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馬雅玲 鄭文鏡 曾芳芳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經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作用越來越凸顯。而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力量,如何讓生態資源從經濟發展的掣肘變成經濟發展的助力,這一問題值得研究。該文以臺灣地區南投桃米社區生態修護為例,從發揮生態資源優勢、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利用生態產業發展帶動產業升級等方面探討了福建省鄉村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生態文明;福建鄉村;臺灣地區桃米社區;生態振興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10-0001-03
建設宜業宜居的美麗生態家園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內容,要實現健康生態,就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妥善處理好發展與保護之間關系[1]。轉變傳統的將生態資源直接轉換為生產要素的觀念,將鄉村生態優勢轉換為鄉建優勢,讓生態資源變現,使杰出的生態成為鄉村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支撐[2]。完善鄉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加強農業環境監管,開展多層次、多項式的宣傳教育,增強農民生態保護意識。
1 福建鄉村生態資源優勢
1.1 生態環境良好 福建省生態環境優美,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優越,良好森林覆蓋率達到66.8%,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河流總體水質穩中向好,重點河流中I類~Ⅲ類優良水質比例為97.9%,遠高于全國平均情況,其中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3]。主要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重為98.6%、PM2.5平均濃度20μg/m3[4],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3.3%。對于良好生態環境背后的巨大資源價值化空間,福建省政府有著清晰的認識,對于全國上下的環境保護起到了一個優秀的示范[5]。
1.2 海洋資源潛力巨大 福建省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僅次于廣東省,長達3752km;海岸線從形態上看曲折程度較高,為全國首位。共有125個海灣[1],福建海區魚類資源豐富,達752種,其中有100多種經濟魚蝦類。灘涂面積約為18.67萬hm2,綿長的海岸線下藏著數不盡的礦產資源。目前,福建礦產地300多處,已發現60多種礦產,可開發利用的占到將近1/3,花崗石、玻璃砂、石灰巖在全國也是榜上有名。福建地區溫度梯度大,地熱資源等可再生清潔能源豐富,具有開采價值的熱水區域較多。豐富異常的風能資源也是福建地區一大優勢[6],風能密度大,約3000km2海水面積可用于潮汐發電,在現有風電技術條件下,實際可裝機容量將34250000kW[7],可開發裝機容量約10330000kW,占全國的50%左右,居全國第1位[8]。
1.3 特色生態資源豐富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氣候條件獨特,全年降雨量充足,光照條件好,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得天獨厚。特色農產品豐富多樣,五葉荔枝、莆田龍眼、平和柚子等各類瓜果聞名天下。福建省2017年產茶379000t,位居全國之首[9],且福建茶葉種類涵蓋范圍廣闊,福建武夷山的紅茶、鐵觀音大紅袍的烏龍茶、福鼎的白茶以及福州興起的花茶[10]。全面、高產、高質的福建茶產業支撐起中國茶產業的半邊天[11]。福建省幅員遼闊,“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下村落眾多,共有14000個行政村、70000個自然村、1000個傳統村落,還有眾多領域等待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探索。
2 臺灣地區桃米社區生態產業開發經驗
2.1 堅持生態為本的理念 桃米社區位于臺灣地區省中部地區,因經濟發展較為緩慢,開發程度低,從而使當地豐富的生態資源得以較為完備地留存下來。在豐富生態資源的基礎上,桃米社區積極開展了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進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流域水環境保護治理。動員全社區居民參與護溪工程治理,開展部分耕地擱荒,恢復自然棲息地的生機,使桃米社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社區物種增加50倍。
2.2 因地制宜挖掘特色產業 桃米社區生態資源豐富,物種多樣,其中青蛙資源尤為突出,多達23種,在臺灣地區的占比高達79%[12],占全亞洲的45%,另更有鳥類72種,蜻蜓56種,蝴蝶151種,桃米23種[13]。桃米社區憑借自身豐富多樣的青蛙資源,打造青蛙王國,將青蛙設計成卡通形象遍布全社區,不斷強化自身文化符號,發展特色產業,持續不斷地加大了文化輸出[14]。在良好的生態環境物質基礎的保障下,發展農業觀光、度假、休閑產業,使生態產業發展成為桃米社區的主要產業。利用生態產業帶動傳統的精耕細作手工農業升值,輸出自己的生態產品和生態文化[15]。
2.3 鼓勵居民參與建設 護溪工程以“我愛我家”為主題,選擇世代養育桃米子民的桃米坑溪重建為起跑點,發揮社區居民對社區重建的主體作用,增強居民對這片土地的認同感,引導居民樹立生態保護理念,愛護家鄉環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16]。對社區居民開展再教育,使社區居民對社區自然資源有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以考核的方式設立自然資源解說員職位,提供就業機會,樹立模范帶頭作用,為社區居民保護生態理念提供動力,實現居民與社區的共同成長。
2.4 積極引進外部力量 桃米社區積極尋求外部力量的支持,在政府、學界的長期支持下,學習教育,轉變觀念,實踐策略,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宣傳,吸引各界專家、學者交流經驗,普及生態資源知識,利用外部資金解決問題。在臺灣地區飛利浦公司的經費支持下,社區增加了8位植物解說員,為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在農委會的經費支持下,社區帶領居民修復茅埔坑溪并作為示范生態河道,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人地和諧”。
3 福建鄉村生態產業開發路徑
3.1 將土地綜合治理與海洋資源整治相結合 鄉村環境是承載鄉村發展的重要前提,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后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后備支援。福建省積極落實國家有關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高度重視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徹海洋環境污染防治及海洋生物多樣化保護[17],使得海洋資源得到了科學、分類、有序地開發。2019年4月,福建省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聯合組織藍色海灣整治項目,耗資7億多元,分別對花木溪入海口及與國家旅游度假區湄洲島隔海相望的媽祖城海岸帶進行了污染環境綜合修復。著重實施了以下3類生態修復:一是海岸帶,二是濱海濕地,三是海島海域。告別粗放養殖模式、治理圍海養殖亂象、修復1200km海岸線、通過改造海堤生態化及加固護岸手段,使福建的海灣更藍、更清、更亮,自上而下、上上下下凝聚共識,將生態空間資源變為新的生產要素[18]。改善農村人均居住環境,將生產要素集中統一后再對其以相對節儉高效的方式配置處理、農村生活環境干凈整潔,使農村人民真正地感受了到綠水青山,舒適干凈的生態空間。落實經國務院同意,推動福建省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農業農村部聯合下發《關于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八不準”的通知》,使農村建房用地行為更加規范,更加文明[19]。依從國家領導人的政策指導,使鄉村地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對于政策執行要做到方向不改、力度不減[20],加大十四五的“藍天、碧水、碧海、凈土”四大工項目實施力度。
3.2 提升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健全完善公眾監督舉報機制,落實村務公開,重視與民眾之間的溝通,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形成“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良好局面。對于鄉村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應該預期價值,將生態環境整體的結構系統與粘連清楚明白地呈現在群眾的眼前。重視發揮鄉土文明的作用,凝聚共識堅定信心發揮群眾力量,尊重鄉土知識,緊密農村與農民的情感聯結,強化農民對土地的歸屬感。既要物質的外在變化,更要重視內在的可貴活力,增強生態振興的信心。
3.3 平衡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從長遠看來是平衡、協調、統一,但短期內難免存在矛盾。短時間內經濟效益為生態發展作出的讓步,難免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民眾的利益,這就需要政府和各部門組織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加大生態產業的投資力度。市縣政府要加大本級投入,風貌工作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更應該默契合作,加強溝通。對于資金的去向嚴格審核,規范資金申報流程,嚴格資金的數額用途與申請流程。
3.4 做大做強做優特色產業,創建福建農產品品牌 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平臺,結合互聯網+思維模式,農產品交易會,對福建優質特色農產品進行精心包裝,宣傳抓重點、放亮點,為品牌走出去打牢地基、鋪好路,建設起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梁,緊跟市場需求,緊抓市場風向,讓農產品質量好、賣得快、價錢高,打造“福山福水,五福臨門”農產品品牌。借用福建鄉村特色農業發展,農產品品牌化建設,從而實現文化向外輸出,使農產品發展更具競爭優勢。立足鄉村風貌,發揮特色景觀區文化作用,建造“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避免出現西洋化、同質化,走好“特色福建”道路。
參考文獻
[1]龔和平,童小松.新時代水電開發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9(13):62-65.
[2]許婷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建設生態宜居鄉村[J].各界,2018(22):167.
[3]肖月.重慶市村鎮飲用水水源地水生態修復技術模式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5.
[4]賴麗芳,張瑩.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對廣東省PM2.5濃度的影響[J].廣東化工,2019,46(02):80-81.
[5]曹家寧,劉吉發.論“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價值統一——基于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與自然價值的視角[J].理論導刊,2018(06):70-74.
[6]黃海燕.低碳經濟背景下風力發電布局與評價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7]佚名.甘肅電網風電單日發電量突破1億千瓦時[J].風能,2013(12):14.
[8]王振興.碳排放交易機制下的含風電的節能發電調度研究[D].青島:青島大學,2014.
[9]劉月姣,魏龍飛.第二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開幕[J].農產品市場周刊,2018(19):4.
[10]湯鳴紹,翁慧瓊.福建發展茶業的九大優勢[J].福建茶葉,2009,32(01):39-40.
[11]李亮節.基于文化視角的福建茶產業競爭力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12]涂青云.臺灣鄉村再造模式的若干啟發[J].福建林業,2018(04):10-11.
[13]童妙.社區營造模式下戴家巷社區更新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6.
[14]何麗芬.文化生態視域下的中國本土文化完善策略探析[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21):63-66.
[15]史寶娟.城市循環經濟系統構建及評價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16]林艷艷.新時期鄉村社會治理的困境及對策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5(06):249-250.
[17]李鵬,楊曉佼.碧海綠洲? 鳥飛魚躍——廣西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紀實[J].南方國土資源,2018(08):13-15.
[18]房悅.我國生態保護紅線法律制度構建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19]陳春偉.論農村建房施工合同的規范和完善[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20]索世帥.習近平生態文明建設思想探析[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