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國芳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是光學的開篇第一章。同時光的直線傳播是光傳播幾何光學的基礎,也是學習光的反射規律、折射規律的基礎。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且學生的邏輯思維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的現象引入知識,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具體內容,并結合學生認知基礎,心理特征,制定以下目標: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兩類。
2.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光沿直線傳播解釋現象、解決問題。
3.知道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速度。
4.讓學生認識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動與他人合作的精神。
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新課標要求及教材地位,制定本節重點為:探究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特點。根據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掌握欠缺,制定本節課難點為:組織學生探究光的直線傳播特點的過程。
五、教學資源
為了更好地輔助教學,本節課將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如:圖片、視頻、教師的演示實驗、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具趣味性和啟發性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營造寬松、自主、合作的課堂氛圍,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六、教學程序
我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的生活出發,以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基礎,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具體教學設計如下:
1.設置情景,引入新課
設置情景1:利用多媒體播放自己剪輯的視頻:夏威夷滾滾火山熔巖上的彩虹,流星雨,極光,日食月食,火燒云,上海燈光秀。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導出課題第四章《光現象》。
設置情景2:讓學生用一個詞來形容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見五指”。提問:現在能看得見自己的手嗎?請把手放在后面,還能看得見自己的手嗎?為什么看不見手呢?
通過一連串的問題,循循誘導,引導學生思考人看到物體的條件。
2.推進新課
(1)光源
首先引導得出人看到物體的條件,讓學生認識光并試著了解光源的概念,再讓學生列舉出生活中的光源并進行分類。這樣學生思維才會活躍,印象也會更加深刻。
(2)光的直線傳播
①提出問題:光是如何傳播的?
②猜想與假設
教師引導學生針對這一問題,根據生活中見到的現象大膽去猜想。然后,播放一些光傳播的圖片,引導學生得出光沿直線傳播的特點。板書標題:《光的直線傳播》。
③設計實驗
根據猜想,運用教師所提供的實驗器材(激光筆、裝有水的容器,果凍等),制定證明方案。
④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根據制定方案,學生自主進行合作探究實驗。
在啟發學生時,我設置了三個層次的問題:①光總是沿直線傳播嗎?②光在同種介質中就一定沿直線傳播嗎?③如何讓光重新沿直線傳播?三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分解了探究的難度,更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知特點。通過提供大量器材,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經歷實驗過程。培養了學生實驗、分析、概括歸納的能力,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最后教師的演示實驗:光在不均勻介質中不是沿直線傳播的,要發生彎曲。根據學生的自主探究實驗及教師的演示實驗,最終得出光能在哪些介質中傳播以及在這些介質中如何傳播這一重要知識點。
(3)光沿直線傳播的應用及解釋實例
知道了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接下來,教師提問:當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時會怎樣?接著播放視頻《手影》,在學生明白了影子的形成的原因的基礎上,出示動畫演示并分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展示小孔成像的實驗裝置。教師通過實驗的展示及講解,使學生更直觀,更形象地用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來理解及解釋自然現象。
教師再進一步創設問題情境,師生共同討論,引導學生運用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來分析并解決,如:激光準直,排隊看齊等。
(4)光的傳播速度
問:雷聲和閃電是同時發生的,我們為什么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
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尋找答案。為讓學生了解真空中的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并記住它,巧妙地利用愛因斯坦的理論,并結合課本上的卡通圖及注解說明光速的大小,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光速之快,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5)課堂小結
收獲和體會對過程和方法的領悟,疑問和想法側重于將學生的思維發散,引向更廣闊更深入的空間。
(6)鞏固練習
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現從物理到生活,從理論到實踐。
(7)課外作業
閱讀教材第71頁《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討論文章后面的三個問題。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 光現象
第一節 光的直線傳播
1.光源
2.光的傳播:光總是沿直線傳播?
光在同種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影子、日食、小孔成像、激光準直
4.光速:c= 3×108 m/s
使所學知識點能夠清晰的呈現在學生的眼前,突出重點,有利于學生的記憶,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八、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光學的基礎,也為以后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等奠定基礎。學生能夠懂得,物理就在身邊,處處都能應用,更加提高了物理學科的重要地位。小孔成像的精講與略講,體現了本節課的重難點,學生掌握較好。
本節課采用實驗和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真正把時間還給了學生,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發散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學過程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比較合理。每一個問題都是由教師引導或者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得出的,使學生對知識充滿了渴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是在學生聯系生活的前提下設計的,教學中以探究性實驗為基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全方位培養學生。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仙溪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