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 要: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的愈加關注,中藥材發展也愈加得到重視。宣城市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是安徽省中藥材重點產區之一,通過這些年不斷的創新發展,中藥材產業已成為宣城市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該文介紹了宣城市中藥材發展基本情況,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促進宣城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藥材;發展現狀;對策;宣城市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0-0026-02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健康方面愈加關注,中藥材發展也愈加得到重視,特別是在抗擊新冠疫情過程中,中醫藥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發展中藥材產業,不僅有利于優化宣城市種植業結構,還能促進醫療、養生、保健等相關產業發展,開拓中藥材旅游、養老、文化等相關服務,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提高農民收入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1 宣城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
宣城市地處皖南腹地,境內多丘陵,土壤肥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溫差大、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適合野生動、植物生長,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是安徽省中藥材重點產區之一。近幾年來,隨著種植業產業結構供給側改革,具有地方特色和優勢的中藥材產業蓬勃發展,規模日益壯大,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營方式不斷創新,已初步向基地標準、品種多元、產品優質化方向發展,成為宣城市農民增收和脫貧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2020年,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約8667hm2,產量2萬t以上,產值約6億元。宣州區、涇縣、寧國市、績溪縣、旌德縣的中藥材種植面積均在1333.33hm2以上。
1.1 中藥材生產情況 目前,全市人工種植的中藥材主要有20余種。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的有黃精(1733hm2)、菊花(1067hm2)、前胡(1200hm2)、太子參(733hm2)、覆盆子(1133hm2),其次是宣木瓜、靈芝、白芨、元胡、貝母、百合、黃蜀葵、丹皮、蓮子、銀杏、吳茱萸、杜仲、厚樸、棗皮、白術、金蕎麥、玉竹、三葉青、三葉通木、芍藥、重樓等。黃精保持上升發展趨勢,宣木瓜、靈芝、菊花、百合、丹皮等發展保持平穩,受市場價格波動、自然災害等的影響,前胡、覆盆子、太子參、元胡、貝母等中藥材的種植面積下降。除了少數品種如百合、前胡等價格同比小幅增長外,大部分品種價格基本持平,白芨價格同比回落較大。
1.1.1 宣木瓜 作為宣城市道地藥材,宣木瓜已有1500余年的種植歷史,《本草綱目》載:“木瓜處處有之,而宣城者最佳”。2010年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從第1年種植,到第4年掛果,宣木瓜平均產量為22.5t/hm2(鮮),盛果期可達30t/hm2(鮮),市價大約30元/kg(干)。主要分布在宣州區新田、水東、古泉等地。
1.1.2 太子參 宣城市宣州區是全國太子參三大主產區之一,至今已有40余年的種植歷史。2012年宣稱太子參的種植面積達到峰值的3200hm2,由于太子參種植成本較高,用工量較大,并受連坐障礙影響,導致產量下降,收益降至1.5萬元/hm2左右,導致面積大幅度下降。現主要在宣州區在黃渡、新田等地種植,平均單產為1125kg/hm2(干),平均價格為50元/kg。
1.1.3 前胡 2010年,“寧前胡”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前胡產量為6750~7500kg/hm2(鮮),單價6元/kg(鮮),產值為4.05~4.5萬元/hm2,主要種植在寧國胡樂鎮、中溪鎮、寧墩等,績溪和涇縣也有少量種植。
1.1.4 靈芝 宣城市靈芝的種植面積120hm2(林下107hm2),2020年實際種植面積40hm2,主要生產地為旌德縣云樂、興隆、廟首。2018年,“旌德靈芝”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旌德縣年生產加工靈芝孢子粉等系列產品2000t左右,產值2.2億元,主要產品有靈芝孢子粉、靈芝切片、靈芝子實體、靈芝藝術盆景等11大系列110多種靈芝產品,產品主銷北京、上海、廣州、浙江等地,并出口日本、韓國等。
1.1.5 黃精 栽種3年后采大留小,收獲多年,平均產量為30t/hm2(鮮),平均市價16~20元/kg(鮮),年收入4.5萬~12萬元/hm2。主要在寧國胡樂、中溪、仙霞,涇縣云嶺、桃花潭、茂林,績溪板橋、長安、揚溪,旌德白地、廟首,三溪、興隆、俞村等地種植。
1.2 經營主體及基地建設情況 宣城市中藥材生產企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及大戶共計131家,“十大皖藥”產業示范基地共16家,分別是宣木瓜種植基地6家、黃精種植基地4家、貢菊種植基地2家、靈芝種植基地2家、太子參種植基地1家、前胡種植基地1家。產業組織形式有以下3種:一是農民單家獨戶自發組織生產;二是訂單生產,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農戶根據訂單組織生產,避免了生產的盲目性;三是合作社、家庭農場承包農民土地及山場連片種植,形成基地規模化生產。全市經營主體共帶動農戶約4200余戶。
1.3 生產加工銷售情況 全市中藥材加工企業、合作社,收購站等共計36家,年加工能力1.5萬t,年產值約4.8億元。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10家。宣城市中藥材銷售以原材料為主,企業建有烘房、冷庫等最基本的設備,對收購的藥材進行烘干、除雜分揀后出售,少部分將原藥材進行切片加工出售。主要通過藥材經紀人與制藥廠及藥材市場對接,產品主要銷往上海、浙江、江西等地的制藥廠和亳州等中藥材市場。
2 存在的問題
2.1 種植水平不高,抗災能力不強 目前,宣城市中藥材大多是傳統方式種植,從耕整地、播種育苗移栽、施肥、除草除蟲到采收多實施人工操作,機械化操作很少,新型肥料、新型農藥、水肥一體化等新型農業技術運用較少。由于藥農普遍存在重產量輕質量的現象,導致中藥材品質下降。另外,種植多為粗放管理,適當的施用肥料、農藥,其余“靠天收”,抵抗反常溫度、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能力明顯不足。
2.2 缺乏市場信息研究,技術力量較薄弱 大多數中藥材種植戶對市場的分析、研究不足,在中藥材種植上存在一定的盲目和隨意性,銷售上隨收隨賣,售價普遍較低。隨著人工工資水平的增長,種植成本增加,多種中藥材近2年銷售價格的下跌,藥農種植積極性降低。農戶對中藥材種植技術水平掌握不夠,深入交流不多,基本上都是“憑經驗”“隨大流”,高科技人才力量較為薄弱,技術創新不足。
2.3 龍頭企業帶動力不強,加工能力不足 宣城市中藥材在本地加工的較少,原料消化占比約10%左右,90%左右仍以原材料外銷,加工企業對本地中藥材的加工能力不強,且在提高附加值方面不明顯。
2.4 缺乏針對性的政策和項目扶持 目前,宣城市中藥材產業發展以藥農自種和技術指導服務為主,缺乏符合宣城市實際、有針對性的中藥材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和項目支撐。
3 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專業技術力量,推廣應用先進農業技術 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學院的合作,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綜合利用研發力度,開展試驗示范,促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通過專業技術培訓、學習交流等多種形式,打造一批從事中藥材種植的專業鄉鎮、專業村和專業大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戶、示范點、以點帶面,全面提高藥農技術力量和科技素質。加強中藥材技術服務推廣隊伍建設,確保有充足的技術人員深入一線,使技術指導及時到位。積極推廣應用農業機械化、水肥一體化技術、新型肥料農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中藥材品質和產量。
3.2 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建立健全服務體系 鼓勵中藥材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建立中藥材原料基地,引導企業開展中藥材規模化規范化種植,并帶動周邊農戶形成較為穩定的規范化種植基地,堅持注重品質與擴大規模并重,鼓勵打造產品品牌,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為企業和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配套服務,圍繞中藥材的生產、加工、貯藏、保鮮、推銷以及技術信息、人才等方面提供系列化服務。
3.3 推動中藥材精深加工,實施藥旅結合工程 根據地方產品特色,圍繞比較經濟效益好、市場需求量大的黃精、菊花等中藥材,開發精深加工產品,延伸發展膳食配方果脯、保健茶、飲料等中藥食品,延長產業鏈,改變初級產品直接上市的狀況。鼓勵引導新型農民經營主體、種植大戶種植既有經濟價值,又有欣賞價值的中藥材,結合鄉村生態旅游資源,打造中藥生態旅游園、藥膳養生保健、休閑食療農莊等特色藥膳系列項目。
3.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議對良種選育、基地建設、龍頭企業培育、技術培訓和示范推廣等環節進行重點扶持,通過有關政策調動企業和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引導產業向優勢產區集中,擴大基地規模,實現規模生產。
參考文獻
[1]周丹,趙毓卓,向野,等.宜昌市夷陵區中藥材產業發展特點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21(1):100-102.
[2]楊勝章,竇云.中藥材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花卉,2020(12):286-287.
[3]葉明丹,張靜.“健康中國”背景下宣城市中藥材產業發展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5):196-198.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