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秀霞
摘 要:習慣在學生的整個成長生涯當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學生都需要有好的習慣作為必要支持與保障。習慣成自然,好的習慣能夠成就學生的一生,但是不良習慣也會直接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對于教師來說,要體現出自身的教書育人作用,就需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入手,精心選擇有效的習慣培養與塑造方法,為學生未來學習生活打好根基,在讓學生一生受益的同時,落實素質教育目標。
關鍵詞:學習;生活;習慣;培養
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正在持續提升,而真正優秀的人才必須具備的一個品質,就是在學習與生活層面上養成良好習慣。好的習慣并非是在短時間內能夠養成的,需要教師與家長的耐心指導,同時也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需要持續糾正不良習慣,促進良好習慣素質的塑造。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讓他們受益一生的習慣就是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是學生成長發展當中兩個不可忽視的環節。本文將著重就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進行探究,以便為學生的終身成長提供必要保障。
一、培養學習興趣,促進學習習慣養成
對于學習這一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來說,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增強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質量,也能夠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學生的成長發展增值。良好的學習習慣涉及不同的層次,比如預習習慣、聽講習慣、思考習慣、合作習慣等。而這些習慣的養成都有一個基礎與前提條件,那就是學習興趣。對于廣大學生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關注的是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如果教師不能夠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想要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也就無從談起,更無法獲得理想的效果。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時首先需要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綜合剖析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運用多樣化方法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學習活動當中始終保持熱情,為學生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創造良好條件。游戲對于學生來說是提高學習興趣的法寶,于是教師可以在課程教學當中穿插應用教學游戲,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習慣與品質。比如借助合作性游戲培育學生的合作學習習慣,塑造學生團結協作精神;借助競賽游戲強化學生良性競爭意識,培養學生思考和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興趣的支持之下,學生會在學習習慣塑造方面事半功倍,并最終推動其終身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教師以身作則,指導養成生活習慣
在生活習慣的養成方面,教師需要破除以往機械灌輸和反復強調的教學方式,避免運用耳提面命的方法讓學生認識生活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而是運用學生更能接受的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來增強學生的自覺性。教師在學生的一生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學生時代,教師是他們成長的榜樣和前進的燈塔。在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時,學生同樣也深受教師影響。教師的言談舉止和生活做法,會給學生掌握生活技能以及養成生活習慣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基于教師在學生習慣養成當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學生在成長當中存在的欠缺與不足,教師需要積極改變思路,革新教學理念,發揮自身榜樣作用,在生活當中給學生樹立正確榜樣,積極遵守學校生活中的規章制度,恰當運用多樣化的生活技能滿足自身的發展要求,做到嚴于律己,以身作則。通過教師榜樣作用的發揮,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積極熏陶,促進學生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并將其遷移運用到不同的領域,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當然在學生的家庭當中,家長的榜樣示范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于是需要將教師和家長的榜樣教育結合起來,共同推動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家庭生活當中建立良好習慣。
三、科學制訂計劃,培養自我管理習慣
學生是獨立的個體,也是學習與生活的主人。這就要求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和生活習慣時,除了要注意外部作用之外,要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引導學生主動自覺進行自我管理和自我塑造,幫助學生排除學習當中的干擾與困難,專心投入學習生活當中,督促自己養成良好習慣。大量專家研究證明,超過21天的重復會形成習慣,超過90天的重復會塑造穩定性習慣。所以要讓學生終身受益,為學生的未來學習和生活提供強有力的習慣保障,就需要引導學生制訂自身的學習與生活計劃,鼓勵學生自我管理,促使學生主動探尋自己感興趣的資源,戰勝學習與生活當中的重重困難,并通過嚴格的自我管理抓好計劃在學習生活當中的落實。例如,學生可以為自己制訂21天讀書計劃,堅持課內閱讀以及課外閱讀,并在逐步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養成好的閱讀習慣。
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由此可見,在教育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只有把培養學生良好習慣放在重要地位,才能夠在助推教育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體現出教育的功能,并為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引領方向。在學生的整個學習時代,習慣培養應該貫穿全過程,而且要把學習和生活習慣培養放在重要地位,讓學生認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的配合度,并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同時還需要在教師支持與家長配合方面不斷強化。
注:本論文為甘肅省“十三五”規劃課題“新課程理念下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及和諧師生關系的綜合構建研究”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