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佩華
【摘要】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小學生學習文言文能夠積累豐厚的底蘊,培養自身的文化氣質。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三至六年級安排了文言文教學,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朗朗上口,淺顯易懂。教好文言文,讓學生真正喜歡文言文,學會閱讀文言文,是每個小學語文教師的責任。
【關鍵詞】文言文 閱讀 教學策略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內容雖然不多,但對小學師生來說,怎樣教好、學好還是非常陌生的文言文?課后習題雖然可以作為參考,但文言文需要教到什么程度,仍是擺在小學語文教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層層把關,把文言文教學落到實處。
一、把好語言朗讀關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與白話文相比差別很大,要學好文言文,首先要抓好朗讀教學,將文言文讀通、讀順,讀出韻味。然而,學生往往不喜歡枯燥乏味地反復朗讀,因此,豐富朗讀的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讀好文言文。
1.反復朗讀,掃除障礙
學生剛接觸一篇新的文言文,可以由教師進行范讀,也可以讓學生自由練讀,亦可小組內進行互讀……讓學生初步感知文言文字詞的讀音、句段的節奏。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囊螢夜讀》這篇課文時,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
師:孩子們,這篇文言文連題目不過37個字,你們試試看,讀幾遍能把這個故事讀順?
(學生一聽一共才37個字,頓時感興趣了。)
(學生認真地練習朗讀。)
師:你讀了幾遍覺得文章讀順了呢?
(有的學生說一遍,有的學生說兩遍。)
師:為了在短時間內讀順文言文,你是怎樣做的呢?
生:和一般的文章相比,我讀文言文會放慢速度。
生:我遇到讀不順的地方會反復讀,在不同的停頓處比較讀,感覺哪個通順就選擇哪種方法來讀。
生:我是看看書上的注釋,想象字詞的意思,再練習朗讀。
師:誰愿意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讀呢?
(學生都非常踴躍地舉手。)
2.難句導讀,突破障礙
文言文的句讀十分重要,涉及對文本意義的理解,所以教師對難句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
師:在《囊螢夜讀》一文中,有“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一句。該怎樣斷句呢?誰來試試?
生:應該讀“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生:我也覺得應該在這兒停頓,因為書上有“練囊”的解釋,是白色薄絹做的口袋。
生:我覺得應該讀“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夏月”可以看出是夏天的夜晚,這是表示時間的,和后面的內容也可以斷開。
師:孩子們真會思考。這個長句子這么一斷就通順多了。不過老師還要提醒大家,“盛”是多音字,讀“chéng”,是“裝”的意思,“盛數十螢火”的意思是裝幾十只螢火蟲,和后面的“以照書”可以斷開來,這樣就清楚了裝螢火蟲是用來干什么的。所以我們還可以這樣來讀:“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來,跟著老師讀兩遍。
(帶著學生朗讀,學生很快就明確了長句的斷句,朗讀的節奏。)
3.角色分讀,增加情趣
分角色朗讀,是學生喜歡的一種朗讀形式,豐富多變的角色朗讀代替了原本枯燥乏味的齊讀,能讓學生走近文本,展開想象,體會文本中的情感。教學中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就連性格內向、平時寡言少語的同學也愿意參與其中。
如《精衛填海》一文,可以把兩句話標注不同的顏色,男女生分讀;或者把文本變成幾種不同的顏色,分小組接龍讀。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讀訓練中,慢慢地就把文章讀通了、讀順了。
二、把好字詞理解關
文言文中每個漢字的意義都是比較固定的,古代語言以單音節詞為主,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為主,所以要把每個單音節詞轉換成現代漢語中對應的雙音節詞,教學中,字字落實顯得尤為重要。文言文還有特有的語言現象,如通假字、一字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在教學時都應注意。
1.借助注釋來理解
從三年級開始,教材的編寫就注重讓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詞句的意思,從而理解課文大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利用注釋來理解相關的字詞。
2.抓住關鍵來理解
如四年級(下冊)《文言文二則》課后第三題:
照樣子,根據課文內容填一填。
胤恭勤不倦。(疲倦)
家貧不常得油。(? )
世傳李太白讀書山中,未成,棄去。(? )
這些加點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的意思基本一致。“貧”是“貧窮”的意思,“棄”是“放棄”的意思。學生運用擴詞的方法,可以感受文言文與現代文的共通之處,消除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
3.發現異同來理解
在文言文中,相同的字在不同語境中的意思也截然不同。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諸兒競走取之”“人問之”“取之”,這三個句子的共同點是都有“之”字。教師首先要告訴學生“之”字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往往用于指代某一樣事物,接下來可以請學生自讀課文,聯系上下文思考三個“之”字分別代表了什么。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通過交流,學生知道了:“諸兒競走取之”,這里的之代“李子”;“人問之”,這句中的“之”代“問王戎怎么回事”;“取之”中的“之”是代“李子”。
4.古今對比來理解
文言文中有一些字詞與現代文的意思有很大區別,例如《精衛填海》一文中,“炎帝之少女”中“少女”一詞,現在一般指未成年的女孩,而在這里指炎帝的小女兒。再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中的“諸兒競走取之”,“競走”一詞的意思是爭著跑過去,其中“走”是跑的意思,與現代文中“走”的意思完全不同。通過對比,學生很快就能掌握字詞在古文中特殊的意思。
三、把好了解大意關
對于初次學習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養成逐字逐句直譯的良好習慣,對以后更好地學習文言文是大有幫助的。
1.巧用插圖,了解故事
教學《司馬光》一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圖猜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選用教材中的插圖,學生比較熟悉,同時也是一種暗示,讓學生明白插圖很重要,借助插圖可以更好地了解課文的內容。
2.問題導讀,理清內容
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獨辟蹊徑,給學生搭臺階。仍以教學《司馬光》一文為例,在朗讀的基礎上,一問:“故事中有哪些人?”讓學生通過比較,判斷司馬光是這個故事中的主人公;二問:“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三問:“結果如何?”學生將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連起來說,就是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了。
四、把好背誦積累關
學習文言文,讀背是根本。先把文言文讀通順,然后再背誦下來,對于學生語言的積累和語感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榜樣示范,激勵背誦
我在課堂上經常請背書背得快的同學走上講臺,現場為同學們示范背誦課文,并介紹自己的心得。這樣做使學生們身邊有了學習的榜樣,有利于增加背誦文言文的興趣。
2.簡要復述,幫助背誦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說”和“背”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背誦課文之前,利用小組合作等方式,先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使他們能有所思、有所獲,再讓學生背誦就順理成章了。
3.情境表演,理解背誦
情境表演是學生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在背誦課文的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配上相應的表情和動作,可以化難為易。
五、把好拓展閱讀關
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僅僅依靠選入教材的文言文是遠遠不夠的。拓展閱讀是以課文為中心,拓展與課文相關聯的文章或書籍。拓展閱讀的切入點,是同一作家、同一主題、同一題材、同一體裁,或是與“這一篇”相關聯的整部作品,旨在強調學生在閱讀時的橫向和縱向聯通,讓學生在連續的思辨、對比和內化中,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1.推薦閱讀促積累
教學完課本上的文言文后,教師還可以推薦有能力的學生閱讀《世說新語》《山海經》《列子湯問》等文言文著作。但閱讀拓展也要注意有度,小學階段對于文言文的教學只要求扎實讀背即可。
2.比較閱讀促遷移
在教學一篇文言文后,教師可以找類似的文言文,使學生經歷讀、品、悟的學習過程,進而探索內容以及寫法上的共同點,這是思維層級的遞進,更是學習方法的遷移和運用。例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后,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閱讀《曹沖稱象》,諸小兒和眾大臣的行為更加襯托了王戎和曹沖的善思、多識,凸顯了智者的形象。
3.演繹閱讀促實踐
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豐富語文實踐活動,將講好故事與演好故事的要求融入文言文教學,能讓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在小學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語言的實踐、語法的習得、經典語句的積累,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學生欣賞語言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