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娜 王澤
摘 要:審美感悟對于藝術創作而言十分重要,它能夠體現出一個畫家的審美傾向和審美愿望。畫家審美感悟的能力直接決定其作品的品位與價值,獨特的審美感悟還能夠影響畫家的創作風格,甚至對創作過程產生影響。文章就審美感悟對繪畫作品的品位與價值、創作風格、藝術創作方式的作用展開研究。
關鍵詞:審美感悟;審美能力;創作
注:本文系黑龍江省省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科研-青年創新人才項目“嫩江流域民間美術收集整理研究”(135309321)、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扶持共建項目“黑龍江省通古斯語族少數民族民間美術收集整理研究”(18YSE636)研究成果。
對于繪畫來講,審美感悟即是畫家對于所畫對象藝術形象的印象和理解,也是畫家自身對美的理解和體悟,它體現著畫家的審美取向和審美愿望。審美感悟實則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畫家對審美對象表面的直接感悟,更在于畫家能否通過形象本身把握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因此,審美感悟對于繪畫藝術創作產生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審美感悟對繪畫作品的品位與
價值有影響作用
審美感悟對繪畫作品的品位與價值有著絕對的影響力,它表現為一種創作者對于客觀事物進行主動選擇從而創造藝術形象能力。由于審美感悟需要創作者去切身感受和體悟,所以審美感悟表現在人們首先通過感官去感受客觀物體,從而會本能地對能讓自己感到愉快的事物產生相應的反應。比如碧藍的天空、翠綠的樹葉、深沉的大海、粗糙的巖石等等,感官會被動地感受到它們,這是人們最為基礎的審美感悟。當創作者根據自身的審美需要在頭腦中對客觀的事物進行加工和處理,去尋找符合自身審美需求的客觀事物時,審美感悟由被動審美變為主動,審美能力也由低級階段升級為高級階段。這時的創作者已經可以從碧藍的天空“看到”寧靜與舒暢,從蔥茂的樹林中“看到”生機與活力,從荒涼的大漠中“看到”惆悵與落寞。客觀事物本身并無價值,藝術家根據自己的審美需求客觀賦予其價值。
因此,在藝術創作中,審美感悟能力的強弱更多地決定了繪畫作品的價值與品位。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之初,總會主動去感受、去發現一些能夠吸引自己的客觀對象,而這些客觀對象能否被藝術家們提煉為藝術作品,離不開創作者本身的審美感悟。
中國古代花鳥畫題材廣泛,歷代畫家都游于自然,從不同種類的鳥獸身上取材。人們出于精神上、審美上的追求,普遍欣賞有如齊白石的《蝦圖》意象造型出的花鳥圖畫,這樣的藝術形象更能夠讓人們感受到藝術品所蘊含的藝術價值。齊白石晚年經歷“衰年變法”后,講求“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認為“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其創作的并不精確,甚至經過自身加工改寫過的魚蟲形象,更具表現力,形象簡潔而不失神韻,取舍有度,讓觀者能從簡單的形象中感到圖畫中形象的栩栩如生,神韻充盈。這種藝術形象的刻畫與齊白石結合多年來對客觀物象的觀察總結所孕育形成的獨特審美感悟是分不開的,這種獨特的審美感悟也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價值。
同樣,在浪漫主義出現之前,法國的畫家在作畫時依然保持著幾千年來延續地在畫布上創造“理想的人”的傳統審美觀念。而在當時,一位獨具慧眼的浪漫主義畫家席里柯確定了獨特的審美選題并創作了巨型油畫《梅杜薩之筏》,結合當時人們熱議的社會現實,刻畫了在海中漂浮的木筏上被困十多天后的人們在遇到救援時的情景。而當時藝術的主流是新古典主義,其領頭人大畫家安格爾曾對此次畫大力批判。正是這種對于客觀事物審美觀念的不同,使當時的部分年輕藝術家們大力推行浪漫主義,試圖擺脫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限制,使當時的藝術審美風尚轉向為偏重于發揮藝術家自己的想象和創造。這與藝術家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審美感悟是分不開的。當時的浪漫主義畫家將人們不愿意展現的生活中的現實,用夸張的筆觸和熱烈的色彩表現出來呈現在人們面前,賦予了繪畫更為廣闊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從而推動了繪畫的發展。這起繪畫史上發生過的事件,充分展現出審美感悟對于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與品位的影響。
二、審美感悟對繪畫作品的風格有影響作用
審美感悟對于繪畫能否創造出新型風格有一定的影響。畫家在盡可能去用自己所欣賞的美學理想去表現,甚至去再現主觀頭腦吸收并加工過的客觀物象的時候,常常會被他們所處的環境以及傳統表現技藝方法影響。早在文藝復興后期,就有卡拉奇兄弟為了繼承和發展文藝復興的繪畫成果而把種種技法和觀念當作范例標準來約束規范畫者,這雖然使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繪畫技藝得以保留,但也無疑在后來的發展中為人詬病。在學院畫派普遍為主流的歐洲,大部分時期都需要一些年輕人通過自己經驗中總結出的審美感悟去顛覆當前的繪畫風格。作品的風格是最容易給人留下印象的,如果一個時期的藝術家生活的時代普遍受學院派影響的話,那么他就很難跳出所處的氛圍從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今時代,繪畫風格日新月異,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風格是個人藝術成就的標識,顯得尤為重要。
藝術家需要屬于自身的獨特審美,這也是個人審美能力的體現,當今時代創作出的藝術作品如果大眾化甚至千篇一律,就很難得到人們的欣賞。歷史上許多具有自己的創作風格的藝術家也都有著自身獨特的審美感悟作為深厚基礎。印象派創立于學院派占據主流的時代,其開山之作是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這幅描繪薄霧天氣中港口的畫作在學院派的沙龍參展,畫作風格顯得格格不入,甚至被戲謔地稱為只是描繪頭腦中印象的畫作。然而后來的印象派作為新興畫派異軍突起,充分證明這樣“簡陋”的底稿模樣的繪畫風格,也同樣能夠和學院派中精細完美地描繪客觀事物的畫風媲美。這種對風格的認同的背后即是人們對于印象派畫風背后審美的認同。
在印象派之后,后印象派畫家塞尚在印象派的審美風格基礎上繼續發展。塞尚的畫風樸實且厚重,在當時以印象派為風尚的時代背景下也同樣顯得格格不入,但塞尚有自身的審美追求,其繪畫實踐和種種個人經歷使得塞尚對于繪畫產生了獨特的審美需求,追求堅固而永恒的審美造就了他的獨特風格。就客觀事物的形和色對繪畫創作的作用,塞尚有著自身的定義,這種定義是出自于其內心對于這種形式美的欣賞和認同。中年到晚年時期,塞尚在自己的家鄉作畫,繪畫的風格逐漸趨于成熟,其飽含著審美理念的樸實風格在對后來大名鼎鼎的畢加索有所啟示后,終于得到人們的認同。同時期的凡·高也專注于描繪自己心中的客觀事物。藝術家們不斷地通過感悟改變更新自己的審美水平,也不斷地通過更新后的審美感悟創造人們能夠欣賞的更加豐富且吸引人的繪畫風格。
三、審美感悟對藝術創作方式有影響作用
藝術家對于審美感悟的認識不僅體現在創作完成的藝術作品上,對于創作的方式方法也都有影響并且得以體現。藝術創作本身是個雙向的過程,正向即是藝術家通過審美來創作出自己心儀的藝術品,而反向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當藝術家完成一件藝術品時,回顧自身的創作過程不難發現,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次構思、每一個動作都是藝術家對于審美感悟理解后做出的選擇,其創作過程中所選擇的方式方法也都包含著藝術家的審美認同。藝術創作過程包含的方式方法紛繁復雜,其中,繪畫的用筆、作畫的動作最能夠體現藝術家內心所認同的審美感悟。
中國傳統繪畫的方式體現著一千多年來一代代藝術家所認同的在創作方式方面的審美。中國畫講求“書畫同源”,由于書法中的文房四寶與作畫工具一致,所以書法中的用筆用墨的方式和審美也能夠很好地體現在作畫的用筆方式上。書法中的提按頓挫,常常被用在文人畫之中,比如描繪竹葉時的用筆動勢、彎轉等書法筆法,畫山石所用的披麻皴、斧劈皴、卷云皴、米點皴,畫樹枝所用的鹿角法、蟹爪法,畫樹葉所用的夾葉法、點葉法,等等,都是經過一代代藝術家創作藝術形象時的思考層層篩選后流傳下來的客觀形象的創作方法。我們用這些方法時會認為理所當然,而反觀之,這些經典筆法能夠流傳下來,體現的即是畫者對于這種方法背后審美感悟的總結和方法的審美認同。
四、結語
審美感悟是藝術家應當具有的能力,它能給藝術創作帶來無限的生機,賦予繪畫價值也好,創造出新的藝術風格也罷,都是一種藝術家內心藝術理念的現實表達。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審美作為作品創作的一種生產力,賦予創作這一過程無限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邰婭.提高審美能力,激發創作活力[J].內蒙古教育,2015(12):82.
[2]張勇.少數民族繪畫題材中的審美感悟[J].現代裝飾(理論),2015(1):174-175.
作者單位:
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