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晗 楊春林
摘 要:趙錚是河南墜子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既完整地將傳統河南墜子中的藝術特點繼承下來,也結合自身特點進行了創新,形成了廣受觀眾歡迎的趙派河南墜子藝術,使得河南墜子藝術體系更豐滿。趙錚是我國曲藝大家,也是聲名遠揚的表演家、傳統曲藝教育家,代表作很多,其中《玉堂春》是我國戲曲、曲藝中最具代表性的劇目,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歡。文章以《玉堂春》為例,賞析趙派墜子的藝術特色。
關鍵詞:河南墜子;趙派;《玉堂春》;藝術特色
河南墜子屬于曲藝即說唱藝術的范疇。曲藝,實際上就是說唱藝術,這種藝術的表演方式,主要就是“說”和“唱”的統一,就是用說唱的方式來敘事的表演藝術[1]。它與戲劇、音樂、舞蹈、雜技、魔術等同屬于藝術總類中表演藝術這一大部類。
在中國曲藝的種類中,河南墜子可以說是一朵奇葩,河南墜子涵蓋了我國多種民間曲藝形式,包括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2]。在長達百年的發展中,河南墜子不斷融合新的曲藝形式,并且以其始終貼近群眾生活、靈活多變的表演方式和獨特的說唱藝術形式,將藝術影響力從河南延伸到我國中原地區,又延伸到全國。河南墜子出現了許多藝術大家,也形成了多個流派,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由趙錚創立的“趙派河南墜子”[3]。趙錚從事河南墜子接近半個世紀,她在表演中逐步融入了多個流派的風格特點,既注意對傳統河南墜子藝術特色的繼承,也同時結合個人理解進行了創新,在表演上、唱腔上都更具有突破性,唱腔多變,感染力強,在河南墜子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座承前啟后的里程碑,被譽為“中州曲魂”。
趙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一位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畢生致力于河南墜子的表演、創作和教育[4]。趙錚的代表作很多,例如《晴雯撕扇》《摘棉花》《岳母刺字》等,在河南墜子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趙派河南墜子《玉堂春》的故事概況
明朝著名的小說家馮夢龍的代表作《警世通言》是我國古典文學的佳作,其書中有一短篇小說叫作《玉堂春落難逢夫》,河南墜子《玉堂春》就改編于此。小說中的主角蘇三,其身份是北京名妓,玉堂春就是她的藝名。《玉堂春》的故事是,南京官家子弟王金龍,其按照家里的安排進京趕考,認識了名妓蘇三,二人產生了感情,發誓要共度一生。很快王金龍銀兩告罄,被鴇兒驅出院外,落魄地住在關王廟中。賣花的巧鴿將這情況代送信于蘇三,蘇三便前往廟中相會,二人在關王廟立下誓言,男不娶妻女不嫁人,然后蘇三贈金讓王金龍回南京繼續他的學業。蘇三自王金龍去后就立下誓愿不接客,然而卻被鴇兒施計賣給了山西洪洞縣的富商沈燕林為妾。沈燕林的妻子皮氏下毒害死了沈燕林,并誣賴是蘇三下毒,買通洪洞縣父母官王縣令,將兇手認定為蘇三,并將蘇三定了死罪。
而此時的王金龍已經是二甲進士金榜題名,并被欽封為八府巡按,前去山西太原上任,暗中想尋找自己的心上人。上任之后,王金龍審查山西省的宗卷,蘇三的案卷也在其中,王金龍馬上就此卷進行升堂會審,并發現了蘇三就是自己正在找的心上人玉堂春,而蘇三聽到王金龍的聲音,并偷看了其容貌,發現會審的大人就是與自己有過誓言的王金龍。在眾人共同努力下,王金龍最終成功解救了蘇三。《玉堂春》中蘇三與王金龍的情感波折,揭示了封建社會的腐朽統治,控訴了草菅人命的社會現實,贊揚了主人公頑強不屈與命運抗爭的精神,以及對于美好愛情的不懈追求。
二、趙派河南墜子《玉堂春》的藝術特色
趙錚的趙派墜子藝術,起源于傳統的河南墜子藝術。河南墜子藝術的流派是非常豐富的,具有代表性的包括盛行于開封、鄭州的中路墜子,有盛行于商丘、亳州的東路墜子,有盛行于黃河以北的北路墜子等[5]。而趙派河南墜子吸收了各個流派的精華,也吸取了我國民歌和民族戲曲中的藝術特點。趙派河南墜子既質樸,也充分體現了民間藝術的雅致大方,表演靈活多變,因人而異,唱腔也十分豐富,根據敘事情節隨時變化,時而婉約時而豪爽。
在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戲曲和曲藝劇目中,《玉堂春》的知名度很高,深受觀眾們的喜愛。由于不同流派和不同藝人在水平和角度上的不同,在戲曲和曲藝中對《玉堂春》的藝術處理也就各有千秋。筆者針對趙派墜子《玉堂春》的藝術特色進行賞析。
(一)右手持板
趙錚改變傳統說書藝人左手持板的慣例,變為右手持板。手板對演唱河南墜子的演員來說,既是大型交響樂團指揮手里拿的指揮棒,根據劇情、音樂的需要可快、可慢、可強、可弱,把握節奏,又是用于傳情達意,塑造人物的輔助工具。趙錚常說:“右手持板,便于表演,便于藝術人物形象的塑造。”[6]
(二)念白
念白,既不是唱,也不是讀,是用戲劇表演的手法來進行訴說,通常是作為各段唱腔的銜接[7],通過念白來表現人物內心更深層次的想法,使人物的性格進一步豐滿。念白需要與前后唱腔和整段故事情節銜接,而且念白時也需要有相應的動作和表情,要與整段曲目的主題相吻合。
在《玉堂春》第一段里有一大段念白,王金龍、蘇三等角色都出現在這一段念白里,所以就要在聲音上把握不同角色的轉換和塑造[8]。在念白中要做到語句連貫,一氣呵成,不能松散,有抑揚頓挫感,通過念白把劇情準確地傳達給觀眾,讓觀眾的思緒隨著劇情清晰明白,步步深入。
(三)多元化的唱腔
趙派河南墜子的唱腔是多元化的,它在繼承傳統河南墜子藝術唱腔的上,合理吸取了其他墜子流派和各地曲藝的唱腔方法[9]。
如在《玉堂春》開頭起腔中,起句速度放慢,旋律稍加變化,這里合理引用了河南墜子徐派的甩腔。《玉堂春》的最后,蘇三的冤情固然得到洗刷,但中間經歷了太多磨難和曲折,而徐派唱腔慷慨大氣,非常適合于宣敘悲劇氣氛,為全段創造了一種更加莊重的氣氛。
(四)表演之妙
曲藝表演的特點之一,就是表演者要隨時轉換身份,扮演不同的角色。而趙派河南墜子的表演,角色與角色之間的區分很明顯。曲藝與戲曲是有差別的,戲曲屬于程式化的表演,每一個行當有不同的程式和路數,生、旦、凈、末、丑各有各的規范,將演員和角色視為一體。而在曲藝表演中,觀眾既可以看到演員所演出的人物,也可以看到演員自身,無論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或文臣或武將或士兵或村姑全憑演員自己創造[10]。沒有嚴格的表演程式給了趙錚無限的創作空間,使她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力馳騁于這個空間,給予不同的唱段以不同的表演,以達到引人入勝的藝術創作高度。
趙派河南墜子的《玉堂春》,是在傳統喬派河南墜子《玉春堂》的基礎上再改編和創作的。因為受到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雖然喬派河南墜子已經從諸多方面對傳統墜子給予了改良和創新,但是從表演角度來看沒有太多的表情和形體動作,且只有第一人稱的敘述,很難與觀眾形成互動。
趙錚開創的趙派河南墜子藝術,兼容多家流派的風格,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唱腔雅致大方,靈動十足,表演細致入微,引人入勝。雖說河南墜子不及往日的輝煌燦爛,但筆者相信曲藝的靈魂是不滅的,它是烈陽,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繼續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黨志剛.從河南墜子玉堂春看趙派藝術特色[J].曲藝,2016(9):53-55.
[2]宋永莉.趙錚墜子藝術研究的意義與方法[J].美與時代(下),2009(10):75-77.
[3]朱迎春.秉承“趙派”風韻探究表演真諦:兼敘《玉堂春》的表演處理[J].曲藝,2018(1):54-57.
[4]趙錚,趙抱衡.趙錚河南墜子藝術[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
[5]張平.河南墜子:中原大地的藝術瑰寶[J].東方藝術,2012(增刊1):50-55.
[6]姜昆,戴宏森.中國曲藝概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7]張雪蓮.河南墜子的形成與發展[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9):158-159.
[8]張凌怡,劉景亮.河南曲藝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9]張雪蓮.河南墜子的演唱藝術[J].作家,2011(22):245-246.
[10]于林青.曲藝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王晗,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
楊春林,南寧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聲樂教學與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