劇,能夠獲得年輕一代的喜愛,在社會中引起巨大的反響,離不開創作團隊的精心付出,也離不開演員們的實力演繹。該劇的熱播表明了當代人們對歷史故事有著天然的好奇心,昭示著中國共產黨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紅色文化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影響以及廣大中華兒女對祖國的深深熱愛之情。在社會文化生活不斷豐富的今天,媒體工作者更應致力于拍攝高質量的主旋律影視作品,讓觀眾在知識和精神上都得到巨大收獲。
參考文獻:
[1] 劉新躍,徐濟益.傳播和弘揚紅色文化[N].安徽日報,2021-02-02(007).
[2] 管蘭蘭.論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傳播[J].大眾文藝,2019(12):159-160.
[3] 張劉剛.論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難點和路徑[J].新聞知識,2019(06):84-87.
[4] 胡銘.社交平臺“網紅式KOL”與地方民俗文化推廣[J].漢字文化,2020(22):146-147.
[5] 李弋.動物世界——淺析《荒蠻故事》中人物的動物性[J].藝術科技,2019,32(08):82-83.
[6] 鞠凌莉.融媒體時代公益微紀錄片與情感營造——以《三十三》為例分析[J].漢字文化,2020(12):189-190.
[7] 羅倩倩.新媒體時代下國產紀錄片的發展策略探析——以《我在故宮修文物》為例[J].大眾文藝,2019(14):195-196.
[8] 伊麗媛.融媒體時代音樂文化傳播:特征、困境與策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2):25-28.
[9] 管蘭蘭.論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平臺微電影廣告的樣態[J].漢字文化,2020(14):132-133.
[10] 趙瑜,沈心怡.觀察類真人秀的共情效應及其觸發機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2):92-97.
[11] 薛靜.自媒體時代下短視頻的內容生產與網絡文化傳播——以微博博主李子柒為例[J].漢字文化,2020(19):65-66.
[12] 韓東池.圈層文化背景下“網紅”式KOL與傳統文化傳播[J].漢字文化,2020(20):148-149.
[13] 季家敏.網紅KOL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播——以烏鎮戲劇節為例[J].漢字文化,2020(23):173-174.
[14] 陳接峰,冀錚.鄉愁共振與寓居想象:鄉村綜藝的雙重僑寓[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0(12):98-103.
[15] 劉日照.論我國媒體社會責任缺失現象[J].今傳媒,2018,26(12):36-40.
作者簡介:李怡威(1996—),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藝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