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沖
摘 要:畫家的繪畫技術與作品風格,和其習性、生活閱歷以及思想有密切的聯系,任何時候都不只是單純的形式問題。風格的養成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多樣性等多方面的特點。文章闡述了傳統繪畫技術的當代發展,提出畫家技術的成熟是個人風格形成的前提,分析探討了繪畫技術的發展中個人風格的形成,并在筆性與心性、同一時期同一流派畫家的表現風格、個人風格與繪畫技術的發展方面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繪畫技術;風格;傳承;文化
一、傳統繪畫技術的當代發展
(一)文化上
繪畫作為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采取不同技巧展示描繪內容神韻和意趣的一種方式,而神韻和意趣的凸顯與文化有著緊密聯系。中國藝術與中國文化密不可分,然而,從工筆山水到寫意花鳥,都是受多種文化因素的影響,并不是基于某一種單一的文化因素而產生的。
一種文化一旦生成,就相對穩定。它往往會與其他文化產生化學反應,實現生命的延續。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底蘊較為豐富,這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豐富了其內涵,創造了良好的意境效果。
(二)技術上
當今藝術市場正努力適應人們的審美和新的發展要求,但在傳承與現代發展相矛盾的環境下,是拋開傳統內容,還是超越傳統就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所謂藝術創新并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在現有的經驗和技術水平上,嘗試創造和發展,提升自身技術水平。
二、繪畫技術與風格形成的關系
繪畫技術的成熟包括豐富的色彩語言和精湛的造型技藝,在畫壇日益開放的背景下,傳統的繪畫技法也發生了較大改變,但不管如何改變都需要畫家自身繪畫技術的不斷成熟,這樣畫家才能更好地融入自身特點,創造屬于自己的風格。畫家的繪畫技術是需要長時間練習和磨礪達成的。如基礎臨摹,通過對名師作品的不斷臨摹,掌握其表現技巧,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再比如現實寫生,借助對自然中生動形象的生物或場景的描繪,鍛煉自身技能的同時,培養藝術品德,為獨特風格的形成奠定基礎。
多數畫家在處理畫面時,都會融入對畫面的理解。每一位畫家都要樹立獨樹一幟的風格,畫家技術的成熟是個人風格形成的前提。
三、繪畫技術的發展中個人風格的形成
“風格”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是用來指人在品格、風度等方面表現的綜合特點,后來被賦予了文藝學的概念,用以形容文章的寫作特色。唐代后在一些書籍中才出現“繪畫風格”的字樣,用以描述繪畫作品。近現代,“風格”一詞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各領域內。
風格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多樣性等特點。第一,獨特性的凸顯關鍵點在于藝術家自身具有的創作個性。第二,穩定性指的是在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后,藝術家某一階段內繪畫作品呈現的風格會保持穩定狀態。藝術家的風格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是在某一個時期內保持不變,且穩定性具有相對特征,隨著技法的純熟,藝術家也會發展其他風格。第三,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迥異,表現內容豐富,觀者的審美觀念又存在差別,這些也是風格多樣化的原因。
畫家風格的確定,需要一個慢慢積累轉化的過程,包括文化的積淀與藝術的探索,作品風格體現了藝術家觀察和體驗生活的方式,以及對如何經營畫面的思考。莫奈的“干草堆”系列組畫是在同一場景下長時間地研究草垛所呈現的色彩的微妙變化。莫奈敏銳地觀察并捕捉了這種光與色的變化,尋找到極具個人特色的繪畫語言和形式,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風格不單純地局限在形式上,會隨著藝術家的思想、心性而有所改變。藝術家們在不同成長階段內的情感及感觸是不同的,在繪畫作品創作中,會因為情感等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表現效果。由此可知,在風格形成過程中,生活積累及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是沒有新舊之分的,而是人的真誠體現。在研究俄羅斯美術史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列賓、蘇里科夫等寫實和歷史類題材創作大師們,在作品創作中投入了較多真情實感,作品沖擊力得以凸顯,深受人們喜愛。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至今依然讓人覺得身臨其境。沒有投入情感的畫家們,即使在繪畫技術上有所提升,但仍無法保證作品能夠打動人心,無法使觀者與作品產生共鳴。
經歷的不同,對事物的認知也會存在明顯差異。如未經歷過戰亂的畫家難以體會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及情感變化,即使通過對先輩們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臨摹,仍無法將戰爭的場面很好地表現出來,最終導致整幅作品雖然在寫實,但情感表述不到位。對于老藝術家來說,作品語言與生活投入是相協調的;而現代畫家在創作中,更多地受到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過于強調個性化特征,雖然畫作也體現了情感特征,但多是通過色彩表達實現的,與老藝術家們存在較大差異。當然,這并不是要否定現代畫家的風格,只是為了更好地對二者進行區分。
從藝術本性角度展開分析可知,個性其實是共性的一部分,但就目前繪畫藝術發展中,部分藝術家過于注重個性特征,作品已經逐漸脫離共性,以一種區別于日常的方式展現出來。可藝術本就源于生活,與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所以在個性提取中,藝術家無法做到超脫世俗,仍需要結合生活實際加以提煉,這樣才能在保證繪畫作品個性化特征的同時,凸顯繪畫作品的情感,形成符合自身的風格特征。
四、筆性與心性
筆墨具有當代性的特征。在繪畫創作中,筆墨是繪畫語言的重要載體,是將畫家的生活感悟及情感變化直觀體現出來的關鍵,能夠直接反映出畫家的生活和精神面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人們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在增強,人們的思想和心態相應發生改變。在繪畫作品創作中,畫家的筆墨色彩也會發生一定變化,并逐漸呈現出時代特征,相應的繪畫語言也會具有時代性特征,以凸顯繪畫作品的價值和代表性。
總之,筆性與心性構架在有序和無序之間,無序為有序開辟道路,有序為無序創造價值以及美感。而這一特征,為現代藝術家們發展及創作思路的完善和升華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并逐漸將筆墨與情感表達融合起來,豐富了作品的內涵,賦予作品以生命力。
五、同一時期同一流派畫家的表現風格
畫家若想在畫壇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獨特的繪畫風格是非常必要的。西方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具有唯一性特征,研究西方美術史可以發現,印象派在西方美術風格發展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德加、莫奈、凡·高等,他們不再拘束于傳統,而是走向大自然,探索光和形的魅力,同時融入自我主觀因素,營造強烈的畫面效果,深深影響了后輩,使他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加凸顯自己的個性風格。
因此,在同一時期內,即使是受到同樣藝術氛圍的熏陶,藝術家們由于生活環境、性格特征、性情品格等的不同,在繪畫創作中體現的風格也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呈現出的畫面效果帶給人們的震撼感也將有所不同。
六、個人風格與繪畫技術的發展
中國繪畫的發展具有延續性特征,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歷史,構建了完善的繪畫體系和脈絡。在繪畫發展過程中,傳統一直貫穿其中,雖然可能隨著現代發展形勢的轉變,傳統體現性不足,但這并不阻礙傳統的滲透和提煉應用。且從傳統到現代轉型的過程中,繪畫風格的基礎得到奠定,讓人們通過對傳統的感悟及自身對事物的獨特見解,形成不同的繪畫風格,促進繪畫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此同時,繪畫風格的形成對于繪畫技術的成熟和進步也帶來了較大助力。繪畫的學習過程尤其是西方繪畫的學習從基本的繪畫技法起步,例如光學、透視學、解剖學的運用,然后用來表現看到的客觀事物,在事物與技法的發展中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
七、結語
繪畫風格及繪畫技術的養成與畫家內心情感與精神寄托有直接關系,只有不斷完成內心情感的豐富、生活閱歷的提升、精神層次的升華,才能創作出更具個性化風格的繪畫作品,進而展現自身內涵,凸顯自身情感,深化繪畫作品的價值。為此,有必要加大對傳統的探究力度,提高技術水平,構建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
參考文獻:
[1]張永生.莫奈[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20.
[2]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梁占巖,心性軌跡[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4]張道森.美術鑒賞[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運城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