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傳統純手工窗花剪紙又叫作傳統“鍤顆子”剪紙,其藝術性體現為水波紋、尖玉麥子、盤長、圓梅花、寶塔聳立、大香瓣瓣、篩子底等豐富多彩的圖案剪紙。“鍤顆子”是一種通過折疊、掏刓等手法產生的一種網狀紋樣抽象剪法。
關鍵詞:“鍤顆子” 價值 傳承 保護
剪紙“鍤顆子”藝術作為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民間習俗,經歷了長時間的歷史演變后,在現代人們的文化生活中大放異彩,不斷被人們用于各種風俗活動。“鍤顆子”藝術源于生活,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刻的人文底蘊。它曾被塵封多年,而未引起剪紙界的廣泛關注,2018年中央美院教授喬曉光一行來定西,見到“鍤顆子”不禁眼前一亮,并當場收筆者所剪作品數幅。其文化價值也越來越引起同行及學界重視。
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底蘊深厚、博大精深,剪紙“鍤顆子”就是受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它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價值也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因此一輩接一輩地傳承至今。
剪紙作為中國的傳統藝術,是中國最為流行的一種民間藝術。在各種民俗活動和現代設計之中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其蘊涵的藝術魅力更對服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其濃烈的地域風情和深刻的情感內涵得到許多人的青睞。本文就以傳統剪紙藝術為切入點,闡明剪紙的藝術性及“鍤顆子”技法的傳承保護,從而推動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民間剪紙。
“鍤”原指用鐵鍬挖地,一鍬挨一鍬為“鍤”,在剪紙中其意為用剪刀一剪挨一剪,剪出的“顆粒”,實的叫“顆顆”,空的叫“眼眼”。“鍤顆子”是一種網狀紋樣抽象剪紙,形式像馬賽克圖案,但細密通透、變化多樣,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這種技法構圖費心、做工精細、耗時較多,往往能通過口傳心授來傳承,從業人稀、幾近失傳,同時,這種類似紡織的特殊剪法,在其他類型的窗花剪紙中還比較鮮見。
一、傳統“鍤顆子”剪紙大致分為五個步驟:選紙、裁紙、固定、開剪、分紙
1.根據傳統窗花作品創作的需要,選用一張大小合適的紙,一般選用紙質較硬且柔的油光紙或普通大紅紙,宣紙因過柔難以折疊而不能入選。
2.將紙按照窗格大小要求裁紙,剪夠粘貼邊緣,將圖案置于對稱中間狀。
3.將紙固定,用宣紙等柔韌難斷的紙擰成紙繩,再把紙兩次對折,對折后再對折,在其上不影響做工的邊緣地帶打三個孔,一般呈鼎足形,穿紙繩而固定,其目的在于防止紙錯位走樣,造成剪出的作品凌亂且圖案不對稱。
4.開剪,將紙對折,先從中間逐行折疊開剪,邊折邊剪,一行一行推進,每折行距一定要窄,要不然視圖案無法生成,要均勻,剪一行最少需要眼眼和顆顆18到20個。一張20cm×20cm正方形大的作品需要剪30行或40行才能完成一片成品,一片作品大概需要2至3天才能完成。這一步是該藝術之精華,也是其重點和難點。
5.將所剪作品全部展開,一幅漂亮的圖案便呈現于眼前。
二、傳統“鍤顆子”剪法大致分為四種:眼眼、顆顆或毛毛的剪法,寶塔的一種剪法,玉麥子的一種剪法,以及玉麥套字的一種剪法
1.眼眼、顆顆或毛毛的剪法
眼眼:紙對折,從紙中間開始,一行一行剪,是六邊形,像足球網形狀,需剪兩剪即成。
顆顆:紙對折,從紙中間開始,一行一行剪,剪四剪即成(如圖2)。
毛毛:紙對折:一行一行剪,剪六剪即成(如圖3)。
2.寶塔剪法:紙對折,從紙中間開始,一行一行剪,需要六剪,共剪五個寶塔,然后再剪五個毛毛空格,一行一行剪即成(如圖4)。
3.玉麥子剪法:紙對折,從紙中間開始,一行一行剪,七剪即成(如圖5)。
4.玉麥套字:同樣紙對折,從紙中間開始剪,這個需要先剪一個玉麥然后在剪玉麥字才能完成,一行一行剪,二十二剪即成(如圖6)。
在未有玻璃窗之前,家家住戶都是土房窗戶結構一般都有兩層,里面為實木鑲板窗扇,可關閉,外面則是方格窗子,俗稱窗亮子。
每逢佳節,辭舊迎新,為祈福納祥,家家都要貼窗花,有九眼、二十五眼、四十九眼窗子,這種習俗從遠古傳來,“鍤顆子”圖案大多按先輩熏好的樣子逐行構圖,什么位置該用何種剪法,依次進行,并逐行推進,展開便形成各種圖案。而要創作一幅新的式樣,就得大致定結構,再畫圖案,打好草稿,搬到正規紙上,便會生成各種圖案。“鍤顆子”圖案大多數都是貼近生活的紋樣,花樣不斷翻新,于是“鍤顆子”便應運而生。
筆者擅長剪9眼和25眼“鍤顆子”窗花,這項獨特的剪紙技法在繼承前輩傳統技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推廣及出新,為了使這項古老的剪紙技法不失傳,進行帶徒授藝。
這四種剪法構圖費心、做工精細、耗時較長,“鍤顆子”圖案大多按先輩熏好的樣子,逐行開剪。目前“鍤顆子”生成的圖案大致有30多種,例如:全堂富貴、寶塔聳立、梅花、喜字、水波蕩漾、大香瓣瓣、篩子底、莜麥花開、柔腸盤結等漂亮圖案。
鍤顆紋樣質樸、貼近生活。“鍤顆子”剪紙一片成品需要兩天左右時間,一套9眼“鍤顆子”菱形棋盤大約需要半個月時間才能完成,25眼“鍤顆子”棋盤窗花需要一個多月才能完成,目前這是獨一無二的技藝。
三、“鍤顆子”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價值
它首先彰顯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孜孜不倦的執著追求,也表現了面對艱苦歲月的淡然、樂觀、豁達和堅毅態度,以及勤勉、自信、有恒、細心、嚴謹、心靈手巧等優良品質。因而剪紙背后總是站立著一個靈秀而內涵豐富的人物,正是這樣的人物在某些方面又引領著社會的時尚和進步。“鍤顆子”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對于人類空間想象能力的提升和對各類藝術的創作都具有觸類旁通的啟迪作用,為某些工藝品的生產奠定了藝術基礎。“鍤顆子”剪紙在傳統窗花、燈飾中有廣泛應用,在布飾、瓷器等中亦有仿用。
四、“鍤顆子”的傳承保護刻不容緩
目前,從事這個行當的人鳳毛麟角,故承繼者寥寥無幾,且多為一些中老年婦女,全憑口傳心授。另外,由于“鍤顆子”難學且難創造可觀的經濟效益,所以愿意從事此道者寥寥無幾,對這項藝術搶救、挖掘、保護、傳承迫在眉睫。筆者盼望能讓更多的人看到、了解、掌握剪紙瑰寶“鍤顆子”,希望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尤其是相關部門更應引起高度的重視,出臺有利于其存活的保障激勵機制,要讓“鍤顆子”進教材、進學校、進課堂,要為其在各類藝術活動中搭建平臺,使傳統的剪紙藝術在現代應用形式中生息繁衍,發揚光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民間剪紙中“鍤顆子”剪法是所有剪紙里面最難、最細、最慢的一種剪法,它是剪紙里極具裝飾特性的一種類型,既要對物象的特性胸有成竹,又要使線條連接流暢自然,因此,很難做到惟妙惟肖地再現對象,只能采取抽象、夸張和變形的手法去表現對象,以其意象性、花紋的裝飾圖案,去營造整體的環境藝術氛圍,以其廉價、簡捷的制作工藝和實用、美觀的視知覺效果,彰顯著裝飾藝術的精華。
(作者簡介:魏涌紅,女,大專,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文化館,館員,研究方向:傳統民間剪紙藝術)
(責任編輯 高升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