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 江蘇南京 210023)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喜歡使用手機上網,玩游戲,與朋友、家人和同事交流,娛樂,學習和研究(Chotpitayasunondh and Douglas,2016)[1]。這樣,低頭專注于手機而無暇顧及周圍人或事物的大學生“低頭族”(Phubbing)越來越多,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已成為大學校園見怪不怪的景象,日漸發展成為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龐大群體。雖然智能手機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但很多大學生沉迷于網絡,手機依賴行為會產生抑郁、心理壓力,進而影響身體健康水平,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和生活[2]。目前,手機依賴研究引起了學者的關注,而手機依賴成因的研究則是解決學生此問題的重要途徑,因此,本文以高職學生“低頭族”手機依賴的成因分析為研究對象,該研究結果可為相關教育部門提供參考依據。
以高職學生“低頭族”手機依賴成因分析為研究對象。
文獻資料法:收集整理大學生“低頭族”手機依賴的相關文獻。
專家訪談法:走訪了南京市部分高校有關專家和學者。
調查法:以南京市某三所高職院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問卷1123份,問卷回收率93.58%,除去一些無效問卷,本研究得到的有效樣本為1105份。在被試者中,從性別看,男、女學生分別為466、639人,分別占總數的42.2%和57.8%;從年級看,大一、大二、大三分別為469、452、184人,分別占總數的42.4%、40.9%、16.7%;發放問卷的方式有到體育課現場填寫或到宿舍、教室隨機抽取學生填寫。
數理統計法: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
有關手機媒體內容與手機依賴程度的關系,有學者認為手機、網絡、社交媒介和游戲都能引發大學生成癮[3]。國內學者認為,大學生玩QQ、微博、微信等交流軟件,打電話發信息,瀏覽網頁和玩游戲都可能導致產生手機依賴傾向[4]。因此,本研究從實地調研,分析了高職學生手機依賴成因的相關問題。
從大學生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看(表1),4-5h的最多,占總數的34.5%,然后依次是6-7h、2-3h、8-9h、10h以上和1h以內,分別占24.3%、15.7%、11.5%、10.7%和3.3%。由此可見,手機已成為絕大多數學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不可能讓學生戒除手機使用。
從學生使用手機的功能看(表2),學生發揮手機社交工具功能的最常見,選擇社交(QQ、微信和微博等)的高達90.1%,然后分別是休閑(看電子書、視頻、聽音樂),網絡購物和支付,學習,通信(電話、短信),玩游戲,看新聞,拍攝、攝影,其他,占比分別為65.1%、60.0%、44.6%、35.8%、35.8%、31.5%、25.7%和2.3%。

表2 大學生平時使用手機的功能統計表(可多選) n=1105
從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傾向的客觀原因看(表3),選擇手機能提供娛樂功能的最多,達到83.3%,然后依次是提供快捷的信息獲取途徑、手機提供的信息量大、人們以手機作為聯系工具、提供學習與工作便利、手機廣告和其他,占比分別為73.0%、71.4%、70.6%、64.0%、7.1%和4.1%。

表3 造成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客觀原因(可多選) n=1105
從大學生產生手機依賴傾向的主觀原因看(表4),選擇消磨時光的最多,達到87.3%,然后依次是自制力差、依賴手機信息交流、精神壓力大、性格內向、從眾心理、攀比心理和其他,占比分別為80.0%、73.8%、38.0%、30.3%、27.1%、12.7%和3.1%。

表4 造成大學生手機依賴的主觀原因(可多選) n=1105

表5 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情況統計表 n=1105
從大學生在課堂使用手機的原因看(表6),選擇社交(QQ、微信和微博等),課程索然無味,輔助課堂學習,休閑(電子書、視頻、音樂),臨時通信(電話、短信),玩游戲,看新聞,免費WIFI,其他,分別為623、529、428、338、219、176、150、80和29人,占比分別為56.4%、47.9%、38.7%、30.6%、19.8%、15.9%、13.6%、7.2%和2.6%。

表6 大學生在課堂中使用手機的原因統計表(可多選) n=1105
最后,從課內外大學生手機使用原因比較看,課外既有手機信息量大,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客觀原因,也有為了消遣娛樂和社交而利用手機的主觀原因。雖然課堂內也存在這些原因,但主要是社交和課程索然無味讓學生拿起了手機,其中輔助課堂學習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隨著科技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學生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手機了,對手機產生的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嚴重。大學又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階段,是三觀養成教育的關鍵時期,如何處理好學業、生活和使用手機的關系,減少手機依賴的現象,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