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林 李玲玲 謝軍紅
摘? 要:實踐教學對提高一流農學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有重要意義,文章在分析加強實踐教學必要性基礎上,以甘肅農業大學一流農學本科專業實踐教學為例,發現實踐教學的重視度不夠、教學基地建設與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教學的方式傳統單一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是影響實踐教學質量的主要問題,未來應優化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踐教學模式、優化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實踐教學平臺、改善實踐基地硬件軟件條件、建立實踐教學考核機制。
關鍵詞:農學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1-0010-04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first-class agricultural undergraduate tal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paper tak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the first-class agronomy undergraduate in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d finds that the primary questions are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base and teaching staff, and the traditional singl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unreasonable assessment method.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optimiz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programs, reform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ptimize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platform, improve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of the practice base, and establish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sessment mechanism.
Keywords: agronomy specialty; practical teach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農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重要的基礎產業,其發展需要農業科技人才支撐,農業現代化、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等新時代農業發展方向,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農業專業人才刻不容緩。總體上,具備扎實的理論、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是絕大多數農業院校人才的主要培養目標和人才衡量標準[2]。2015年,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出臺[3],創新型人才成為“雙一流”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培養成為人才培養的重點任務[4]。我國的高等院校從培養目標的制定、培養方案與培養模式的優化及改革探索、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了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創新嘗試[5-8],為人才培養提出了寶貴的經驗,但目前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仍與雙一流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巨大的差距。
美國早在上世界90年代就設立了“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全國委員會”,提出了本科教育的研究功能必須與教育功能密切結合,即本科生教育要與研究實踐活動相結合[9]。日本農業教育注重全方位、全程、講效益的實踐性教育[10-11]。以東京農業大學1-3年級的專業必修課為例,他們的農業實踐課Ⅰ、Ⅱ、Ⅲ,各占2學分。在教學實習和生產實習中,老師一般講解很少,主要由學生親自動手操作[9-10]。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一年級學生即開始農作物生產實訓,學生在專業教師的帶領下,讓學生參與作物從播種到收獲各個階段的管理工作,通過實踐教學,對專業形成科學的理解和認識;二年級就進行農事操作實習和農業調研;三年級的學生參與到老師實驗室承擔的科研任務,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自主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親自經歷實驗設計、實驗內容測定、數據分析和處理全過程;而四年級學生則通過綜合研究實習加強實踐教育教學知識的鞏固[9]。實踐教學是影響高質量人才的重要因素[12-14],因此,改革實踐教學成為高質量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
甘肅農業大學作為甘肅省地方農業高等院校,農學是傳統本科優勢特色專業[15]。然而,近年來受生源質量、00后世界觀價值觀的影響,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顯得略有下降。任課教師、用人單位、研究生導師普遍反映,農學專業畢業生實踐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15]。我們的一流農學本科專業建設中實踐教學可借鑒國內外兄弟院校的作法,將教育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因此,我們的一流農學本科專業亟待加強和改革實踐教育教學。本文以甘肅農業大學農學本科一流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為研究對象,分析了新形勢下加強和開展該專業實踐教學的必要性,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應對策略,可為農業院校實踐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一、加強實踐教學環節的必要性
(一)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基礎
高質量的人才培養以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較高的實踐能力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為主要目標,三者之間具有緊密聯系[1]。實踐教學堅持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能有效地鞏固理論知識,培養創新意識、強化科研素養和提高動手能力[5-10]。甘肅農業大學農學專業下設的兩個專業方向為作物遺傳育種和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二者均與作物生產實踐聯系緊密,將現代農業發展對農業人才的需求融合于人才培養體系,突出實踐教學對人才質量的引領作用是農學專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創新的意識、靈感一般來源于實踐,加強對國家政策、農業生產實踐的了解,提高學生對當前、未來農業生產的了解或預判是培養創新意識、發展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但學生要對農業的當前與未來有了解,就必須接觸農業、接觸農村,接觸農民、接觸農作物[16]。然而,目前大學生在象牙塔內過著教室、餐廳、寢室的三點一線的生活,對農學知識的學習僅僅依靠課本與老師的傳授,少量的依托科研項目的實習實踐教學,雖然增加了學生了解農業生產的機會,但由于面窄、點細,也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唯有將科研、推廣、生產緊密聯系,讓學生多在生產一線從農業政策、攻關方向、技術路徑、主要模式、成果的轉化等環節去發現問題,借著問題進行理論追溯與學習,尋找解決問題方法,再將這些方法應用于實踐,進而檢驗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因此,通過開展實踐教學,進一步拓展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也提高了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正確分析相應問題并合理妥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實踐教學是培養“一懂兩愛”農學專業人才的主要陣地
“一懂兩愛”指的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村。農學專業要培養“一懂兩愛”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17-18],就要大力開展學農愛農教育,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經過大學四年教育、“一懂”不難實現,但“兩愛”不夠,這與學生對農業基礎性地位意識不牢、對農業生產中的問題透視不夠,對投身農業農村發展志向薄弱有關,致使“一懂”與“兩愛”脫節。而在廣大的基層、農村,正缺具備一定懂管理、懂技術和經營理念的農業綜合性人才。然而,這些標準在現有的人才培養體制中難以實現。“兩愛”不能作為口號,而要學生以吃苦、干事、創業、奉獻的精神將所學知識奉獻給山川大地和衣食父母。因此,針對農學專業學生目前存在的棘手問題,即如何讓學生將“學農-愛農-興農”真正做到你情我愿,即“一懂兩愛”仍舊需要通過加強實踐教育教學來實現。
二、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度不夠
農學專業課多以應用為基礎,其專業技能只有在實踐過程中才能熟練、扎實地掌握。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觀念的束縛,大多數高等農業教育一直重視課堂理論知識的教學,對室內實驗和野外實習等實踐教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而且由于相關投入不足,校內教學實驗場、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一直處于較落后的狀態[16],致使實踐教學工作大多重于形式,走過場,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效果,導致畢業生在一線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時思維受限,缺乏靈活性,動手能力較差。
(二)實踐教學的投入不足
目前,大多數實踐基地地處偏遠的鄉鎮、農村,受經濟、信息、交通等要素的影響,已經與城市基礎條件相差甚遠,難以滿足新時期教育教學需要,“蹲不住、待不慣”已經成為實踐教學的普遍現象,面對這些困難,學校盡管采取了各項舉措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但也存在硬軟件失衡的狀況,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從改善基地基礎設施、住宿、教學條件,但對試驗實習用地、教學基地人員安排、實踐實習體系、實踐課程較少,難以改變實習場所、實習試驗管理、實踐實習教學人員缺乏等問題。影響實踐教學的長效發展。
(三)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農學作為傳統專業,其應用實踐性非常強,要培養出合格的復合應用型農學人才,就需要打造出一支過硬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但是,就目前來看,許多高等農業院校一定程度上存在傳統型師資過剩、應用型和高新技術型師資匱乏、師隊伍老齡化以及新進教師實踐教育教學能力不足,均影響到了實踐教學質量。
(四)實踐教學的方式過于傳統
實踐教學無論形式還是內容均過于傳統陳舊,特別是現行的實踐教學體系中仍舊是一些上個世紀80年代設計開發的一些試驗實習內容,缺乏與現代農業發展相匹配的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實踐項目,不能真正引起學生興趣,同時,缺乏應具體化的實踐教學方式,致使實踐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五)實踐教學的考核方式不合理
多數高校普遍以論文,尤其是SCI論文作為績效考核與職稱晉升的標準,迫使青年教師投入實踐教學的時間、經歷大大減少,不僅影響了自身實踐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而且影響實踐教學質量;在教師實踐教學工作量的考核中,實踐教學的工作量難以和理論課教學相匹配;加之,一些野外實踐教學,學校過度強調安全責任,對一些突發事件過分處理實踐指導教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參與實踐教學尤其是野外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對學生實踐成績的考核仍以傳統的實踐報告為主,學生在完成實踐報告的過程中只是做感性的描述或照抄其他同學的數字,機械地回答問題,沒有真正達到實踐教學考核的目的。
三、實踐教學發展對策
(一)優化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
大多數農業院校農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應用型、學術性復合型人才。然而,隨著學生對專業了解程度的增加,學生往往會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確定自己將來適合于或可能是一個應用型人才還是學術型人才,在這種形式下,多而全的培養目標就存在一定的弊端,這種弊端在實踐教學中越來越明顯,因此除了考慮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和作物遺傳育種兩個專業方向外,我們要不斷更新并優化培養方案,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力求引選和建設一批能反映農業科技發展前沿、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及人才需求的一些跨學科、新興學科、邊緣學科的課程,如信息農業、農業機械化、設施農業、觀光旅游農業、都市農業、農產品加工與貿易等,逐步建立起“寬口徑,厚基礎,精專業”的培養方案。
(二)改革實踐教學體系、完善實踐教學模式
農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基本采取“學科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畢業實習”,其中,實踐教學體系包括課程實習、課程實踐與實訓、畢業實習、畢業綜合實踐等[8]。由于未來對農業人才的要求是系統掌握農作物生產、遺傳育種、農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其他相關學科基礎理論與技術,不但要具備扎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深厚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技術能力、懂經營管理、會貿易。據此,課程實習、課程實踐與實訓必須根據課程的發展實際,優化課程實習內容、并結合生產實踐和社會需求建設校內和校外的課程實踐與實訓項目。畢業實習除選擇合適的時間外,適度延長實習時間,鼓勵學生在企業、園區、試驗場、推廣部門等場所進行畢業實習。畢業綜合實踐環節,可按科研、生產流程安排各種課程融合的實踐項目,注重理論知識鞏固復習和專業技能鍛煉,能讓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有效提高理論水平與實踐綜合能力。在實踐教學形式上,可以將知識傳授與案例分析相結合,實地考察與專題研討相結合等方式,采用“啟發式”與“參與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夯實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三)優化師資隊伍建設
強有力的師資隊伍是培養“一懂兩愛”農業復合型人才的有力保障,而實踐團隊建設是提升實踐教育教學的主要措施[1],因此,學校要制定相應的人才引進、管理、培養政策及機制。一是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重點引進高學歷、高職稱的“雙師型”教師;二是重視青年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重點提高青年教師參與生產實踐、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能力水平,使“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學傳統能得到更好繼承與發揚。三是加強實踐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團隊除依托專業教研室建設外,還可以柔性引進一些在農業科研、生產方面有重要貢獻并熟悉實踐教學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推廣部門的行業骨干,通過課堂講授、專題講座、活動設計等形式靈活多樣地開展實踐教學。
(四)完善實踐教學平臺
除了重視現有的實踐教學基地外,要加大地方政府、企業與校友會參與實踐基地建設力量,積極搭建企業、園區、合作社、推廣部門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構建政產學研推合作的長效機制,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五)改善實踐基地硬件軟件條件
學校層面要不遺余力地籌集資金、場地、建設校內、校外綜合實踐基地,積極改善校外實踐基地的住宿,教學與實訓場地和實驗室的硬件水平,建立試驗基地的文獻檢索平臺,提高實踐基地的信息化以及文化水平,不斷加強對實踐基地人員的管理與培訓,努力提高實踐教學的現代化服務水平。
(六)建立實踐教學考核機制
建立教師和學生實踐教學考核的雙重機制,對于教師實踐教學考核中,要鼓勵教師不僅要把工作場所向實踐教學、野外實踐傾斜,以便督促教師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實踐教學工作量,把蹲點天數、指導學生實踐數量作為考核條件。對于學生的考核不能千篇一律的以實驗報告為主,而要以調研、考察報告、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專業競賽成績以及實踐實習單位的反饋評價并重。
四、結束語
實踐教學質量的優劣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伴隨著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與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只有明確人才培養中的制約瓶頸,探索改革管理措施,不斷優化和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努力提高農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向東,張桂權,蘇雄武,等.基于現代農業的農學專業改革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2(9):27-29.
[2]李保云,李志蘭,周彥明,等.構建植物生產類本科生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09(8):56-58.
[3]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32):110-114.
[4]楊火海,梁光川,李昆成,等.雙一流建設視域下創新人才培養實踐探索:以石油工程專業為例[J].智庫時代,2017(10):175,177.
[5]黃錦文,郭玉春,蔡來龍,等.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6(13):77-79.
[6]張桂蓮,張海清.基于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下農學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科技創新導報,2016(1):130-131.
[7]周平,唐天向,海梅榮,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農學品牌專業打造——以云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5,9(1):60-64.
[8]陳映江,趙興緒,馬國軍,等.高等農業院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
(10):1-5.
[9]張榮萍,羅文杰,劉子凡,等.農學人才專業素養和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熱帶農業工程,2018,42(01):58-61.
[10]李水山.日本的實踐教育[J].世界農業,1991(07):2.
[11]夏學文.日本農業教育的實踐性及其啟示[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001):44,34.
[12]趙曉菊,任國領,曲麗娜,等.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實踐教學改革:以大慶師范學院基因工程實驗教學為
例[J].科教導刊,2016(6):118-119.
[13]孟桂元,周靜,金晨鐘.地方本科院校農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6(40):
135-136.
[14]楊峰,羅慎,樊高瓊,等.基于創新創業的農學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研究與探索——以四川農業大學農學專業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8(5):78-81.
[15]殷文,柴強,于愛忠,等.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畢業實習問題剖析與改革對策[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8):70-74.
[16]姜轉宏.農業高校試驗示范基地建設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
[17]潘翠蘭.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高職院校涉農專業學生愛農教育探討[J].廣西教育,2019(3):137-138.
[18]徐和昆.學農愛農興農如何做到你情我愿[N].中國教育報,2015-09-07(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