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瑜
摘 要: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作用,提出了應用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策略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項教學手段。但是縱觀教研現狀不難發現,一大部分的教師無法正確掌握教學邏輯。尤其是在解讀文章時,對于文章的思想感情定位往往存在曲解文章主旨、講述段落分離文意等問題。而部分熟知情感教育的教師又對如何應用和實踐無從下手,在講授方式上過于單一,只依靠言語講授的形式進行施教;又或者極力地講求情感化教學的完成度,教育理念和中心不夠明晰、不具備條理性。如此一來,不僅教研目標和教學任務沒有預期化完成,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認知也會混淆、難懂,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往往為了保證教學進度的有效推進,成為秩序的維護者。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教師產生畏懼、不敢接近的心理,從而導致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中無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有關的數據調查中顯示:部分學生反饋到頭腦里的總是教師反復督促監督的話語,以至于對傳授的知識點絲毫沒有印象。然而,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就能夠很好地解決此類問題,將教師的形象親和化,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于教師和學科學習的恐懼感,從而增強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效率。
(二)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從教學階段來看,小學階段的學生較難樹立學習習慣和觀念。同時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也更為注意教師所帶來的反饋感。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班級里通常會設置一個關于學生的評比欄,表現好的學生會獲得更多的小花,學生會借此來激勵自己更加努力,獲得更多的小花,他們只是單一地認為這是對自己學習成效的肯定。教師帶來的反饋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個過程就是情感教育的有效實施。
(三)密切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實施情感教學的先決條件就是師生關系的和諧和穩定,特別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應用上更是如此。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小學語文的啟蒙階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言語積累、構設和文化知識的綜合能力。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需做到寓情于景、情感換位,在講授文章時,讓學生體會文章的中心主旨和作者傳遞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段落以柔和的方式框架化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以達成知識吸收的完全性和共鳴度。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學生主體地位,加強情感化學習
小學語文教材提供了多種題材的課文給學生學習。每種題材的課文都有自身具有的文章主旨和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感情,這部分的要點內容需要教師深刻領會把握,傳遞給學生。要想使情感化的實施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更具成效,首先就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位置,使學生真正意義上成為課堂的“主人”。在此基礎上,通過情感化的學習加深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認知,體會整個文章帶來的情感體驗。除此之外,對于構建師生之間的關系和諧度也是極具優勢的,學生更為信服老師,老師便能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二者相輔相成,學習效率十分可觀。
(二)實現教學手段多元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要想將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發揮得更為有效,就要實現教學手段的多元化,從而激發小學生對學習語文這類學科的熱情。就學習目的來看,興趣和熱情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導向因素,是導致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式學習的進階要點。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的進行過程中,教師應當使用演示動畫、音頻、圖片插件等多種電子媒介的插入來輔助情感教學的實施,在學生記憶時長延長的同時加快教學進度和促進任務的開展。
(三)延伸課堂教學內容,拓展使用共享資源
教師應當合理利用情感教學手段,通過語文課本所呈現的知識點來延伸課堂教學的內容。簡而言之,就是酌情拓展延展性內容,使學生思維更加開闊,具有發散性思維。真正意義上擺脫傳統小學語文課堂上“填鴨式”的教學,剔除部分學生對于課堂認知枯燥、無趣的反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除此之外,拓展使用共享資源也能輔助情感化教學的實施。比如,在學習《我多想去看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備課時在互聯網上搜尋一些關于北京天安門的音頻、圖片插件、影像資料,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站在主人公的位置,去領略祖國的大好風景。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天安門升旗或者國慶閱兵的視頻,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豐富其思想認知。
總的來說,實施情感教學不論是就學科還是教育階段來看都是十分適用的,拉近師生關系的同時突破傳統教學帶來的阻礙,從實質上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茂林.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學周刊,2016(32):96-97.
[2]臧以霞.試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理念及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