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俊偉
摘要: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促進思維發展和邏輯能力提升的一個過程,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水平處于初級階段,需要教師用問來引領學生提升思維水平,以問為中心引領教學就顯得非常有意義。問題的設計應該是以學生所學的知識水平為基礎,對其思維進行啟迪。本文就重點研究了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以問導學”應該如何開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以問導學
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我們得出了小學數學教學“以問導學”的教學方法,這個教學方法在改變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上有著極大的幫助。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設置一些課程中重點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并引出教學內容的主要知識點,問題通常都是一些比較靈活、開放的問題,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問題思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能夠落實新課程改革工作,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對于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思維發展水平也有著顯著效果,可以說,能夠給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提供一個新的教學模式。
一、“以問導學”教學方法的內涵
由于小學生的年紀較小,認知能力有限,對于數學一些比較抽象、邏輯性又強的知識點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因此采用“以問導學”的教學模式能夠讓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數學問題的真諦,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完成良好的教學效果。數學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問題作為線索來引領一節課的話,這樣的教學是一個非常緊湊而高效的教學方法,在為學生出示問題以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自主學、小組合作學,通過親自動手探究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那么上一個問題的完成即是為下一個問題的開始所做的鋪墊,教師的導要注重導的形式,導思維、導學法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完全符合數學思考的思維,能夠在數學學習中養成自己的學習方法。這樣,在今后做題的過程中就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師導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能力的提升,以問題為主線進行導學,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對于數學中的一些問題,也能夠用他們自己的探究完成。這樣就等于是授之以漁,取得的教學效果要比傳統教學更加顯著。
二、“以問導學”教學方法的應用
新課程改革下推崇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做到全面發展,不僅是停留在學習成績上,要求教師要做到靈活教學,推動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形成。教師在課堂 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往的傳統教學模式,要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給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時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靈活思考,調整以往固有的只聽教師講解的學習習慣,要用創作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這里我們以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材中《圓的面積》為教學范例,充分闡釋這種教學方法在現實工作中的應用。
(一)復習提問,激活先前經驗
在講解圓的面積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圓的周長公式,所以這也就為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做了一個鋪墊,在課堂開始,我們先要提問學生圓的周長公式是什么?在這個環節可以設計一個小的問題,讓學生來完成,這樣能夠快速地將他們的注意力帶入課堂教學中。例如:一個底面半徑為50cm的圓,其周長是多少?這就給學生學習圓的面積提供了一個鋪墊。
(二)引入提問,激發探究欲望
要想學好數學,就要不斷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在小學階段,學生最重要的是培養數學思維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只有在各個階段掌握學習的目標和方向才能夠真正地學好數學,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引入新問題的目的是開展新的教學內容,所以在創建問題的時候,必須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情況和事情發展規律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問題,在講解這一節內容的時候,開始我提了一個問題,將一個圓劃分為若干等份(偶數),剪開后,將其拼接在一起,然后看一看類似于什么形狀。在學生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讓他們看一看圓的展開圖是一個什么形狀,而且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問題有更多的認識,提升了學生在一起合作的團隊意識。
(三)新授提問,引導探究公式
數學公式是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探究得來的,所以當講授新課的時候,我提出這些圓的展開圖是類似于長方形,而且在展開圖中看出這個類似的長方形的長是二分之一周長,寬則是半徑,所以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就是πr2 ,這樣學生就在學習的過程中運用類比的形式推導出了圓形的面積公式。
(四)巧用變式提問,強化認知
一節好的課堂在快結束的時候,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但是由于學生認知規律的局限性,所以作為教師,可以求巧借變式提問,強化學生的認知。例如:書中有一個求光盤面積的題,這個題就是一個變式,我這樣提問學生光盤的整體面積應該怎樣求,空心面積應該怎樣求,借助這幾個問題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深化。在這個時候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算一算、看一看。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他們就會對圓的面積公式又進行了一遍強化認知,取得的效果要比直接進入習題好得多,而且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以提高。雖然以學生現有的水平是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但探究意識是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得到提升的。
(五)回顧提問,總結活動經驗
在教學的過程中回顧所學內容是一個必要的環節,在全課結束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回顧環節的總結、本節課活動的經驗。這個時候,不妨設計一道中等難度的習題,借助這道習題將半節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提問,這也提升了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給他們今后的數學學習提供一個參考。
三、結語
數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倡“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即教育要給學生提供保證成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基于此,小學階段的數學實踐活動應扎根于生活,并充分運用生活素材,以實現生活與數學的巧妙結合。問題的設計也應融入大量的生活元素,數學在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我們的數學課要依據學生興趣的發展來設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增加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小學階段的數學是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學習鋪墊,只有打好了基礎,以后的學習才能更加順利。與此同時,小學數學課堂的改革,趣味性的增加也是對新課程改革工作的落實,對素質教育工作的推進。
參考文獻:
[1]魏銘言,左雅芳,段明月.從具體到抽象歸納從感性到理性升華——小學教學中的抽象思維培養[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基礎階段義務教育研究版),2017(10).
(責編? ?楊?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