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偉茹 黃義晏
本文主要基于廣東省自身經濟發展現狀,并從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張開的討論,在產業轉移的大背景下,只有高速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才能立足高職教育和經濟發展的雙贏。本文也在人才培養與從業人員規模,勞動力市場需求等方面展開了分析。
廣東省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沿海省份,無論在人口規模還是社會發展方面都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廣東省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尤為突出,高職院校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那么關于廣東省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關系該如何界定,才能保證高瞻遠矚,為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呢?
一、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適應性維度
(一)培養規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
不言而喻,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歷史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以職業技能為主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以市場為需求的教學的模式。它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特別是對地區經濟而言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應用于參與地方經濟的建設,培養的規模同樣至關重要。如果高職院校不考慮地方經濟的發展實際情況,為了經濟利益獲得國家的補貼,擴大規模招生,這樣就會導致過多的人參與到找工作之中,因工作需求的限制,必然使得一些人無法找工作。如果培養的人數過少,有需求的企業之間必然會產生人才之間的競爭,價高者得,這樣必然增加企業用工成本。
因此特別是在廣東這種工業制造業極其發達,相關技術工人需求量較大到地區,更應該注意高職教育培養規模的控制,一定要做到與經濟發展相適應。
(二)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適應
我國的高職教育專業種類繁多,電力技術類,建筑工程類,自動化類,包裝類,紡織服裝類等類別。由于我國區域地方經濟發展的特殊性,每個地區都有其優勢的經濟種類和門類,例如,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當地高職院校就會開通農業相關類的專業,且招收的人數較多,黑龍江省同樣盛產煤炭資源,曾經的鶴崗煤炭專科學校就為黑龍江省提供了大量的煤炭專業方面的技術工人和人才。很顯然,如果一個地區與制造業為主,這就沒有必要在煤炭和農業方面招收更多的相關學生。因此高職教育在設置專業結構方面,一定要與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相適應。這樣就可以大大地提高高職教育畢業人才的就業率,做到學有所用。
(三)適應性過程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規模與從業人員規模不適應
在我國的高職教育中也存在著人才培養規模與市場需求方面不適應的情況。市場需求是多個維度的,比如對相關人才需求的數量和對人才要求的質量等方面。在我國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規模與最終從事本專業的人員的數量有一定的差別,造成這一方面差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市場經濟環境對該領域人才需求量降低,學生在學習期間對本專業興趣點降低或無法適應工作環境,和從事相關銷售等其他掙錢快的行業。以上這些原因都會導致本專業的從業人員規模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規模出現不一致的情況。
2.人才培養水平與勞動力市場崗位要求不適應
在我國現今的經濟狀況下,在人才市場方面,我國一方面這個市場中存在著很多待業人員,同時企業在尋找優秀的人才又找不到之間的矛盾。企業為了自身發展,尋求優質人才并提供相應較高的工資,這無可厚非。同樣在我國高職院校培養中也存在著類似問題。一方面勞動力市場中對制造業相關的操作工人數量極大,同時也存在著人員招不滿,學生無法達到企業要求的情況存在。其核心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學生自身努力學習不夠導致自身技能掌握有限,學校在教學中不夠嚴謹,得過且過,師資力量不足等。同時,優秀的人才從來不缺少工作機會。
二、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產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一)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第一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以我國廣東省為例,2018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800億元,工業增加值接近40,000億。兩者相差10倍之多,這與廣東省是制造業大省的說法相一致。因此,高職教育在培養人才時,要與當地產業結構相適應。拿當地的第一產業舉例而言,如果林業,農業發達的區域,則建議招收更多相關的農業領域方面的學生。而對于廣東省這一制造業大省而言,需要招收更多與制造業技術相關的專業的人才。由于廣東省第一產業占總體產業的比重較低,因此,高職院校在進行招生時和專業機構劃分時,要注意到這一背景。只有當專業結構的比重與第一產業相適應時,才能有利于第一產業的健康發展。
(二)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第二產業主導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在廣東省產業轉移的背景之下,工業產值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高職教育專業結構也要隨著工業發展的變化進行將適應的調整。在工業發展中汽車制造業,建筑業在我國一定范圍之內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所以高職院校應在汽車相關專業和建筑業方面適時適量的調整和提高相關的專業結構,并且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這不僅利于,企業找到優秀的人才,也便于當地年輕人實現中國夢。
(三)高職教育專業結構與第三產業主要產業的適應性分析
伴隨著廣東省產業升級的進行,目前,第三產業的比重已逐漸成為三個產業比重的第1位。相關高職院校設置的專業也隨時地發生了變化,例如在2018年,根據廣東省統計信息網的數據顯示,財經類的專業布點數455個,占比21.55%,招收人數51562人,占到總招生人數的23.76%,財經類近幾年來已經是最火的高職招生的門類了。金融業是財經類的主要專業,在學生范圍內是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特別是近些年以來金融產業的蓬勃發展。高職院校相關專業的事例也要與經營業的發展相匹配相適應。
三、廣東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問題的癥結
(一)高職院校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匹配度不高
2017年廣東省的高職教育畢業的學生大學23.5萬人,其中財經類、電子類、土建類,制造業等四大門類畢業生人數較多,占到畢業人數的45%左右。根據廣東省教育廳的數據顯示,2014年-2018年期間,高職院校畢業學生從事著第一產業的人數占總畢業數的人數約為0.9%,廣東省第一產業在三大產業中的占比約為1.3%,畢業生中第二產業的從業者大約27.49%,廣東省第二產業在三大產業的占比約為47.79%左右,從事第三產業的畢生占比71.72%,而廣東省第三產業的占比約為50.91%。從以上的廣東省近5年的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人數從業三大產業的人數比重,與廣東本地的三大產業的比重嚴重不符合,這說明了高職院校專業布局與當地產業結構不匹配。
(二)高職院校招生數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
高職院校招生數量與勞動力市場需求契合度指的是在教育規模、教學質量、專業結構等方面的契合程度。具體來講是職業教育要與勞動市場、區域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結構的吻合程度。
2018年,根據廣東省統計信息網的數據,本省勞動市場需求是171.63萬人,其中制造業需求90. 87萬,占比52.94%, 批發零售貿易和餐飲業需求59.8萬人,社會服務業的需求是20.96萬人。排除第一產業的用工需求,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第二產業占比52.94%,第三產業占比是47.06%。同樣,2017年廣東省高職院校制造業相關專業招生規模是79561人,占比總招生人數的37.38%,很明顯,當這些學生畢業時,即使全部流入到勞動力市場,也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三)高職院校對廣東未來發展產業前瞻性不足
廣東省的產業轉移,源于2005年,當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將珠三角地區附加值低的產業向東西兩區域進行轉移。到2008年,政府更是采用倒逼的機制,進而強化了產業轉移和升級的力度。直到2013年,廣東省產業結構,第三產業比重首次超過第二產業。
廣東省的產業轉移歷經了10多年的發展,然而,在面對這經濟飛速的發展,同時也暴露了廣東省高職院校對廣東未來產業的發展不了解和前瞻性不足問題。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更好的滿足經濟發展,更不能適應產業升級和轉移的需要。導致了一些產業人才不足,一些專業人才過旺的情況。有的高等院校對未來過于自信,盲目充滿了一些發展前景不夠明朗的專業,例如有的專業設置過度超前,出現了人才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不相適應。學生就業率受到了嚴重的影響。
(四)專業設置重復率高,辦學定位不明確
截至2019年,廣東省高職院校數量86所。經過教育部批準或備案的高職專業點有2209個,超過7成學校招生的專業超過8個。電子信息類和建筑類招生的學校最多,超過總學校數量的80%,顯然,廣東省高職院校設置專業具有趨同性,重復率較高。有的學校更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招生,在自身師資力量和學校硬件不滿足的情況下,選擇市場認可度的專業而盲目招生,這樣的招生致學生的利益于不顧。由于沒有接收到合適優秀的教育,畢業生的市場競爭力會大打折扣,影響學生的前途。學校辦學中存在著缺少核心專業和王牌專業引領自身發展,辦學定位跟風的情況。
四、結語
本文主要討論了產業轉移背景下,高職教育在招生時候一定要注意與區域經濟、勞動力市場相適應。經過就業市場統計和招生結構的分析,發現了廣東省的高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專業布局與產業結構匹配度不高,招生與市場需求契合度不高等問題存在。相信隨著主管部門、高職原先和社會企業的廣泛關注,廣東省高職教育問題一定會得到很好地解決。
(作者單位:廣州華夏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