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磊
摘 要:歌曲寫作與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理論和技巧,學會分析歌曲和創作歌曲,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文章提出在高校歌曲寫作與分析的課程內容中加入中國民族音樂元素的內容,在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對寫作課程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音樂品鑒的能力,提升其專業能力,從而使其能夠完全創作或改編音樂,同時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高校教學;課程創新;中國民族元素
注:本文系2020年湖南文理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探析高校歌曲寫作課程中對中國民族元素的實際運用”(JGYB2039)系列成果之一。
一、歌曲寫作課程目的及意義
歌曲寫作與分析是各大高等院校音樂專業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該課程通過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理論和技巧,學會分析歌曲和創作歌曲,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目的。
課程中使用的書目為樊祖蔭《歌曲寫作教程》、陳國權《歌曲寫作教程》等,教師在授課時主要涉及這兩本書的內容。樊祖蔭的《歌曲寫作教程》一書更注重分析,創作部分所占比例較少;陳國權的《歌曲寫作教程》更注重音樂的創作部分,比較適合自學者。所以教師在授課中采取“取長補短”式教學,其最終目的是便于學生學習和創作。但在大部分歌曲寫作的教材及書籍中,民族民間音樂的內容較少,所以課程中幾乎不包含這一內容,忽略了對民族民間音樂素材的傳承與應用。
在樊祖蔭《歌曲寫作教程》的前言說明了歌曲創作者所具備的創作條件之一:學習音樂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詞匯,包括生活的音樂語言、民族民間音樂語言、中外優秀歌曲中的音樂語言。由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數量比較多,比較復雜,在學生沒有相關知識積累的情況下,普通高校歌曲寫作與分析課程很難對此內容進行講授,所以課本內容涉及民族民間歌曲創作的內容較少。另外,由于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大部分就業方向為中小學教師,所以此課程的授課內容應以應用型為主,幫助學生為今后的工作積累一定的創作經驗,提升其實際操作能力。
二、歌曲寫作課程中對中國少數民族元素的
實際運用
近年來,隨著民族文化意識形態的回歸、流行音樂創作的多樣化發展,音樂的創作中經常出現民族音樂元素,使其形式變得豐富多彩,使民族音樂特點與傳統音樂創作技法、音樂審美觀得以結合,比如《阿里郎》《諾多爾江邊》《天路》《苗嶺飛歌》等。課程教學中,在不耽誤課程主要內容進度的前提下,授課教師在課程中加入民族音調創作內容,使學生對旋律主題、結構,以及發展手法有一定寫作能力的基礎上,進行該內容的學習。
課程還是以歌曲寫作為主,為了避免加入的內容喧賓奪主,筆者選擇了五個民族,幫助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首先是蒙古族和藏族,大部分聲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演唱這兩個民族的歌曲時,對其風格的區分不是很明確,所以首先選擇蒙古族和藏族進行分析和創作;其次是苗族旋律寫作,湖南文理學院音樂學專業中貴州學生居多,而且貴州地區少數民族居多,苗族占全省少數民族比例的12.2%,且演唱風格明確,所以選擇此民族風格進行分析和寫作;最后,選擇維吾爾族和朝鮮族,緣由是其風格明確,學生接觸較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夠起到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作用,也有利于課程內容的發展。但這一內容的加入不宜過多,否則會導致原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進度不能完成;也不能太少,否則會導致學生走馬觀花式學習,同樣不能實現加入此內容的原本意義。
三、歌曲寫作課程中對中國少數民族民歌的
音調分析與實際運用
(一)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中最常見的音調是羽調式,其次是宮調式,商調式、徵調式和角調式較少,如《北京的金山上》《北京有個金太陽》《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
藏族民歌歌曲旋律的創作特點:第一,藏族民歌大多為五聲音階,藏族與蒙古族的民歌風格較為相似,尤其是羽調式歌曲,但仔細分析,藏族民歌旋律的級進較多,跳進較少,另外,蒙古族民歌旋律中,主要強調羽調式的主音和屬音,而藏族民歌旋律中,除強調羽調式的主音和屬音以外,下屬音占的比重也很大;第二,藏族民歌中的順連手法很有特色,即重復性的旋律手法,被稱為原型順連和變化順連,在《北京有個金太陽》中有所體現(圖1)。
(二)蒙古族
蒙古族民歌種類豐富多樣,有延綿悠長、優美婉轉的美妙旋律,也有嘹亮、親切且沁人心脾的親切曲調,還有激情澎湃、熱血沸騰的強烈律動,風格多樣。但其音樂語匯又極其統一,音畫般的旋律游走耳旁,使人如癡如醉。在有民歌元素的新作品中,使用蒙古族元素的較多,比如《蒙古人》《天堂》《天邊》《故鄉》等。其創作特點明確,旋律技法相對簡單,便于學生模仿和創作。
蒙古族民歌歌曲旋律創作特點如下:其一,蒙古族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五聲羽調式,宮調式也較多,商調式和徵調式極少,如《嘎達梅林》《牧歌》,旋律中偶爾出現偏音,作為臨時性的色彩音;其二,局部的旋律線常常表現出“拱形”的形態特點,即兩頭低,中間高,實際運用時會有更復雜的形態,四度以上的跳進是常用的,音程跳進越大,越能表現出蒙古風味,旋律常重用大跳,下行大跳多一些,大六度和純八度的跳進最為常用。
在歌曲寫作與分析的教學環節中加入民族民間音樂素材,既能讓學生不忘本土音樂文化,又能達到傳播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教育目標。另外,對于師范生畢業生,或者畢業后選擇中小學就業的學生,創作能力的培養能為其日后的工作增加一種技能。
四、歌曲寫作課程的現階段思考與建議
將少數民族音樂曲調融入歌曲寫作課程內容中,如何調動學生對創作的興趣?如何維持學生對創作的熱情?此課程的學習對學生真正的作用是什么?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思考和實踐。針對普通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的不同學習情況,如學生理論水平不一、民族元素選擇具有局限性、創作表面化等問題,教師需要運用與其相對應的教學方式與教學計劃。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地域文化的優勢,幫助學生學習周邊民族的音樂文化。湖南地區有土家族民歌、苗族民歌等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對其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器樂進行挖掘,比如苗族的蘆笙、瑤族長鼓等,充分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分析和研究,了解各民族具體的音樂文化特色。此外,還可以選擇鄰近地區的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挖掘,比如澧縣的鼓盆歌、永州的女書音樂等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音樂素材進行歌曲創作,可以起到豐富學生歌曲寫作內容的作用。如湖南文理學院就將常德絲弦加入學生培養計劃方案中,近距離進行教學。
其次,地方高校可以聘請民族民間音樂藝人或傳承人來校進行音樂課堂的教授,或者以專家講座的形式在學校開展相關文化傳承活動,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音樂的認識和了解。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作品分析、作品欣賞、演奏、演唱等方式,幫助學生了解各民族地區更多的音樂文化及內涵,引導學生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
最后,教師可通過學校組織的采風實踐環節,對相對應地區的少數民族音樂進行采風、走訪、錄音、錄像,進行詳細記錄與調查,積極挖掘和收集第一手材料,在歌曲寫作課程中融入民族民間曲調,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
綜上所述,在高校歌曲寫作與分析課程中加入中國民族元素是必要的,在學生對創作元素較多的歌曲的分析、創作已有相對穩定水平的前提下,加入民族元素進行創作,不僅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與創作技法,而且有助于加強學生對作品的品鑒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其民族文化知識修養。
參考文獻:
[1]樊祖蔭.歌曲寫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高為杰,陳丹布.曲式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6.
[3]方新佩.基于本土音樂素材的歌曲寫作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家,2020(11):140-141.
作者單位:
湖南文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