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鑫
摘 要: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經濟、電商領域和農業產業都實現了大跨度發展,很多農產品都通過跨境電商平臺參與到國際貿易當中。然而,跨境電商雖然拓寬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農產品的市場范圍,但由于我國農產品知識產權法律不夠健全完善,導致部分農產品存在侵權問題,給貿易市場和知識產權所有者造成了很大的損失,進而影響了跨境電商市場的穩定。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跨境電商農產品的發展現狀,之后針對其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了系統研究,希望所提出的建議可以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1)04(b)--03
近年來,我國為了支持跨境電商領域的健康發展,分別在上海、河南、天津、四川等省份的省會城市建立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同時從信息技術、交通、支付憑介等方面著手為跨境電商發展提供大力支持。故而伴隨著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壯大,亦給我國農產品貿易造就了很多走出國門的機會,很多新穎獨特的農產品都通過跨境電商平臺步入到國際市場中,實現了國際知名度、銷售量和市場信譽的大幅提升。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卻屢次發生農產品知識產權侵權現象。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打破了農產品在跨境電商領域內的公平競爭局面,導致各方利益均受到不利影響,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發展。
1 當前跨境電商農產品現狀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商品交易有了新的發展途徑,跨境電商的產生和快速占領消費市場,并同時打破了地域的貿易限制和地域限制,為經濟一體化和貿易全球化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其中,最為顯著的一點就是使很多獨具特色的農產品走向了國際市場。根據政府部門的數據分析,2015—2018年,跨境電商關于農產品交易規模和增長速度有了飛躍式增長,甚至有些數據指標已經超越了一些發達國家。通過深入研究我們發現,呈現該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跨境電商與傳統模式下的貿易流通環節相比較而言更加便捷與高效,而且消費者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獲得生產企業以及農產品的相關信息,這一點顯然更加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另外,通過跨境電商的運營,直接搭建起消費者與生產企業或者農場主之間的供銷平臺,所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時間、物力成本,在生產和銷售之間搭建了一個能快速反映市場的平臺,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利潤空間。之所以會這樣,主要是因為跨境電商是依托互聯網而誕生和發展的,而互聯網早已與現代社會實現了融合發展,消費者也已經具備相關完善的互聯網思維,電子購物甚至成為人們消費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已經習慣于通過互聯網直接了解農產品信息,或者在多個同類商品之間進行比較,最終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農產品。眾所周知,農產品的價格時常會有波動,波動原因主要是農產品的豐收情況、市場的供需情況及當年月的人員工資等眾多因素。而跨境電商憑借自身資源整合這一先天優勢,有效突破了國家之間、區域之間、關境之間的貿易壁壘,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出現忽高忽低的價格變動,從而可以有效地穩定農產品的價格,確保消費能夠購買到質優價廉、物超所值的滿意產品。
目前,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主要呈現出以下三種模式:
(1)B2B模式——企業之間的電商行為。在跨境電商領域內,B2B模式發展得最為規范,優勢也最為明顯,交易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電商平臺有阿里巴巴國際站、慧聰網、京東全球購等。
(2)B2C模式——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商行為,比較最有代表性的電商平臺有跨境翼、亞馬遜、有棵樹、wish等。(3)C2C模式——消費者之間的電商行為。在這種模式下,由于農產品跨境電商交易方都可以是平臺內的經營者,所以近幾年來C2C模式越來越受到市場的青睞,以淘寶、易趣、拍拍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其市場占比呈現出大幅上升的勢頭。
2 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問題
2.1 農產品專利權侵權
農產品在跨境電商平臺交易的過程中,有些經營者為了謀取不正當的商業利益,在沒有獲得授權的情況下,擅自銷售對方的農產品和使用其專利方法生產銷售同類農產品,還有一些電商經營者在未獲得任何農產品外觀設計專利所有者許可或者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將其設計方案應用到自身農產品的外觀包裝上,并且在跨境電商平臺上進行銷售。上述經營者的行為已經構成了侵權,同時也成為農產品知識產權的侵權人。因為專利的申請和授權是一個很專業的問題,需要相對應的技術人員運用專業的設備和知識才能對是否侵權進行判定。所以,截至目前,在所有的跨境電商經營中,很難判定其是否擁有農產品專利權,也無法判定在跨境電商平臺上銷售的農產品是否使用了某種專利。而對于絕大多數跨境電商企業或者消費者來說,很難真正做到這一點。因此,在整個跨境電商領域內,難以判定農產品是否存在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已經成為一個共性問題;另外,在我國現行的《專利法》當中,尚未涉及植物品種的保護,只針對植物培育方法實施了相關保護。
2.2 農產品商標權侵權
在農產品跨境電商中,農產品商標權侵權人出于不正當的商業目的,在沒有獲得農產品商標注冊人許可或者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在其他農產品上使用與該商標相同或者相似的商標,并且在跨境電商市場中銷售該帶有侵權性質的農產品,致使消費者無法分辨真假,甚至因此購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從而侵害到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且,侵權人在沒有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授權的情況下,私自制造或者估計模糊注冊產品的商標標識,并且把帶有不合法商標的農產品進行銷售;另外,為違反知識產權的農產品提供存儲場所、加工設備或者運輸交通工具等服務,故意或者無形中協助侵權人形成違法行為;使用已經注冊過的農產品商標LOGO、文字等用于自己相似產品或者網絡鏈接,對購買者行為進行誤導,或者誘導購買者點擊產品鏈接;使用即將注冊的農產品商標作為自己的店鋪名稱或者產品LOGO,或者存在惡意搶注域名行為;直接使用注冊農產品商標或相似商標,用于宣傳銷售自己的產品,從而達到吸引消費者并且從中獲益的目的。上述行為均屬于農產品商標權侵權,不受《專利法》及《商標法》保護。
2.3 農產品地理標志權侵權
個別農產品生產企業為了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不惜采用以次充好、降低農產品質量等手段,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致使很多存在質量問題的農產品流入到電商平臺中,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構成威脅。而農產品地理標志權侵權,是指農產品地理標志區域范圍內的個別生產者并不具備該地理標志所要求的特定產品質量,但仍私自使用該地理標志,對消費者構成嚴重誤導。有些非法企業甚至將其他農產品的品牌故事套用到自身產品上,達到提升自身農產品品牌價值和附加值的目的;另外,在農產品包裝標識上,對生產工藝、產品特色、產地區域等信息進行虛假描述,從而騙取消費者的認可,促進自身農產品銷量的提升,從中獲取非法利益。例如“新疆哈密瓜”已經受到消費者群體的一致認可,所以很多產地的甜瓜都自稱為“新疆哈密瓜”。對于一般消費者來說,根本無法辨別其真偽,只能在真正品嘗以后才大失所望,致使“新疆哈密瓜”的品牌形象和市場聲譽都受到不利影響。
3 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研究
3.1 完善立法并加強執法
通過我國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很多問題的根源都來自于侵權者的膽大妄為,為了達到提高農產品銷售而不擇手段。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因為在相關法律法規中存在很多空白之處和漏洞問題,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因此,為了促進跨境電商行業和農業產業的健康發展,必須盡快完善我國電商知識產權相關法律條款,同時加大執法力度,為農產品在跨境電商渠道中的合法經營提供法律保障。從我國現行的與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相關法律制度上看,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在促進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發揮出一定的保障作用。但與快速提升的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需求相比,在法律制度的更新與完善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與制約性。有些法律制度已經不再適用于當前的實際情況,有些法律制度之間存在一定矛盾性,導致在執法過程中遇到較大阻礙。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甚至面臨著“有法可依”的危害境地。因此,當務之急是結合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的實際需要,建立起一部內容健全完善的、切實可行的、帶有統領性的農業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其內容要涵蓋農產品專利權、農產品商標權、農產品地理標志權、植物新品種權等幾個主要方面。在這個過程中,政府部門要及時針對現有法律制度進行重新梳理和修改完善,確保各項條款的法律效力,為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提供有效支撐。另外,一部高質量的法律制度,必須具備較高的執法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將其法律效力充分體現出來,使各種違法行為得到有效控制,從根本上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發生。在這一方面,建議政府部門從加強國內、國際執法協作配合這一層面入手,通過聯合執法的方式對各種違法侵權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而且在執法過程中,要做到國內外企業一視同仁,杜絕出現差別待遇和歧視待遇現象。為了確保執法過程中的公正、公平性,要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教育和素質提升,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知識并處理問題比較強的工作人員。
3.2 制定行業內部自治規則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同樣,任何企業的發展都要遵守我國的法律法規,作為我國全員鼓勵發展的朝陽行業,跨境電商在遵守本國法律的同時,也要遵守國際相關慣例和國際公約。當然,我們也要保護好企業自身知識產權的權益,不能為了貿易而貿易,電商企業之間可以一起努力,建立起符合實際行業內部的一套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自治規則,從而為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提供制度保障,為專利農產品在銷售平臺上保駕護航。嚴格執行事前審查制度和程序,將跨境電商市場準入制度落到實處,不造假、不敷衍,尤其針對企業經營資質及經營合法性進行重點審查;同時,加強擁有知識產權農產品的登記備案,一旦此類產品遭到侵權,可以第一時間追溯到源頭,使產權所有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在跨境電商平臺經營的過程中,要第一時間過濾掉違法侵權信息,避免知識產權所有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還要加強農產品售后服務,各農產品企業要認真履行與電商平臺之間簽訂的合同條款,為消費者權益提供保障。通過行業自治規則與法律制度、國際公約、國際慣例的全面監管,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國家之間發生沖突,確保行業自治規則效力的全面發揮;另一方面通過國際間的聯合執法,使任何不法行為都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為農產品跨境電商打造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
3.3 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
農產品跨境電商企業要想從根本上規避知識產權侵權風險,首先自身要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著重研發新產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企業應該把農產品貿易的有機、生態健康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出發點、規范自身行為為基點、規范市場經營行為落腳點,建立起完善的農產品跨境電商信用評價機制和執行體系。比如,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規范執行公開信息披露行為制度,為企業的貿易行為和其他衍生經營行為提供和監督信用信息,并且維護信用信息的連帶共享,以此來推動行業自律,確保企業之間可以隨時了解對方的知識產權情況,消費者能夠及時了解農產品的生產信息;另外,還要建立農產品知識產權誠信檔案;最后,要與時俱進,實時了解現代銷售媒體,關注新生媒體媒介,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當然,也可以通過現場宣傳,例如舉辦各種類型的知識產權講座或者培訓班。在培訓過程中,普及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的同時,還要通過一系列真實的跨境電商農產品侵權案例,使全體經營者及生產者認識到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促進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有效提升。
3.4 大力開展法律援助
隨著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需求的大幅提升,相關職能部門應該轉變觀念,調整工作職能,切實為相關企業服務。改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主動同電商協會、農產品協會的民間或者官方組織牽線聯合,為企業提供政策講解、引導,法律咨詢,信息傳遞查證及必要的法律援助等服務,尤其是給企業及時、實時地傳遞一些行業動態,避免出現信息不對稱現象。
政府的相關部門,還要根據實時的電商發展情況,對其管理進行調整,該放權放權、該收緊收緊,對各項權限之間存在沖突,確保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致力于創立一批優質的電商企業,將擁有合法知識產權的企業培育成國際化、專業化、品牌化、信息化于一體的品牌企業,為我國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此外,還應當加大與電商參與者、貿易伙伴以及國際組織之間的交流合作,以海關部門為例,應針對口岸監管、通關效率、退稅流程等環節與他國海關之間進行密切配合,以此來促進農產品貿易效率的提升。在政府部門的費用預算中,應當設立知識產權保護專項資金。一旦知識產權所有者的利用受到侵害,可以視情況給予適當的經濟補償,以此來調動企業和個人的創新積極性,提高各種農業新產品的研發效率。政府應定期面向知識產權相關人員進行法律規則普及,尤其是要加大學校未來電商人才的培養力度,為跨境電商行業的整體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4 結語
當前跨境電商農產品雖然實現了快速發展,但由于農產品知識產權保護不當,暴露出一系列知識產權侵權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使各方利益受到侵害,更不利于整個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為此,要同時從完善立法、加強執法、開展行業內部自治、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和加強法律援助等多方面同時入手,為擁有知識產權的跨境電商農產品提供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這一領域的健康發展,使各種優質農產品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大力推動我國農業產業和跨境電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李欣亮.跨境電商農產品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19):128-130.
王學剛.互聯網時代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創新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8(06):28-29.
狄昌婭,竺杏月.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困境與對策研究[J].對外經貿,2017(02):90-92.
杜靜.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商出口困境與對策[J].農業工程,2019,9(04):126-128.
諶遠知.跨境電子商務中知識產權保護困境與保護理念[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8(03).
林曉怡.跨境電商出口的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及對策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8(05).
韓旭.跨境電子商務知識產權侵權風險及防范對策——以中國(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為研究背景[J].特區經濟,2017(04).
翟華鋒.基于中美貿易戰的跨境電子商務知識產權風險探究[J].現代營銷,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