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價值內涵,探索在大學校園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還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愛國熱情,提升大學生審美情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文章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校園傳承的意義和可能性進行探索,并提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學校園;傳承
注:本文系四川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中心2019年度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傳承現狀調查研究”(JY2019D03)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文化精髓。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內容豐富、各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創造力的體現,在傳承的過程中,能夠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方面產生積極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中的傳承,不僅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思想境界,以及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都有著重要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傳承的意義
(一)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經濟化浪潮和現代化進程在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人們往往容易滋生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思想,在進行職業選擇的時候,偏向于選擇那些可以帶來直接經濟利益、報酬豐厚的職業,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帶來巨大沖擊。不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出現了傳承斷層、后繼無人的現象,部分甚至即將消失,因此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學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傳播者,在大學校園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研究,可以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生中的關注度以及影響力,提高他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了解,使大學生主動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了人類的智慧和精神,在大學校園中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可以讓學生了解幾千年來先輩們的奮斗歷史,感悟祖先們的不屈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在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教育部門應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和保護知識納入教學體系,激發青年熱愛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影響,西方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生活,不少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對我國傳統文化了解甚少。在大學校園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我國文化,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
(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是青年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高校肩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不僅要關注學生文化知識、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培養,還應重視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了豐富的優秀價值理念,在大學校園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道德情操,促進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傳承的可行性
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民族的共同責任,不管是從高校的基本功能上來看,還是從人員結構、地理優勢而言,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具有較多優勢。
(一)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的具體體現
目前,高校的基本功能已經從過去單一的人才培養拓展為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服務社會這一功能包括了服務社會政治、服務社會經濟、服務社會文化等方面。高校服務社會的功能要求高校要與地方發展相結合,為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積極貢獻力量。由此可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傳承研究與應用是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體現與必然要求,是時代賦予高校的必然使命。
(二)高校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人才優勢
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就在于高校擁有大量的高素質人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撐。首先,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離不開相關理論支持和科學研究,而高校具有較多科研人才,學術氛圍濃郁,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必備的科研條件;其次,高校學生人數較多,且分布在不同專業,對于不同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都有重要的作用;最后,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學生流動性比較大,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
(三)高校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地理優勢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高校的分布較廣,且不少高校都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和傳播區域,有利于深入一線開展資料收集和調研,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古今狀況和傳播情況。同時高校處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心區域,也可以更好地組織師生開展社會實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人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傳承的
主要途徑探索
(一)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校園文化建設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必須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讓大學生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主動接受和自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園廣播、報紙、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展覽等形式進行廣泛的宣傳,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的普及和推廣。同時,通過文化節、社團活動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了解和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接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熏陶和感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逐步融入校園文化。二是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搭建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信息化平臺。當前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要充分發揮和利用網絡教育的優勢,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專題網站、微博、微信等對大學生展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教育,定期推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增加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傳播力度,增強教育實效。
(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課堂教學
教書育人是高校基本功能之一,這一功能決定了高校具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平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和技能比較規范和系統地傳授給學生,高校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的作用,對課程體系進行細化和完善,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課程納入課堂教學中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根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制訂教學計劃,在傳承的內容上進行區分,例如對體育專業的學生,可以開展武術、雜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授;二是要改進教學方式,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用多媒體或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能夠直觀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三)以實踐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校園的傳承也面臨著專業師資不足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接地氣,將理論研究與具體實踐相結合,但是大多數高校教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具有實際操作經驗和行業背景的專業教師。針對這一問題,一方面要“請進來”,聘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藝人到高校擔任行業教師,進行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技能傳授,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講座,與大學生進行現場交流和互動;另一方面是要“走出去”,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校可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基地,定期通過實踐周活動或利用寒暑假組織學生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地親身體驗、感受其魅力。
參考文獻:
[1]陳婭,田宗遠.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J].六盤水師范學院學報,2019(1):108-112.
[2]劉建明.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傳承的價值意蘊[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16(3):87-89.
[3]趙莉莉,王琳,李鼎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與保護[J].教書育人,2018(6):6-7.
作者簡介:
趙清,樂山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