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純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任何文化藝術的出現都必然有著它深刻的社會原因,研究花山巖畫對我們了解這里壯族先民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生產都起到很大的作用。要了解花山巖畫的內容,首先我們得了解這里先民——古駱越人的創作背景。但由于這里的巖畫產生年代特別的久遠,加上這里文明發展比較落后,流傳下來的資料文獻比較少,這里我們從美學內容的角度來探討花山巖畫的創作背景。
游戲說第一次被提出來是德國思想家席勒,這種理論在當時的藝術界引起廣泛的關注,這種游戲說與這里的花山巖畫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有著一定的相同之處。花山巖畫它的基本特征是:單色、平涂、畫風簡化粗獷,視覺沖擊力強,特別是畫中的人物造型都是雙手折肘上舉,雙腿叉開作曲蹲狀,分成不同的組,每組都可以看出是以一個高大的人物形象為中心,作舞蹈狀。游戲是真實生產活動的模仿,能讓人產生愉悅的情感,在這種游戲的基礎上產生原始的藝術。但在汪寧生研究云南滄源巖畫和四川珙縣崖畫的時候曾經指出:“當時攀登絕壁作畫決不是為了欣賞或消遣,而是祈求某種事情”[1]。可見這里的花山巖畫決不是因為美觀或者是供欣賞所出現的,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物質匱乏,人民冒著生命危險爬到懸崖絕壁上去進行藝術創作是不現實的,其背后潛在的某種特殊的力量或許是進行該種情況下藝術創作的原因。
先民們從平時的狩獵活動中取得創作的靈感,用顏料把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場景通過繪畫的形式表現在懸崖絕壁之上。因此,從花山巖畫所表現出來的內容來分析,有人提出其起源有可能是古駱越人的狩獵活動場景的重繪。盡管如此,巖畫中有很多圖像都得不到充分有力的解釋。這些巖畫中的人物圖像既有男性也有女性,腹部作隆起狀,頭的后側部有著長垂辮的應為女性形象;而腹部下面有一上翹的短線,應該是男性的生殖器官。這些人有的腰間佩有刀與劍,除個別圖像外,都是做舞蹈形狀。
馬克思與恩格斯曾經說過“舞蹈是一種祭奠形式”[2],“尤其是一切宗教的主要組成部分”[3]。根據這一觀點對花山巖畫進行考察研究,巖畫上所有的人的動作、神態、姿勢以及畫面的格局都是高度統一的,是經過嚴密、謹慎、有理安排而進行的活動??梢娍赡苁鞘苤撤N觀念的強烈制約的集體舞蹈活動。此外,“用奏樂、唱歌、跳舞來祭神是古代比較普遍使用的一種祭神儀式”[4],畫面里鐘、銅鼓等樂器呈現出的場景可以合理地推測為先民們在舉行原始宗教祭祀。
“花山巖畫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圖像或符號,是神圣的巫術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岸易诮套畛醯谋憩F形式是巫術、圖騰崇拜、拜物教與萬物有靈論等”[5]。原始宗教與原始巫術都是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在自然與社會的面前感到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產生的一種信念,都承認有著超自然、超社會的力量的存在。顯然,花山巖畫的創作背景應該與原始的巫術禮儀有著較大的關系。
“如果我們想在藝術意象中看到視覺思維的痕跡,就必須去尋找那些結構上比較簡化的形狀和關系,因為只有它們才能明顯地呈現出概念及其標示物的特征”[6]?;ㄉ綆r畫中的人物形象大膽地簡化了物象的細節部分,只是運用簡單的幾何形來概括出來,采用剪影式的色塊平涂法,僅對物象的基本輪廓進行表現,去除物象的細節部分,使得整個畫面顯得既莊嚴又具有神秘感?!昂喕?,在藝術領域里,往往具有某種對立于‘簡單’的另一種意思,往往忽略或者簡化物象的具體特征,看似簡單,但把握了對象的整體特征,被看作是藝術品的一個極重要的特征。典型的兒童畫和原始藝術一樣,大都運用了極為簡單的技巧,而使它們的整體結構看上去很簡單”[7]。
1.人物
花山巖畫圖像內容主要是以人物為主。但均只對人物的大概輪廓與動態進行勾勒,未對人物的五官或者表情進行描繪,且畫中的人物形象都運用了高度對稱的方式呈現。巖畫中人物的形態特征有著正身與側身兩種之分,正身人像基本姿勢是作蛙形半蹲狀,向外側伸出來的兩個手臂基本是肩部平行,也有個別的是略高于肩膀都是作向外伸狀,有的則是和手臂垂直,給人以運動的動作形態。人物的手或五指四指三指二指不等,但多未做詳細描繪。人物的軀干形狀多是運用幾何形——倒三角形來代替,呈上寬下細形狀。有的是簡單的柱形狀,有的腰部向里面收,或佩有刀劍或沒有。雙腳都是做屈膝半蹲狀,腳掌或五趾、四趾、三趾不等。(如圖1)

圖1 寧明縣花山巖(9)組(局部) 圖2 巖畫孕婦形象
在側身人像中人物的性別特征不是很明顯,只有個別圖像的腹部兩側作弧形外突狀,似表示懷孕狀態的女性特征形象。(如圖2)突出表現本氏族的生殖崇拜,希望通過神靈保佑使氏族人丁興旺。正身人的頭上大部分都有著頭飾,而且形式多樣、種類繁多。而側身人像面或是向左或是向右,手腳都是向同一側伸展,雙手多曲肘上舉,也有的平直斜伸向上,有的頭、頸、身 連在一條直線上,有的頭部稍微向后仰。在側身人像當中人物的頭飾只有少部分有,而且不及正身人物頭飾那樣的復雜多樣。
2.器物
在巖畫中,能夠清楚的辨別出各種器物種類的圖像,主要包括有劍、環手刀、鐘等。刀、劍多是斜佩戴于正身人像的腰間,個別的則是拿在手上。鐘大多數是懸掛于架上,個別獨放。鐘架大多是放在正身人像或是側身人像的隊伍之間。
3.動物
巖畫中的動物形象都是獸類,數量比較多,都作側身狀,大部分都是位于形體高大的正身人的腳下面,個別的則位于正身人像的旁邊或者是頭頂上面。其姿態基本上是作奔跑狀和站立狀。它們或是寫實或是簡化。身上大多沒有飾線,個別則有毛刺狀線,獸頭有的向左有的向右。與狗的形狀頗為相似,但有人則認為是馬。忽略它們的體積差異,雖然狗與馬的形態有點相似,特別是像這種圖像都是以剪影的方式與色塊平涂的方式來完成,就更加難區分了。但如果仔細推敲就可知道狗與馬也是有不同之處即尾巴,現實中馬尾的毛是蓬松的向下的,所以每當馬在行走或者是在奔跑時即使尾巴是揚起的,但尾毛卻始終是飄而朝下的。如果站立不動時就更是下垂的,且在古代畫師的筆下馬尾都是呈向下的。如在我國蒙古的陰山、新疆天山、四川珙縣等地的巖畫中出現的馬尾巴圖像沒有一個是彎曲向上的,因而它們不可能是馬而是狗。這種簡化的手法使得動物的特征更加地明顯,讓人一目了然。
4.圓形物像
巖畫中的圓形物象基本上分為帶芒和無芒兩種。在漢墓的帛畫與壁畫里圓內繪金烏的代表太陽,繪蟾蜍的則代表月亮,這里帶芒的應是代表太陽,無芒的應是代表月亮。帶芒的芒數不相同,多數的芒在里邊不到邊緣,也有少數的芒是在內而且是及邊的,此外也有單環和重環以及實心圓的區別。這四種畫像的組合都有著一定的規律,一般都是以較大的下置動物的正身為核心,周圍安排著數目不等的側身人像以及圓形圖像。圓形圖像一般都是安放于正身大人像的頭上、胯下、手端或者是身旁。顯然,這些圖像的特征是有意為之。因為運用這種簡化方法就更加突出了活動的莊嚴與肅穆,給人以更多的遐想空間,更強烈的神秘感。
早期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主要有兩個因素: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陀^因素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促使人類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規律作用于人腦中而形成;主觀因素即勞動是一切藝術的源泉,勞動實踐使人類的大腦得到改善,使人類產生改造自然的愿望,產生原始的藝術審美觀念。巖畫中圖像的動態美,其主要是針對于畫面上人物的形態而言。在巖畫中畫面上的人物形狀都是作雙手曲肘向上,雙腳曲膝向下的姿態,這種姿態在花山巖畫的整個體系中有著高度的統一,無論是大的人物形象還是小的人物形象都是作著這一種姿勢動態。這顯然不是人們隨意性或者是偶然性而出現的,而是有著領導核心進行的活動場面。說明這種動作形態早已形成于人們的腦子當中,而且與“蛙”的動作形態極為相似,似在一起跳著大型的“蛙”形舞。與巖畫中的靜態器物相比較,一動一靜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整個巖畫看上去顯得更加的生動、活潑。
“構圖一般是指藝術形象在畫面占有的位置和空間所形成的畫面分割形式,即用于塑造藝術形象的點、線、面、明暗、色彩等藝術語言要素在畫面結構形式中的組織形式”。一幅畫的構圖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到這幅畫的成功與否,因此,處理好畫面中點、線、面之間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花山巖畫中的點無處不在:如人物頭頂上一些飾物、圓形器物中心的點,一些人物手指未連掌心的點等等,正是這些規則或不規則的點使得畫面形成了點點斑駁狀,讓看似線面組成的巖畫畫面顯得更加豐富與活潑,同時也為畫面的古樸與粗獷增添了氣氛,畫面更耐人尋味。
線,一般給人以運動感?;ㄉ綆r畫中的線:人物腳下的粗橫直線,人物身上的刀、劍符號,人物作彎曲狀的手腳,圓形物象等等,它們或是直線或是曲線。直線給人以剛勁有力,簡潔果斷的效果;曲線則是讓人產生歡暢,愉悅的視覺效果。這些各式各樣的線讓畫面增加了生命感與運動感。
面,在花山巖畫中的運用較為廣泛。因為花山巖畫中人物形象占據了大部分面積,巖畫中的人物都是由不同的面來組成,有幾何形、不規則形、有機形的等等。如巖畫中的很多正身人物形象的頭部大都呈方形或接近于方形,側身的人物形象頭部則大都是呈圓形,這些規則的幾何形狀給人以一種簡單、明了的感覺。巖畫中的人物身軀則大都是呈倒三角形,給人以一種尖銳、神秘感?;ㄉ綆r畫中人物大都雙手屈肘向上、雙腳屈膝向下做曲蹲狀,四肢各個部位變化多而豐富,增加了畫面的動感與活躍。
1.花山巖畫的作畫顏料
對于花山巖畫的作畫顏料,以前的人們沒有做過專門的研究,只是一般的猜測認為是運用赤鐵礦粉。但是赤鐵礦粉是沒有粘性的,因此如果是要將這種顏料涂在懸崖絕壁風吹日曬不掉落,一定是有參雜著某種特殊的粘合劑來混合成一種特殊的顏料。汪寧先生在對云南省滄源崖畫進行研究的時候,就曾對作畫的粘合劑做過醫學的估計,他認為如果是用動物的血或者是用動物的皮來熬出動物膠,再用這種液體跟赤鐵礦粉等顏料進行相混合來進行作畫,這樣就可以讓巖畫的顏色經久不退。
在左江流域的民間中,除了用動物的血與皮膠作粘合劑之外,還有些植物的膠也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如將植物中的雞血藤搗碎泡在水中,雞血藤就會可釋放出一種膠液,然后再將這些膠液與赤鐵礦粉混合作畫。但經過仔細地研究表明,花山巖畫能夠經久不褪色,是因為在作畫的顏料中含有蛋白質類的天然粘合物的有機體,而這種有機體只有動物的脂肪、動物血和骨膠之類才能形成的,由此斷定這是一種動物膠粘合劑。
2.花山巖畫圖像的顏色
那么先人們僅僅是為了讓巖畫保持年代更加久遠而偶然性的使用了紅色嗎?當然,不排除偶然性的自然因素,其實更多的是人為的因素。因為在缺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遠古社會,人們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最多的往往是只有兩種色彩,樹葉的“綠色”與血的“紅色”。紅色在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著的《藝術與視知覺》里提到,“紅色往往讓人聯想到火焰,流血與革命”。在社會意識與精神文明非常低下的氏族社會,人們往往會不自覺的把“血”跟鬼神聯系在一起。如用羊血來祭祀神靈,喝雞血酒等等。在當地的風俗中一直流傳著把動物的血涂在身上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畫者全部使用紅色來進行作畫(如圖3),這必然跟“血”的某種宗教含義緊密聯系在一起。

圖3 花山巖畫的圖像顏色
遠遠看出,花山巖畫就是一大塊紅色的剪影,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與心靈的震撼力。紅色代表著生命,使巖畫顯得更加的肅穆與威嚴。
花山巖畫是作為紀念巫術活動的一種形式而出現,它是圍繞著巫術的內容進行創作。巫術能給原始的人們以一種堅定的信念,使他們堅信自己有著成功的力量,有能給他們以精神上的鼓舞,在普通的認知方法起不了作用的時候來運用。巫術就是這樣使人進行最重要的活動而倍有自信心,使人們在極度困難的情形之下,仍然能夠保持著心理的平衡與完整性。但如果沒有巫術的存在,人們在對自然物的規律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的時候,人們便會被失望、焦慮、恐懼和憤怒所控制,無從達到各種目的,這時人們就會被這種種的無奈與恐懼弄得一蹶不振,無心去進行正常的社會生產活動。因此在古代,人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神靈的保佑,通過祈禱神靈給自己增加戰勝困難的自信心。古代士兵在上戰場之前都會帶上護身符,祈求神靈的保佑,無形中也給自己增加了戰勝勇氣;同樣,當時盛行的驅鬼儀式也能增強人類戰勝鬼神的自信心;醫療中的巫術也能起到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種種現象表明,在沒有科學技術出現的原始社會,巫術是作為一種積極的影響而存在的?;ㄉ綆r畫是為了紀念大型的祭祀“水神”的活動出現,把畫繪在高大艱險的懸崖絕壁之上,不僅增加了巖畫的神秘感與崇高感,更是讓更多的人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巖畫。無形中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堅信有著水神的保佑,增強人們與自然戰斗的自信心。
1.提高人們的智力生活情操
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通過人們對它的觀賞與思考,使人們對它所塑造的藝術形象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來達到目的。人們在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的制約下對畫面所呈現的內容進行思考與觀察,感受畫面所表達的內容,思想也隨著畫面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變化,這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審美意識,同時也能激起人們對民族的熱愛情感與民族的自豪感。進一步鼓舞著人們努力奮發向上,自覺地投身到為民族謀利益的事業當中去。
2.激發人們的創新能力
在接受美術教育的活動中,人們根據自己所知道的生活經驗,道德觀念去感受、想象畫面所表達的內容,并根據自己的需要把畫面當中的東西經過加工、再創造。如花山巖畫中出現的銅鼓,當地的人們在畫面中獲得創作的啟發與靈感并結合自己的審美需要,創造出了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銅鼓舞,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與好評。
花山巖畫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璀璨明珠,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使巖畫為國內之所無,世界之罕有。研究花山巖畫對了解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特別是古代壯族獨特的藝術文化起到很大作用,畫面中構圖、色彩、線條、內容等方面很好地反映當時人類的美學思想,同時也體現了人類初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心理。通過研究花山巖畫能夠引起人們對駱越文化的重視,也讓更多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和藝術作品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