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國強 漢江師范學院
從現實問題出發,學生喜歡體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仍然存在,到底是教學理念出現的問題,還是教學實施過程出現的問題,引起不少學者的反思。在實際的教學中,課上學習狀態倦怠,課下無練習的狀況普遍存在。因此,教育部提出《建設高校教育工程》的文件,文件指出基礎課與專業課協調發展,選修課與必修課補充完善是課程建設的前提,提升學生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實施過程的核心問題,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增強就業競爭力是終極目標,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從教學實際問題出發,優化教學,培養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1]。
形體類課程包括體育舞蹈、健美操、藝術體操、瑜伽等,該項目的特性決定力量訓練、對抗訓練相對較少,以健身健美、提升氣質、增加專項技術為目標,因此,受到女生的喜歡,也更為適合女生的身心特點與生活需求。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國女大學生占比已達到64%[2],其數量上超越男生,女生的增加要求建設體育課程體系必須考慮男女自身特點,考慮就業需求、生活需求,幫助更多女生適應社會并服務社會,這為大學體育課程建設提出新要求,為課程改革開辟新局面。
目前形體類課程在公共體育課開展中遇到一些困惑,如教學內容與學習者實際能力或需求不匹配、教師職業倦怠、學生對課程重視度不夠等,因此,當前形勢要求教育工作者應攻克艱難,直面問題,找到突破方法。
教學病理是指在教學中遇到不健康或亞健康的狀態,對教學效果產生了不良的影響或成了消極因素,教學病理分為教學失衡、教學滯后、教學阻隔[3]。那么形體類公體課有哪些教學病理呢?
教學失衡是因教學缺乏調節或調節乏力而失去平衡。當前體育課失衡主要表現在技術輕視或重視程度過度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低。這導致授課內容和方式出現不合理,學生的創造能力不高。
1.運動技術重視或輕視過度
當前,多數高校出現兩極分化,要么過于重視運動技術,運動技術是衡量課堂效果的唯一標準,導致教師嚴格扣動作細節,講解細致繁瑣、要求嚴格,學生學習壓力大,盡可能多地把提高運動技術作為重要手段,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內在需求,真正的是一種“傳習式”模式;另外一種極端是教師在體育課上呈現“放羊的狀態”,課前集合點名,課中學生自由練習時間過多,導致學不到知識,學生的技術無法提高,教師的主導性沒有得到體現,往往以掛科制約學生的考勤,導致失去體育課的價值。
2.學生的主體地位低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校的主人,更是自己發展的執行者,大學階段的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雖然大多數高校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體育項目,但據調查發現,在執行的過程中師資力量、教學場館等都制約著學生的選課。即使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教學內容也受到教學大綱的制約,學生的學習內容主體性得不到體現。另外多數教師輕視素質教育的培養,重視動作技能的形成,學生模仿動作越好,就能在考核中獲得好成績,確定主體性思考,導致知識學習膚淺化,沒有深度學習、深度思考,不利于知識的轉化與吸收,更不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1.教學內容滯后
盡管教材每隔幾年都更新,但真正的教學內容是依然大同小異,從實質上講沒有起到變化。甚至有些教師所教授的組合是十幾年前的組合,自己不去學習,一些動作技術要領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據筆者在漢江師范學院體育課選項原因調查中發現,排在第一的是因為容易過、不掛科占38.2%,排在第二的是因為喜歡該項目占17.3%,排在第三位的是因為喜歡教師占15.8%。可見多數學生是因為教師要求松,不給掛科,課上容易混才選擇該項目,真正喜歡運動項目的占比并不大。這種錯誤的學習動機不利于良性的發展。因此更新教學內容,讓學生真正喜歡項目、喜歡教師的授課方式才是關鍵所在。
2.教學方式方法滯后
筆者實地考察發現,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講解示范—練習—糾錯—練習,是多數教師的選擇。推測發現,傳統教學方式在備課精力上、學生動作技能的掌握上性價比較高,這也充分說明部分教師出現職業倦怠期,上課應付檢查,學生應付考試。千篇一律的公共體育課確實引不起學生們的注意力,更燃不起學生們運動訓練的激情,往往學生出現課下社團跳舞一身汗,課堂上課打寒顫。隨著科技的進步,網絡的發展,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必不可少。利用其多媒體網絡技術讓學生欣賞動作、學習動作分解、建立動作模型、分組討論知識要點都是可行的辦法。
形體類課程融體育美育于一體,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自身除具有體育類一般功效外,還具有提升氣質與增強藝術表現力等功效。學校可根據培養目標的要求將形體類體育課定為公共課的核心課程,在制度上、認知上給以合理的地位。
根據《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相關文件精神,將形體類體育課從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技能學習、學習認知五大方面改進該課程目標[4]。
知識目標:掌握課程文化知識、背景知識、科學訓練知識、訓練方法知識、對專項運動規律有基本的理論性了解。
技能目標:掌握運動專項基本技能,學會運用身體表達項目基本運動動律,不斷提高形態與整體氣質。
健康目標:以課程為依托,借助課上學習與課下練習提升身體基本素質,釋放學習、生活壓力、促成快樂體育的理念。
綜合目標:具備運用隊形變化、動作創編的能力,學會人際交往滿足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學習認知,培養學習動機,促進終身體育的培養。
根據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藝術體操等形體類項目特點,將課程內容分為形態訓練、身體素質訓練、表現力訓練、理論知識學習、技術知識學習、課外輔導六大板塊。表1是課時分配參考,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學生實際水平、項目特點安排教學內容。

表1 教學內容課時分配比例
形態訓練:形體訓練作為形體類課程的基礎訓練,是提高動作質量的保障,也是鍛煉身體氣質的前提,更是項目自身的優越價值,把形態訓練作為整體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
身體素質訓練:身體素質訓練是滿足大學公共體育課教學特點,將學生的興趣結合起來,鍛煉學生的身體,釋放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壓力,提升整體素質的重要內容。
表現力訓練:藝術表現力是形體類課程的重要特點,將學生的肢體表現力與表情通過個人展示或集團展示的形式進行訓練,教師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培養學生大膽自信學習狀態,增加學生的藝術表現力是滿足社會需求,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課內外一體化:無論是俱樂部式教學模式還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是具有優越性的核心要素,以學生的興趣為主導,課內學習調控課外學習,課外學習補充課內教學,在學習時間上、學生精力上、學校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上起到共同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過程[5]。在大一年級上學期讓學生必修形體類不同項目的課程,然后根據自身的喜好選修一門課程,將課外技術輔導作為體育教師授課內容的其中一部分,納入正常的考勤范圍,學生的課外鍛煉作為考核的一部分,但在授課內容與形式上與正常的上課有所區別,它是根據學生的鍛煉程度進行個別提高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手段。
另外將學生的課外訓練效果,如單項體育競賽、身體素質測評作為學生評優評先的指標,學生獲得運動成績學院及時發布光榮榜,學生的課外訓練效果也作為教師考核的指標與班級評比的內容,這樣極大地調動教師、輔導員與班主任的工作熱情,從制度上給予支持,養成良性的校園運動氛圍。
首先理論融入實踐、比賽融入教學。將書本知識與課堂技術訓練融入一起,將書面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在教學中利用社團和學生會等部門,創造比賽機會或校外選拔組隊參加比賽,將比賽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的競爭意識。其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這也是課內外一體化的重要手段,用交視頻作業、觀看在線課程、線上探討問題等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增加師生的交流,建立師生課下的聯系、培養學習認知。最后教師應給予學生多一些的權力,學生的自我監督、自我檢查與教學反饋是教師授課與調整教學的重要參考因素,建立學習小組,它是連接學生自我監督與合作學習的主要渠道,也是滿足學生人際關系交流的重要一環。
將學生的考勤、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生的競賽成績(有成績可加分)、專項能力、理論成績作為考核內容,其比例可設置為2:2:1:4:1,這樣既突出專項的重要性又兼顧了大學體育的教學特點。兩種考核方式上也不單純是教師一個人評分,把評分權力下放至小組組長,根據課下練習情況與表現有層次的打分,90以上控制在30%左右。
形體類課程在大學體育課教學中,融形體訓練、身體素質訓練、藝術表現力訓練即能滿足項目自身的特點,又能符合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要求。在形式上通過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了校園運動氛圍。這樣一來避免了“傳習式”教學方式帶來的弊端,整合了教育資源,有針對、有目標、有計劃地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新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