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在高等院校開設時間尚短,該課程體系建設的不完善限制了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效開展。文章闡述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現狀,論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與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融合的可行性,并以該競賽為導向對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改革進行探索,完善其課程教學設計,以推動法學創新創業教育的進一步深化。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融合;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0-0042-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has not been offered for a long tim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erfe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restricts the effective development of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status quo of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with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Based on the competi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propounds the improved proposal of the course's curriculum teaching design.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legal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course; integration;curriculum reform
一、問題的提出
自2016年,教育部為深化我國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出所有高校均對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并將該課程納入學分管理。自此,各高校各專業相繼修訂教學計劃,與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創新創業課程也正式進入法學學生的培養方案。2017年9月,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在我國高等學校落地實施。因而法學創新創業課程作為法學專業的限選課程,開設時間尚短,目前未形成成熟的課程教學模式能予以推廣。[1]同時局限于法學專業的文科特性,創新創業教育在法學教育理念中未給予充分重視,因而創新創業課程在法學專業教育中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2019年7月教育部公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管理辦法》,提出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為牽引,帶動職業教育、基礎教育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創新創業競賽已然成為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創新創業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挑戰杯”和“創業計劃大賽”,此后隨著教育部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大學生創業訓練和實踐項目、“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實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訓練已成為我國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性教學的集中體現。如今面向大學生開展的各類創新創業活動更是日益多樣。但創新創業活動一直倍受理工科專業學生青睞,法學學生對創新創業活動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均不高,創新創業競賽在法學創新創業教育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鑒于創新創業競賽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重要性,本文即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對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以提高法學專業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活動積極性,同時提升創新創業課程在法學專業教育中的有效性。
二、目前我國高校法學創新創業課程開展現狀
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應在課程體系設計中體現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實現創新創業實踐活動與法律實踐教學的有效銜接。但就我國高校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開展現狀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
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目標的不明確是當前該課程未能有效開展的主要因素。而課程教學目標的不明確主要根源于法學專業教師對創新創業課程開設的必要性仍存在較大分歧。部分教師認為法學專業雖然自身創業機率不大,但與其它專業相互配合創業也是可行的,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目標應突出對法學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而大部分教師認為以法學知識背景進行創業的機會不大,法學學生基本以就業為主,法學教育應更多地著眼于提升學生專業分析能力和法學實踐能力,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與其他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沒有區別。創新創業教育未能深刻融入法學專業教育理念,影響了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有效開展。
(二)教學內容具有隨意性
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目前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且針對法學專業的創新創業課程教材尚未研發,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難以統一。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在教學內容方面如何與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的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相區分,如何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體現出專業特色?目前未有定論。這些均需要由任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自主探索實施。理論上,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和法學創新創業課程這兩門課程應各有側重,前者重點在于創新創業基礎理論知識的介紹及學生創新創業基本技能的訓練,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創新創業基本技能,諸如創新創業市場調查、創新說明書或創業報告書的寫作方法及技巧等;并將該技能靈活應用于創新創業項目實踐中。后者應在前者基礎上,引導學生將所學創新創業理論知識結合法學專業知識運用到具體的創新或創業項目中。學生通過法學實踐項目的實施,充分領會創新創業思維和創新創業技能在法學實踐中的具體應用。但在法學課程的實際開展中,由于課程設計方面存在問題,致使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存在較多重合,降低了學生對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需求度。那么,如何科學地界定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實現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與創新創業基礎課程的有效銜接,是法學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
(三)教學效果無法充分體現
由于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是專業限選課,又屬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的重視程度與參與積極性存在差異。針對課程的性質,教師對法學創新創業課程采取的考核方式大多為課程論文,而課程論文的評價標準普遍較低。面對這樣的考核方式,學生往往隨意性較大。有的學生即使在課程教學過程中積極參與,但對課程論文的撰寫往往不夠重視,認為創新創業課程論文的寫作非常繁瑣而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教師對課程論文的批閱大多較為籠統而簡單,且隨著創新創業課程的結束,教師無法與學生就創新創業項目存在的問題做進一步溝通。因而,學生以專業知識進行創新創業的素養通過該課程是否得以提升,在現有的考核方式下無法充分體現。
三、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實施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意義
2018年10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發布《關于堅持德法兼修實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將卓越法治人才培養計劃升級為2.0版,對法學專業人才培養提出更高要求。教育部在“互聯網+”大賽中也明確要求把大賽作為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導各地各高校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開展課程體系、教學方法、教師能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改革。[2]在高等學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背景下,法學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法學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的重置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豐富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內容,將提高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效果
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要求設置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內容與創新創業競賽要求相匹配,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引導學生擬定創新創業項目并隨著課程的進展將項目深入推進。在教學初始,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或興趣將學生自由分組,啟發學生運用專業知識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或創業機會,通過學生集體論證并最終確定選題。課程教學內容的實施以推進學生擬定的創新創業項目為目標。因每組學生選定的項目各不同,在課程中隨著學生對各自項目的論證及展示,將開拓學生對創新創業項目的視野,豐富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同時在課程中推進創新創業項目,項目的選定從項目立項到項目內容的論證,要求學生全程參與。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增設評審環節,學生除了以參賽者身份參與項目論證,還要以評審者的身份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要求對其他各組項目進行評價。學生在參與課程的各環節中提升對創新創業項目的識別和判斷力,從而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二)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完善創新創業課程的評價體系,將助力法學學生競賽水平的提升
在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學生將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成果直接作為課程論文提交,該成果的形式如果與課程論文評分標準的不同,無疑讓授課教師難以評價;也有學生在課程中并未想到要參加競賽,在課程結束后又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就浪費了其課上的時間。因而,如果將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活動有機結合,以競賽具體規則實施法學創新創業項目,有利于提高法學學生的競賽規則意識;同時在課程中采用競賽評價標準對法學創新創業項目的實施效果及目標進行評價,有利于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以課程的開展推進學生對創新創業項目的深入思考,指引學生按照競賽的要求進行創業計劃書或創新項目研究報告寫作,為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創造條件,提高法學專業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積極性。同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擬定創新創業項目后即選擇專業指導教師,隨著項目的逐步推進,專業指導教師在學生參與創新創業競賽中的作用逐漸凸顯,無疑將提升法學專業創新創業競賽的水平。
四、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的法學創新創業課程改革方案設計
(一)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目標的設定與大學生創新
創業競賽活動要求相銜接
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自2015年開始舉辦,通過大賽的實施有效推動了成果轉化,促進了我國“互聯網+”業態的形成。2018年共青團北京大學委員會、北京大學研究生會主辦的“雙創未名”首都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面向北京高校大學生展開。目前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形式多樣,但這些活動均以挖掘和培養部分優秀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導向,并未面向全體大學生廣泛推行。[3]而法學創新創業教育即是培養法學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全面提高法學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使法學學生具備開展創業發展、科研與創新、社會實踐等多方面創新活動的能力。
以創新創業競賽為導向實施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課程實施與競賽參與相掛鉤,面向全體法學學生進行針對性競賽訓練,要求法學學生經過課程的項目訓練達到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要求,從而使全體法學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得以提升。
據此,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課程目標做如下設定:第一,強化法學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基本意識;第二,熟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基本要求;第三,掌握創新創業項目實施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四,掌握創業計劃書或創新項目報告的撰寫方法和技巧;第五,提升法學學生創新創業的綜合能力及素質。
(二)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要求設計教
學內容
為了課程的開展與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相契合,建議法學創新創業課程于秋季學期開設,這樣的教學安排便于學生在該課程結束之際即可參加剛剛啟動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也便于任課教師將學生參加競賽情況納入該課程的考核環節。
本課程教學內容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的實際演示為主線進行設計,采取體驗式、翻轉式、研討式等多種教學模式,指導學生組建創新創業團隊,設計創新創業項目,制作創新或創業項目PPT及文本,創新或創業項目路演等,突出學生在課程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本課程教學總時數為32學時,具體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相關介紹
本環節中,教師對課程的開展及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相關知識進行介紹,主要讓學生做到以下事項:1. 了解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具體安排;2. 熟悉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參賽要求及流程;3. 體會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專業特點。本環節所需教學時數為2學時。
第二環節:組建創新創業團隊
各創新創業團隊的成功組建是該課程順利開展的前提和關鍵因素,也是高質量創新創業項目實施的保障。在本環節,教師對學生創新創業團隊的組建進行引導,讓學生了解團隊組建的原則和團隊成員選擇的考量因素,避免學生無序組隊。首先,按照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要求,每個參賽小組成員人數不超過5人。教師根據教學自然班的人數來確定團隊數量。其次,教師為全體學生提供素材進行個人創新創業素質綜合測試。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測試得分及學生意愿選擇學生擔任項目組組長。在確定項目組長人選后,由項目組組長根據個人的興趣及專業特長等,結合團隊組建的原則選擇各組成員。本環節所需教學時數為4學時。
第三環節:創新或創業項目的確定
本環節首先由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法學專業知識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探討,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啟發學生開拓思維去發現創新或創業項目。其次,在每個團隊初步擬定創新或創業項目之后,各團隊對創新或創業項目內容進行簡要闡釋,教師及其他團隊對各個項目內容進行提問。最后,根據每個創新或創業團隊對提問的解答情況,學生團隊分別對每個創新或創業項目是否立項進行評分。去掉最高分及最低分,平均得分在70分以上的項目可以立項。項目立項評分不足70分的團隊重新選題。本環節所需教學時數為10學時。
第四環節:創新或創業項目參賽文本評析
本環節中,教師選擇創新或創業項目示范性參賽文本,向學生介紹參賽文本的寫作方法和內容要點,并由學生對文本進行學習點評。學生通過對示范性創新或創業項目參賽文本的評析,一方面可以汲取寫作經驗,甄別項目文本寫作的優劣,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素養的提升;另一方面,示范性創新創業項目文本為學生參賽文本的寫作提供可供參考的樣本,便于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有針對性地準備參賽文本。本環節所需教學時數為4學時。
第五環節:創新或創業項目PPT演示
本環節目的在于讓學生體驗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項目展示的基本流程,掌握項目展示的基本技巧。該環節分為PPT演示、團隊互評和提問答疑以及教師點評。為順利實施該環節,由教師根據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規定,為學生設定PPT展示內容,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采用多種形式呈現出項目主要內容,突出項目特色及創新點。每組PPT展示時間根據團隊數量具體確定。在PPT演示之后,展示團隊對其他團隊的提問進行解答,教師進行綜合點評。展示團隊需結合評價情況對項目文本進一步修改完善,為提交最終項目文本做準備。本環節所需教學時數為12學時。
(三)引入競賽評審機制,完善課程評價體系
通過課程評價考核機制的調整來促進課程改革,提高法律服務創新創業課程的實效性,這是本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體現為兩個方面:
第一,課程評價體系的完善由注重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向知識運用能力轉變,由單一的考試方式轉換為多方位考察手段,由學生學習結果的考察轉向學生學習過程的考察。課程實施中教師將全程記錄學生在組建創新創業團隊,創新或創業項目設計,撰寫項目文本分工,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等情況,并將各項評分計入學生平時成績,全方位評價學生。
第二,在課程評價體系中引入競賽評審機制,增加學生評價環節,轉變學生被動接受評價的傳統思維。具體而言,在創新創業項目立項及PPT展示中增加學生互評環節——讓學生變換為項目評審角色,對展示團隊的表現及其項目內容做出評價,并分別填寫《項目立項評價表》及《項目評審表》。學生通過互評,既可以了解競賽中的評審思維,也可以從其他團隊的展示中得到啟發,便于學生對其項目實施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
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為指引設計法學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在法學創新創業課程的評價機制中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評價標準,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情況更設置為課程綜合評價指標之一。通過上述課程體系建設,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與創新創業競賽之間建立了直接關聯,學生在修完該課程后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水到渠成,同時法學學生經過法學創新創業課程訓練,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競賽的整體水平得以提高。此外,學生經過課堂上針對性的訓練,增加了參與競賽的心理體驗,提升了創新創業綜合素質,這些課程體驗將進一步增強法學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信,法學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也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沈理平.法學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模式與探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課程樣本分析[J].韶關學院學報,2019(5):63-66.
[2]教育部.關于舉辦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EB/OL][2019-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
08/s5672/201904/t20190408_376995.html.
[3]張英.高校法學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現實意義及教學組織模式探究——以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法學專業《創新創業實踐》課程開設經驗為參考[J].高教探索,2018(08):61-66.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北京物資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以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為導向的《法律服務創新創業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 (序號4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劉潔(1977-),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法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法律服務創新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