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屬性及其變遷通常被大眾傳播所反映。在新媒體時代,網絡傳播對一些教師相關事件的報道和輿論追蹤也讓我們看到不同于以往公眾話語中崇高的教師形象。本文以羅翔、戴建業、歐陽娟等教師為例,分析互聯網傳播下的教師形象相較于傳統公共話語體系中教師形象的變遷。由于上述教師在互聯網上產生影響的途徑主要是通過網絡教學,這也激發出對智能媒介時代下網絡教學角色重構的思考。
關鍵詞:互聯網傳播;教育;身份認同;話語分析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7-00-02
1 傳統公共話語體系中的教師形象
中國傳統社會將教師視為行業的精英和楷模,不僅教師行業及其從業者受到推崇,甚至連教師的行為也被視為表率。備受社會推崇這一點對教師從業者的知識素養、政治道德以及個人品質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正是多種要求和條件的存在,讓傳統社會教師行業的社會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鞏固[1]。教師這一職業和行業具有特殊性,這決定了教師及其從業者在社會公眾話語體系中的形象及其角色構成,也是教師保持較高社會地位的緣由。
1.1 傳統社會中尊師的實質:對于知識、人才的尊重
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尊師的概念。實際上,對于教師這個職業及教師從業者的推崇在我國幾千年來的漫長歷史中不斷傳承[2]。“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荀子·大略》)、“疾學在于尊師”“事師之猶事父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呂氏春秋·勸學》)、“師道既尊,學風自善”(康有為《政論集·在浙之演說》)……歷朝歷代都有關于尊敬老師的名句流傳[3]。對教師及其從業者的極大的尊重和推崇足以證明我們民族對于教育的重視。尊師的實質是對知識的尊重,“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們對于教師和教師行業的尊重是出于教師傳授知識這一行為的尊重,對教師擁有、傳授知識的尊重,這反映了自古以來我國人民渴望獲取知識的心愿[4]。可以看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師與教學是尊師這一文化傳統的實質。
1.2 傳統尊師理念的局限性:依托封建制度
傳統社會,尤其封建社會將“天地君親師”五者作為祭拜對象。傳統社會長期奉為正統思想的儒家思想主張這五者為信仰,可以看出這種對教師的尊重與信奉,是基于傳統封建社會的思想理念[5]。古代通過將“師”與“天地君親”四者并列的方式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對教師及其從業者的尊重,而儒家思想本身是古代封建王朝維護自身統治的思想體系,故而古代的尊師思想及社會風氣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封建君主專制[6]。在這樣的語境下,雖然古代傳統社會形成的尊師思想總體上是正面的,但又受到封建文化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互聯網傳播中教師形象的變遷
我國一直有著尊重教師的文化傳統。在中國傳統社會話語體系中的教師形象總是伴隨著許多優秀品質,教師這一職業也令人尊崇[7]。公眾話語體系中尊師的“師”也并非僅僅指的是職業教師,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便佐證了教師并不限于從事這一行業的人。這一點在幾千年前就是如此,這樣的認知也一直流傳下來。到了今天,網絡傳播中被稱作“老師”的人更是五花八門,教師這一身份得到擴展與泛化。
2.1 分化:互聯網語境下教師身份的擴展與泛化
教師泛化的情況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歸因[8]。一方面,從傳統社會到如今,個體都希望從他人身上學習到有價值的地方,因而傾向于把某一方面有經驗或者有成就的個體稱為老師。這是一個文化傳統,也是社會文化中宣揚個體謙虛的表現,不僅僅把從事教育事業的人稱為老師,在某一項技能上值得學習的人也被稱為老師[9]。另一方面,網絡傳播中涌現出大量的KOL(意見領袖)對于各自所屬的群體具有一定的號召力,能引起一定的群體響應。正是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教師的泛化儼然成為了普遍現象。
2.2 坍塌:部分教師負面新聞的曝光
在教師被泛化的背景下,伴隨教師行業邊界逐漸迷糊不清的是社會公共話語中對教師形象中優秀品質和要求的淡化,教師的神圣性和權威也逐漸褪色,造成整個教師行業及其從業者社會地位即影響力、公信力的下降[10]。2020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一名研究生留下絕筆自殺事件在網絡上引起巨大反響,同時各大學教師學術造假事件曝出,在直達快捷、信息多元的網絡輿論傳播下這些新聞對教師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以往具備多種優秀品質、社會地位高的教師形象逐漸崩塌[11]。
2.3 重構:網絡傳播中深受大眾喜愛的教師涌現
網絡公開課的形式早已出現,2020年以來,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國范圍內各學校紛紛組織網上授課的形式進行教學[12]。豆瓣網關于深受喜愛的網絡老師的某熱門話題有了1800余篇跟帖,共獲得了超過3200萬的瀏覽量,在網絡傳播全面、快速和便捷等特點以及抗擊疫情語境下網絡課程給網絡授課老師帶來了傳播和影響力。該話題下提及較多的網絡授課老師有中國政法大學的羅翔教授,他創辦了《羅翔說刑法》,以頗有樂趣又貼切的例子講解一條條刑法法規,并在每期講解的結尾進行升華,講述自己關于世界、人生的感悟,收獲了數百萬的粉絲[13]。
3 新媒體時代下網絡教學角色重構
教師的泛化早在傳統社會已出現端倪,到了現代社會,尤其在互聯網傳播時代更為普遍。在越來越多的人被稱為老師的趨勢下,傳統社會公共話語體系中教師形象的一系列優秀品質逐漸暗淡,與此同時,教師行業自古以來較高的社會地位也出現了動搖[14]。尤其是互聯網傳播高度曝光教師負面新聞,讓越來越多的教授學者晚節不保,相比其他教師,教師學者這類具有更高社會認可度以及社會地位的高級教師形象的崩塌必然導致社會公共話語對于教師行業的質疑。
3.1 職業邊界模糊條件下教師身份認同
教師不僅僅限于課堂上傳授知識的人,而包括精通某項技能或在某項事業上從事時間較長的前輩也都被稱為教師。在互聯網傳播時代,老師已經是一個很普遍的稱呼。約翰·費斯克認為,自我認同是個體將自我身份同其他某些身份相融合的過程[15]。教師身份的自我認同讓處在各自行業的前輩們將自己視為老師,但需獲得社會認同的前提是這些被稱為教師的人都能夠滿足社會對教師的要求與定位,只有這樣才能讓身處教師職業邊界模糊背景下的各類教師獲得社會認同,進一步推動整個教師行業發展,使得無論是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是在網絡上講解課程抑或是在其他行業傳授技能或經驗的各類廣義的教師都有良好的社會形象與社會地位。
3.2 網絡輿論下教師負面新聞傳播分析
近年來,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成為了負面新聞的重災區。教師負面新聞分為三類:一是性騷擾或猥褻學生,如2019年上海財經大學錢逢勝事件;二是體罰學生,如2020年德陽市中江江南外國語學校老師體罰學生事件;三是學術不端與學術造假,如2019年曝光的南京大學教授、長江學者學術造假,數百篇論文抄襲等[16]。拉斯韋爾在1948年出版的傳播學經典著作《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中提出“5W”模式——傳播過程中的五個要素:誰(who)、說了什么(what)、通過什么途徑(in which channel)、跟誰說(to whom)以及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從傳播者、內容、渠道、受眾和傳播效果五個維度概括了傳播的一般過程[17]。
在各類教師負面新聞的傳播中,教師性騷擾學生大多發生在高校,因而傳播者往往是向網絡尋求幫助的受害人[18]。體罰這類實踐往往發生在中小學,其信源更多的是學生家長[19],受害者或家屬將教師的行為在網絡上進行曝光,憑借互聯網傳播的優勢讓事件快速擴散,在廣大網民的輿論聲中驅使相關機構或負責人處理問題。學術不端類型的負面新聞往往是自媒體發出信息并進行傳播[20]。在教師負面新聞傳播過程中,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助力了信息的快速擴散,推動了公眾輿論的形成,而輿論的壓力通常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事件的處理進展。
網絡傳播新聞報道的事件往往有著復雜性,而新媒體環境下對新聞時效性的要求往往讓一些媒體無法保持理性,僅憑局部的事實或一面的說辭便將事件大肆宣揚。新聞報道以及后續所形成輿論的把控要求傳播者在還原事件真實全貌的前提下追求時效性,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
3.3 網絡教師與網絡課程的角色重構
在網絡傳播不斷曝光教師失格行為等負面新聞的情況下,傳統社會話語體系中教師的形象以及社會地位受到沖擊。一批為網民所喜聞樂見的網絡教師的出現維持了教師行業不斷擴展與教師保持良好社會形象之間的平衡。網絡教師要適應自身面向網絡受眾的這一環境,以課堂教師的責任感要求自身,以公共教育事業的從業者定義自身,以擅長熟練的授課風格和形式在網絡傳播渠道下發揮公共教育的功能。
4 結語
抗擊疫情環境下大規模網絡授課的推進,社會話語對網絡平臺授課教師的認可也表明這樣一方向存在的前景。隨著新媒體進一步發展,未來的網絡教師將會進一步融合課堂授課與公共教育者兩大職能,面向社會的教學授課也要求他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隨著網絡教師角色的重構和網絡課程的內容的不斷發展,會更符合更廣大社會群體及受眾的文化與教育需求。除了職業教師外,網絡傳播中更加泛化的教師也應當向職業教師看齊,逐漸具備傳統公眾話語體系中教師形象的各項品質,同時結合自身所處領域的特色,將教師這一形象和身份在自己的領域做出全新的詮釋。
參考文獻:
[1] 韓鵬云.高校翻轉課堂與課程思政建設的耦合及協同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20(04):50-55.
[2] 張家軍,龍玉雕.傳統教師的道德形象、形成路徑及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20(03):73-79.
[3] 趙呈晨.傳播社會學視角下的網絡語言流動與再生產研究[J].東南傳播,2020(1):16-19.
[4] 韓鵬云.鄉村文化的歷史轉型與振興路徑[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04):1-9.
[5] 韓鵬云.鄉村公共文化的實踐邏輯及其治理[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03):103-111.
[6] 黃霽風,陳丹丹,張琰.注意力模式視域下的網絡短視頻平臺運營策略——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26(11):87-92.
[7] 蘇鎏一.教育振興背景下鄉村中小學藝術教育路徑優化研究[J].漢字文化,2020(08):185-186.
[8] 周磊.基于《可可西里》的精神生態批評[J].大眾文藝,2019(05):28.
[9] 韓鵬云.怎樣用好“能人治村”這劑良藥[N].中國社會報,2018-07-09(004).
[10] 趙美琛.文化審美視域下的鄉村旅游景觀設計研究[J].漢字文化,2020(03):192-194.
[11] 劉婉.論我國教師形象話語體系的演變與重構[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9,11(05):72-77.
[12] 張嘉煒.網絡短視頻傳播中的鄉土文化發展研究[J].漢字文化,2020(14):46-47.
[13] 陳瑞娟.營銷4.0時代紀錄片的品牌化運營——以《風味人間》為例[J].東南傳播,2019(14):127-129.
[15] 張嘉煒.關于農村藝術教育發展的思考[J].漢字文化,2020(16):177-178.
[16] 容中逵.教師身份認同構建的理論闡釋[J].教育研究,2019,40(12):135-144.
[17] 趙美琛,蘇雷.農村電商直播助力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20(05):13-14.
[18] 蔡雅雯.網絡空間中負面題材報道的正向情感效果分析[J].東南傳播,2018(10):142-144.
[19] 張嘉煒. AGIL分析范式下鄉土文化振興路徑優化研究[J].漢字文化,2020(03):195-196.
[20] 卜嘉敏,張偉博.平臺媒體環境下的“網紅營銷”芻議[J].東南傳播,2020(9):139-141.
作者簡介:易可(1998—),男,湖南湘潭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農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