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新一輪就業季的到來,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新增畢業生數量給大中型城市就業市場帶來了巨大壓力,隨著十九大“鄉村振新”戰略的提出,農村基層對高質量、高素質的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為了緩解大中型城市就業壓力,同時也為“鄉村振新”戰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對于地處四線城市的高等本科院校農村生源學生基層就業意愿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文章以河套學院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影響農村生源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因素。
[關鍵詞]農村生源;基層就業;影響因素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7.181
1 研究背景
人力資源流動是經常的、普遍的現象。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的農民離開農村脫離農業,到城鎮務工或轉崗第二、三產業就業,造成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農業兼業化現象嚴重,面臨農村“耕地誰來種”“農產品誰來產”“畜禽誰來養”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誰”為主體的情況,即關乎“人”的問題。因此,當前農村普遍出現人力資源匱乏的情況。
農村生源學生相對城鎮學生而言,對農村基層生活工作比較了解,具有鄉土情結,因此,有必要單獨以農村生源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來探討其就業意愿。通過對農村生源大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研究,以河套學院為例,對學校各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影響農村學生回鄉就業意愿的因素,為學校提供就業指導方向,提高農村人員基本素質,建設美麗和諧的村容村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河套學院的前身是1943年傅作義將軍創辦的原巴盟師范學校和創建于1985年的河套大學,后又整合了巴彥淖爾地區七所學校,辦學實力顯著增強。2012年3月,經教育部批準晉升為普通本科學校,是內蒙古西部地區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面向全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該校農村籍學生占比較高,具有實際研究價值。
2 河套學院農村生源大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調研分析
2.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根據調查對象及調查結果,對問卷進行分析。該調查中性別分布,女生282人,占比69.46%,男生124人,占比30.54%,這與該校整體男女生比例相一致,符合實際情況;對于所在的年級來講,大四學生67人,占比41.13%,大三學生92人,占比22.66%,大二學生65人,占比16.01%,大一學生82人,占比20.2%,這與問卷調查過程中,針對的調查對象有關,本研究主要是針對農村生源畢業生展開調查的;被調查者的政治面貌分布,團員371人,占比最高為91.38%,黨員27人(含預備黨員),占比6.65%,群眾8人,占比1.97%;從所學的專業類別來看,受訪者所學專業中,理工類,醫學類、藝術類、文史類、蒙授類、財經類、農學類分別占比16.01%、15.27%、14.04%、11.58%、8.87%、2.46%,校企合作辦學類的5人,占比最低1.23%,本調查完全是簡單隨機抽樣,從樣本分布來看基本能夠正確反映該校所設專業的人數分布情況;從學歷層次分布來看,受訪者大學本科學歷有238人,占比58.62%,大學專科150人,占比36.95,高職高專18人,占比4.43%,河套學院2012年才升入本科,在這之前一直以專科、高職高專學生為主,升入本科后,經過不斷改革,將逐步取消高職高專(五年制)專業設置,本調查情況與學院實際情況相符;從是否是獨生子女分布上,獨生子女170人,占比例41.87%,非獨生子女236人,占比58.13%,這可能與我國開放二胎的政策實施有關,本研究暫不進行過多探討;是否是學生干部分布來看,調查中,學生干部有92人,占比22.66%,不是學生干部有314人,占比77.34%。受訪者基本特征未涉及戶籍這一項,主要是因為在選取的調查對象均為農村生源學生。
2.2 農村生源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統計分析
對調查對象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根據問卷,68.47%的農村生源學生在畢業后優先選擇就業,13.79%的學生選擇繼續深造,10.1%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6.9%的學生對自己畢業以后該干什么還沒有想好,調查問卷中只有3名學生有出國留學的打算。調查問卷所顯示的結果,與現實情況相符,受地域和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村生源學生幾乎不會考慮出國留學,一半以上學生會選擇就業。
由于高校的擴招,近幾年的大學畢業生不斷升高,成為“就業困難年”。
調查結果顯示,69.21%的學生愿意到農村就業,30.79%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就業。可見農村生源學生回農村就業的意愿很高,這與濃厚的鄉村情結有直接的關系,大學畢業生受到有關農村基層就業的國家政策與項目的引導與支持,以及相對于一線城市就業難的現實。不論是為了自身價值的實現,還是為了今后發展的平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不僅體現在報考國家基層農村崗位的大學生人數不斷增漲,還表現在大眾創業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農村基層自主創業,而且規模越來越大。但是真正的到農村基層就業還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導致大學生“下不去”的現實。單從就業意愿調查來說,這與之前許多研究結果不太一致,因此該研究具有現實意義,同時也能夠給予欠發達地區的高校就業指導更多的意見。
到農村基層工作薪酬期望調查顯示,58.87%的學生期望薪酬在3000元/月,34.24%學生期望薪酬在2000~3000元/月,而這一期望值比城市(內蒙古大部分地區)最低工作標準還要高,相對于農村而言這一期望更高了;只有不到7%的學生能夠接受2000元/月以下的薪酬標準。通過與個別農村生源學生談話,大部分學生不回農村就業與農村工作薪酬低有直接的關系,同時也是影響學生到農村就業的主要原因。
而當問到“如果去農村基層就業,你會選擇哪一領域”時,71.92%的學生希望是鄉鎮政府機關,8.62%希望到鄉鎮私營企業,6.9%希望到農村合作社,6.65%的學生選擇返鄉創業,只有5.91%的學生選擇了第一級的村級組織,如圖4所示。可見即使學生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鄉鎮政府機關工作是農村生源學生就業的首選。相比較而言,鄉鎮政府工作擁有較好地福利待遇,工作穩定,受到尊敬,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調查中大部分學生愿意回農村基層就業,但是他們對農村就業的工作薪酬、工作環境和福利政策的要求還是很高的。
2.3 影響農村生源學生就業選擇的因素
為了解家庭對農村生源學生回農村就業的影響,問卷設置專門題目,根據統計,51.23%學生對父母的態度不太了解,36.7%的父母能夠支持大學生畢業回農村基層就業,只有12.07%的學生家長不支持回農村就業。可以看出,隨著國家對鄉村發展的大力支持,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孩子回農村就業的事實,同時也能夠正確引導孩子的就業方向。
農村生源學生愿意回農村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統計,問卷中設置影響返鄉就業因素的多選題,如圖1所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59.85%),響應國家號召(52.96%),為以后考公務員積累經驗(47.04%),由此可見,農村生源學生的鄉土情結比較濃厚;農村生源學生能夠積極地響應國家號召所以政策利導是吸引學生回鄉就業的關鍵。
農村生源學生不愿意回農村就業的主要影響因素統計,如圖2所示,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農村薪酬待遇不高和農村發展前途有限是影響他們回鄉就業的主要因素,另外一個主要因素是農村設施不完善,工作條件差。而專業不對口、基層工作繁雜辛苦也占到20%以上。由此可見,農村外部環境嚴重影響學生到農村就業的意愿。
2.4 交叉分析
通過簡單統計分析的基礎上,筆者運用交叉分析的方法,進一步分析了影響農村生源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因素,主要從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等四類因素進行分析歸納。具體分析如下。
2.4.1 個人因素
個人因素主要從性別、政治面貌、學歷層次、學生干部、農村基層工作情況了解程度、農村就業政策了解程度等方面分析,如表1所示。
從統計中可以看出,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學生中,男生占30.6%,女生占69.4%。就統計數據而言,女性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人數是男性的兩倍,說明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逐漸轉變,女生更能看清社會現實,能夠理性選擇工作;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農村基本條件有所改善,不同于之前學者研究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女生不能接受和適應農村艱苦環境。
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人數遠遠高于不愿意的人數,充分說明學生黨員和學生干部的思想意識比較高,能夠自愿投身到農村基層工作中。
畢業生們對農村基層工作生活和農村就業政策的了解程度影響著他們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了解程度越高,他們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就越高。越是不了解學生,他們的農村就業意愿就不愿意。造成這樣的結果與現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有很大關系,少部分農村走出來的學生對農村工作表現出不滿甚至是嫌棄,據調查,1.72%的學生覺得回農村就業是件很丟人、有失身份的事情。這也說明,農村學生的“小農思想”還存在他們的潛意識中;也間接說明了,目前學校對農村生源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和引導還有待提高。
2.4.2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包括是否獨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支持程度等方面分析,如表2所示。
該項調查從是否獨生子女、家庭年收入、父母的態度的角度展開調查。在是否獨生子女這一項調查中發現,獨生子女中39.86%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非獨生子女中60.14%的學生表示愿意。這表明,是否獨生子不再是影響農村生源大學生是否愿意到農村就業的關鍵因素了,可能跟國家開放二胎的政策有關,但具體是否有多大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本論文中將不在闡述。
調查中,發現家庭年收入越高,子女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越低。因為家庭年收入越高,社會交際越強,人情關系越廣,更容易幫子女在城里找到穩定工作。在與個別學生訪談中,得知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意愿越高。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相比較更能夠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導向,而且能夠鼓勵和支持其子女到農村基層更廣大的平臺中去就業。
調查中還發現,父母態度對學生的就業意愿影響很明顯,其中,父母支持的學生中92.61%的學生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父母不支持的49名學生中63.26%的學生不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說明農村生源學生的就業觀受到成長環境和父母價值觀的影響,因此,父母的態度是本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
2.4.3 學校因素
在調查問卷中,78.33%學生認為學校針對農村基層就業的相關課程比較少,從統計中,學校的就業指導對學生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的影響不是很明顯,但是,在實際工作中,老師對學生的引導會起到關鍵作用。通過訪談得知學生對農村政策的了解方式主要是電視、手機等社會網絡媒體,對政策的了解程度只是一知半解,不能夠深入理解。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應該增加農村就業政策的解讀課程,詳細解讀有關農村就業的優惠政策,正確引導學生的就業觀,有利于學生們參與到“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同時可以提高學校的就業率。
調查中,72.66%學生具有實習工作經歷,這與河套學院堅持“3+1”“2+1”教學模式有關,學校能夠與各類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基地,提供實習平臺,社會實踐課程能夠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中,及早地適應社會工作。
2.4.4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從期望薪酬、選擇領域、就業壓力等方面分析,如表3所示。
從統計表中可以看出,期望薪酬對學生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有著顯著影響,期望薪酬越高到農村基層就業意愿越強。選擇3000元以上的占到51.6%,然而,現實生活中,農村基層工作的工資相較于學生期望薪酬要低很多,學生就業就是為了生存,有一定經濟基礎才能夠生存,因此,適當提高農村基層工作薪酬,會吸引更多人才的青睞。從工作領域來看,選擇愿意到農村基層工作的281名學生中,有212名學生選擇在鄉鎮政府機關工作,占到75.44%,由此可見,學生選擇到農村基層就業并不是去從事農業生產,更多的是了從事農村管理工作,鄉鎮政府機關相較于其他組織更穩定,屬于國家基層服務機關,在學生眼里相當于“公家飯”,對于以后發展有鋪墊作用。從訪談中,大多數學生認為到農村基層就業的壓力相較于城市要小很多,生活成本也很低,同時還能夠為以后考公務員做準備,把到農村基層就業當做翹板,為以后工作積累經驗。
3 結論
本文就有關農村生源大學生畢業后是否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問題開展研究探討,對以往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并對河套學院農村生源學生開展調查分析。調查發現與之前研究結果不同,該校學生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的比例要高于不愿意去的學生比例,但是實際愿意長期在農村基層工作的學生很少,大多會以農村基層工作為跳板,為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影響農村生源學生農村基層就業意愿的因素有很多,可歸類分為個體特征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等方面。
第一,農村生源學生到農村就業意愿受個體特征因素影響,個體特征中對是否愿意到農村就業的影響不是很顯著,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農村基層就業在個體特征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二,農村生源學生到農村就業意愿受家庭因素影響,家庭經濟狀況對農村就業意愿影響顯著,呈現負相關性。結果說明家庭經濟狀況越好,農村就業意愿越小。
第三,社會因素中農村生源學生對農村的了解程度對農村就業意愿有顯著影響,具有負相關性。農村生源學生對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了解程度越深,越不想到農村就業,反而不了解農村的學生,對農業發展建設預期較好,更愿意到農村基層就業。
第四,預期薪酬對農村就業意愿有顯著影響,且有負相關性。說明農村生源學生對農村基層就業的薪酬要求比較高,然而現實生活中,農村的實際薪金水平與城市存在較大差異,能否滿足他們的預期薪酬,是這些學生“下得去”的關鍵因素。
參考文獻:
[1]廖海霞,馬珺.我國醫學生結構性就業難的原因及對策探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8,45(2):380-383.
[2]柴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就業能力的協同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6):18-19.
[3]薛勇.高職院校就業質量提升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融合互動的邏輯建構[J].中國高等教育,2018(1):57-59.
[4]劉靈輝.城鎮化背景下農村大學生“非轉農”意愿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人口學刊,2016(2):101-112.
[5]閆淼.促進農村生源大學生就業的對策[J].當代青年研究,2010(11):74-77.
[6]曾慧.大學生面向農村就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6.
[基金項目]河套學院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高校農村生源學生到農村基層就業意愿影響因素研究”(項目編號:HYSY201911)。
[作者簡介]張晶(1990—),女,漢族,內蒙古巴彥淖爾人,碩士,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研究方向:農村區域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