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有利于帶動鄉村產業興旺、打造生態宜居之地、助推鄉風文明、推動鄉村有效治理以及幫助村民實現生活富裕。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背景下,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面臨競爭力不強、開發動力不足、歷史價值傳承不夠的發展困境。有鑒于此,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多維價值開發、制定相應的開發規則機制、發展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為“兩彈城”的開發利用重構了現實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兩彈城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21)05-0010-03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紅色文化資源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于長期的革命實踐,在反復選擇、融化、重組、整合中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特定文化和精神形態,它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內容豐裕、價值多維的獨特文化資源[1]。整合紅色文化資源,找準現今紅色文化資源發展的固有困惑,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路徑進行重新架構,有助于增強革命老區和偏遠地區內生發展動力,增加村民經濟收入,帶動村民致富,從而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貫徹。
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與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價值耦合
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2]。大力整合、開發和利用紅色旅游資源,不僅可以傳承和創新紅色基因,帶動文明鄉風的營造,還可以助推農村產業升級,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特色的紅色旅游產業持續發展,鞏固脫貧成果,使農民們生活更加富裕、幸福,不斷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紅色旅游產業深入發展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點。推動鄉村地區產業振興,帶動以紅色旅游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促進革命老區和偏遠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可以更好地解決鄉村地區的就業問題,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回歸鄉村,增加村民的經濟收入,從而幫助鄉村地區致富。深入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作為助推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之一,可以推動電商行業、手工藝品、文化創意產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發展,其具體表現在:一是紅色旅游業的發展可以促進鄉村本地的特色手工藝品的發展,游客的趨之若鶩帶動其銷量的提升,從而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為鄉村振興助力。二是交通條件的便捷性是推動紅色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基本前提,交通便捷度越高,其發展旅游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紅色旅游產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游客消費,這催生出住宿業、服務行業、觀光業、休閑農業、餐飲業等眾多行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也成為村民增收的重要方式。由上可知,紅色旅游已經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二)紅色文化資源經濟開發價值反哺鄉村生態文明發展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營造良好的生態氛圍,培育適宜居住的生態環境,是振興鄉村的重要基礎。紅色旅游產業輻射帶動餐飲住宿行業的全面發展、蘊含紅色文化元素的手工藝品的銷售以及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為廣大地區的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同時也為他們打造良好的生態宜居環境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保障。生態環境是否和諧美麗、居住氛圍是否舒適安逸,是衡量村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實現程度的重要尺度。
(三)紅色文化教育價值引領文明鄉風的塑造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保障,是鄉村振興的“靈魂”所在。文明鄉風的營造可以進一步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而紅色文化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助推文明鄉風塑造的重要文化資源,其所內蘊的紅色文化精神具有強大的教育示范作用。日常生活中,村民們在紅色遺址和名人故居的熏陶下,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可以增強自身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紅色文化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激發村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實現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到文明鄉風的漸進培育過程。
(四)紅色革命實踐為鄉村治理提供有效典范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基層治理始終是我國政治生活的重要場域,唯有基層得到有效治理,才能治國安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將鄉村治理體系具體化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2]。而在鄉村社會治理方面,我們可以從大量的紅色革命實踐中摸索,例如“晉察冀邊區的模范抗日民主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象征著中華民族解放的勝利和新中國的光明前途”[3]。現今,盡管時代不同,但我們仍可以從中學習到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教訓,其對當今鄉村治理體制的創新、治理體系的完善仍有較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五)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的經濟效益帶動鄉村生活富裕
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在于解決“三農”問題,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合理配置城鄉發展資源,補齊農村發展短板,解決農民發展困惑,清除農村發展障礙,創新農村發展路徑,讓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紅色文化資源的全面開發與利用,不僅使村民們“口袋富裕”,還使他們“文化富裕”“精神富裕”,以及“生態富裕”,滿足村民們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活需求。
二、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四川綿陽“兩彈城”開發利用的發展態勢分析
原四川綿陽“兩彈城”作為紅色文化資源中獨具代表性的一員,其所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教育價值和歷史價值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來說具有強大的開發潛能和可行性。身處于黨中央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環境之中,積極保護、開發和利用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作為施行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其發展現狀尤為值得關注。
(一)四川綿陽“兩彈城”的發展現狀
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機關舊址,位于四川省綿陽梓潼縣,現被稱為“兩彈城”。“兩彈城”曾是中國“兩彈”研制基地,也是“兩彈”研發核心基地。在這里,老一輩科學家們和不計其數的研制人員積極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在當時我國不充裕的物質條件和不發達的科研條件下,風餐露宿,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突破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取得了中華民族永遠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成功研制出屬于我們國家的“兩彈一星”。
1990年,在九院院部遷移至綿陽后,院部舊址的大禮堂、院部機關辦公樓、模型廳、情報中心、鄧稼先同志舊居、王淦昌同志舊居、將軍樓、戰備防空洞仍然保存完好。2003年,綿陽兩彈城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最大程度保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了梓潼“兩彈城”風景觀光區。2011年,“兩彈城”景區被列入全國第二批紅色旅游經典景區。2013年,梓潼縣委縣政府與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共同組建紅色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在保護舊址的同時還修建了108國道,并開發形成“兩館一居”,即兩彈歷程館、三防教育館、鄧稼先與王淦昌舊居紀念館。“兩彈城”已被梓潼縣打造成為懷舊體驗、休閑度假、紅色旅游首選之地。同年,“兩彈城”被認定為四川省第四批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
(二)四川綿陽“兩彈城”的發展困惑及原因探析
1.四川省內外紅色文化資源開發競爭力強勁。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得如火如荼的時代背景下,全國各地掀起了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潮,而紅色文化資源的廣闊覆蓋面則為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四川省內外的紅色文化資源十分豐富,例如四川、重慶、貴州、陜西和云南等,這些省份同樣保留著大量的紅色文化資源,譬如四川省內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鄧小平紀念館,重慶的渣滓洞、白公館,貴州的遵義會議紀念館等等。這些紅色旅游資源知名度大、開發時間早、開發利用程度高,開發競爭十分激烈且規模宏大,要讓四川綿陽“兩彈城”得到更為合理的開發,勢必要體現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特色,規避與其他地區紅色文化資源的雷同點。與此同時,我們還可以借鑒它們的成功經驗,反思其開發過程中的教訓。
2.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動力不足。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人們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上更看重的是經濟價值的實現,這一點在綿陽“兩彈城”歷史遺跡的開發利用上看來,同樣也不例外。“兩彈城”遺址區位于隱蔽的城郊地區,交通不便。遺址周遭地區的生態環境在三線建設時期進行生產、生活活動時,遭到了一定的破壞,其綠化覆蓋面不足,生活、工作環境較惡劣。再加之產權歸屬不一,遺址區相當部分屬于國防軍工科研院所,涉及保密要求,不便開發利用,而“兩彈城”遺址區后期又因為保護措施不當,致使歷史遺址不斷遭到人為破壞和自然風蝕,給遺跡的開發利用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難。因此,企業想要對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就必須分攤相應的保護和修復工作,這無疑加大了企業的前期建設成本,而后期的經濟效益又無法得到保障,從而形成效益差異,導致遺跡開發利用計劃缺乏相應的可行性。因此,企業逐漸減緩甚至喪失了對其開發利用的動力,資金投入也就不能得到保障,進而影響今后開發利用綿陽“兩彈城”的經濟效益。
3.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旅游資源歷史價值傳承不夠。鄉村振興必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籌發展的最終結果。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綿陽市的“兩彈”精神地、國防科技地等優勢,是其開發的基本要義、重要特色之一。相較于其他地區而言,四川綿陽“兩彈城”遺址區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研究較晚,處于不斷探索之中,仍存在較多不足之處。帶有三線建設時期風格的“兩彈城”建筑與高樓林立的現代化都市建筑相比,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一些人們誤解為是從歷史發展的浪潮中淘汰下來的、沒有使用價值的廢棄廠房、破舊辦公大樓和住宿區,這些富含三線歷史文明價值和“兩彈”精神的遺跡逐漸被人們所遺忘,對其進行保護的意識愈加淡化。如何實現歷史價值和經濟價值的統籌,是當前開發利用“兩彈城”的又一巨大挑戰。
三、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路徑優化選擇
2018年6月,中央軍委印發《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強調要積極“開展黨史軍史宣傳教育、加強存史編史研史、開展重要紀念活動、建好用好軍史場館、開發紅色革命文化,讓紅色基因永葆活力、彰顯威力”[5]。隨著國家大力扶植、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資源政策的實施,紅色旅游也隨之興起,使之成為地方創收、改善經濟社會環境的重要驅動力,同樣也為四川綿陽“兩彈城”的開發利用帶來強大動力。綿陽“兩彈城”必然要搭上這趟旅游快車,積極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為促推紅色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準備條件。
(一)高度重視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價值多維開發
鄉村振興是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的發展戰略,而在此背景下發展的綿陽“兩彈城”紅色旅游風景區,也必須要注重紅色文化資源多維內涵和價值的系統、深度開發。因此,我們在開發和利用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在積極開發綿陽“兩彈城”內蘊的巨大經濟價值和旅游價值的同時,要積極發揮它作為一種重要文化資源的特質,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它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歷史特點,使得人們在參觀、瞻仰遺跡的同時,深刻緬懷和學習深遠的政治意義、崇高的“兩彈”精神和三線文化,以及遺留下來的獨特建筑技術價值。也就是說,要在全力開發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的政治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德育價值等的同時,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帶動綿陽“兩彈城”所在地區的村民們增收創富,從而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投入性,為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強大的主觀能動性。
(二)積極制定開發利用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規劃機制
政府是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主導力量,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一方面,各級政府要做好綿陽“兩彈城”開發的規劃方案和獎勵激勵機制,確定近遠景開發目標;要加強對遺跡開發的科學預判,切勿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忽略遺跡開發的長遠規劃和社會進步的長遠功能;要重視綿陽“兩彈城”開發與城市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效應。另一方面,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方共同參與的機制,要積極引導企業參與綿陽“兩彈城”的開發與利用,賦予企業充分的自主權,同時發揮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能,引導、監督企業對遺跡的開發利用工作。與此同時,在開發不同區域的紅色文化時,要讓村民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在行動上保持一致,做到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局部開發要著眼于整體開發,破除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要讓他們親身投入到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來,使其明白開發利用紅色文化資源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之一。
(三)大力發展四川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創意產業
只有與本土文化相融相生,才能助推“兩彈”精神和三線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和轉化;只有不斷為歷史遺跡注入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意,才能推動其在新時代重獲新生。我們在對綿陽“兩彈城”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過程中,不能機械地套用現有的遺跡改造模式,要從實際出發,探求一條適合于“兩彈城”的改造道路。首先,探索具有綿陽特色的“兩彈”主題休閑體驗模式。一是可以依托外觀建筑保存較好的工業遺址,規劃建設戶外活動旅游勝地;二是可以利用工業遺址原有的水、電等資源,將遺址廠區內結構保存完好的居民樓、辦公樓進行改造,設計、打造集娛樂、休閑和教育于一體的主題客棧;三是可以利用遺跡具有的獨特地理優勢和良好自然風光,建造“兩彈”文化影視拍攝基地和攝影基地[6]。其次,開發出一條獨具綿陽特色的紅色文化旅游線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綿陽市的“兩彈”精神教育基地、國防科技教育基地等優勢,將開發遺跡、發展旅游和創新教育模式充分結合,使得人們在旅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以達到學習和了解“兩彈”精神的目的。
總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傳播紅色文化,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與弘揚提供了新的契機;反過來,內涵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又為助推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開發資源。在全面審視四川綿陽“兩彈城”的固有發展困境基礎之上,我們要采取積極開發紅色文化資源多維價值、制定開發利用規劃機制和大力發展“兩彈城”紅色文化創意產業等的強有力措施來正面回應其面臨的其他紅色文化資源競爭力強勁、遺址開發力度不足、歷史文化價值傳承被弱化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嘉友,等.四川紅色文化資源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融合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20:1.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Z].2018-01-02.
[3]李公樸.華北敵后——晉察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154.
[4]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9.
[5]中央軍委印發《傳承紅色基因實施綱要》[N].人民日報,2018-06-19(1).
[6]向銘銘,李果,喻明紅.綿陽三線建設工業遺產資源狀況及保護模式[J].山東工業技術,2015(12).
收稿日期:2020-10-21
基金項目:2020年綿陽市涪城區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綿陽市涪城區鄉風文明建設研究”(FCSKLYB202058)
作者簡介:王幸媛(1996-),女,四川資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