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華 張鶯
摘要:為完善檢察權運行體系,《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從檢察權運行主體、檢察權運行保障機制、檢察權運行監督機制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落實這些改革舉措將有利于優化檢察權運行體系。通過改革檢察辦案組織,凸顯了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通過改革分案制度、完善業績評價制度以及司法責任制度優化了檢察權運行保障機制;通過完善案件管理機制、深化檢務公開等健全了檢察權運行監督機制。檢察權運行體系改革是促進檢察權規范運行的現實需要,其影響亦殊深遠。檢察權運行體系改革舉措之落實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應根據實踐情況不斷完善檢察權運行體系。
關鍵詞: 檢察權;檢察改革;辦案組織;保障機制;監督機制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160(2021)03-0074-11
2019年2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2018—2022年檢察改革工作規劃》(下稱《檢察改革規劃》),為檢察改革進行再部署。《檢察改革規劃》對“完善檢察權運行體系”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改革要求。基于《檢察改革規劃》,結合相關改革實踐,針對檢察權運行體系改革進行規范分析,對于優化檢察權運行體系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檢察辦案主體制度
檢察辦案主體制度,明確了檢察權由誰來具體行使。《檢察改革規劃》科學設置了檢察辦案組織,突出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同時,明確了檢察官辦案權限,優化配置辦案資源,要求辦案力量和資源向辦案一線集中。
(一)科學設置辦案組織,突出檢察官的辦案主體地位
2015年9月,最高檢印發《關于完善人民檢察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規定“檢察機關實行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這兩種基本的辦案組織形式。”2018年10月,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以立法的方式確認了這兩種基本辦案組織形式。①至此,檢察機關的辦案組織形式得以明確,改變了長期以來檢察機關基本辦案組織不夠清晰、組織形式不夠健全的問題[1]。《檢察改革規劃》提出要“科學設置辦案組織和辦案團隊”。這一改革要求旨在通過辦案組織的科學設置和辦案團隊建設,進一步發揮辦案組織作用,突出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檢察官在司法辦案過程中具備自主性、獨立性,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司法主體,才能突出辦案主體地位。因此,科學設置辦案組織和合理組建辦案團隊,成為檢察辦案主體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一,科學設置辦案組織。獨任檢察官和檢察官辦案組這兩種辦案組織形式各有其特點,實踐中,應結合其特點在不同的情形下適用。獨任檢察官制是指由一名檢察官依法獨立辦案的辦案組織形式。在獨任檢察官的辦案組織形式下,檢察官具有獨立承辦、決定案件的權力,符合司法的親歷性、辦案經濟等優點,可以說“獨任檢察官制度是面向檢察權司法本質的回歸”[2]。檢察官辦案組是由兩名以上檢察官組成,并由檢察長指定一名檢察官擔任主辦檢察官,組織、指揮辦案組辦理案件。當前,犯罪活動日益呈現出科技化、組織化、復雜化等特點,在辦理此類案件時,需要由檢察官辦案組這種團隊辦案的辦案組織來辦理。正如有學者所言:團隊辦案的組織形式主要適用于重大、復雜案件的辦理,是“檢察一體”的重要表現形式。[3]在檢察官辦案組的組織形式下,檢察官主體地位表現為:辦案檢察官在各自職權范圍內承辦決定案件,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檢察權運行的基本組織形式,辦案組織之設置要體現一定的靈活性,既要能體現檢察辦案的效率性特征,又要彰顯檢察工作的公正性和準確性特點。[4]基于此,辦案組織的設置應具有靈活性,對于簡單的案件,則采用獨任檢察官的形式,以體現辦案經濟;對于疑難復雜的案件,則采用檢察官辦案組的形式,發揮集體智慧的作用,保障辦案的公正準確。例如,“楊浦區檢察院的案件多為普通案件,他們在辦案組織形式選擇上,基本以獨任檢察官為主,必要時組建辦案組”[5]。
其二,組建保障檢察權有效運行的辦案團隊。“團隊即為實現具體的共同目標,由若干名成員利用互補的技能和積極的協作使之運轉的群體”。[6]據此,檢察辦案團隊是指為完成辦案任務,由檢察官、檢察輔助人員組成的分工負責、緊密協作的團隊。加強辦案團隊建設,關系到辦案質量和效率提升,是檢察權高效運行的保障。根據結構性變革理論,在某些變量一定的情況下,人們可以通過對某類資源的結構重組,從而實現對該類資源的有效配置,由此來達到價值最優的選擇。[7]這一理論亦適用于辦案團隊建設,通過對檢察官、檢察輔助人員合理配置組成辦案團隊,實現辦案資源的優化調配,以實現促進檢察權高效運行的目標。在實踐中,檢察機關積極探索了“1+1+1”“1+1”“1+N”等辦案團隊模式。在采用辦案團隊的模式下,辦案效率得到了提升,如內蒙古土默特右旗人民檢察院組建11個辦案組,每組采用1名員額檢察官+1名檢察官助理+1名書記員的配置,運行以來,案件審結率較去年同期提升20.1%。[8]可見,加強辦案團隊建設改革,能夠實現提升辦案質量和辦案效率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應科學界定辦案團隊成員的職責分工,辦案組中的員額檢察官是辦案團隊的核心,在業務上對職權范圍的案件作出決定并負責,同時還具有組織、指揮、協調團隊成員開展工作的職責;檢察輔助人員則協助檢察官辦案,主要承擔輔助性工作。如此,才能發揮團隊協作的優勢,促進檢察權有效運行。
(二)明確檢察官辦案權限,優化配置辦案資源
《檢察改革規劃》指出“規范檢察官辦案權限”“完善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制度”,這兩項內容也是對檢察權行使主體方面的改革要求。通過“規范檢察官辦案權限”,明確檢察官辦案職權,規范檢察官行使檢察權;通過“完善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制度”,發揮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的引導作用,優化配置辦案資源。
1.制定權力清單,明確檢察官辦案權限
權責分明是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基礎。只有明確檢察官的辦案權限,才能更好地推動檢察權運行。檢察改革通過制定權力清單制度,清晰劃分檢察權行使主體之間的辦案權限,實現權責明晰的改革要求。權力清單是檢察官行使檢察權的職權清單,制定權力清單旨在通過充分“放權”、精細“配權”界定檢察官行使檢察權的職權邊界。
一方面,通過充分“放權”,實現檢察權的合理配置。將辦案決定權授予檢察官行使是檢察官獨立履職的基本前提。若不將檢察辦案決定權分配給檢察官行使,則檢察官在辦案中僅作為檢察權運行的“工具”存在,不需要具備職業技能、素養等,只需要服從上級命令和具備基本的工作技能,如此以來則使檢察官職業化喪失存在的理由。[9]因此,應對檢察權不同行使主體行使檢察權的范圍進行界定,充分授予檢察官各類檢察職權的辦案決定權,使檢察官的專業技能具備發揮作用之空間,凸顯其專業性。據此,施行權力清單制是檢察官行使檢察權的重要保障制度。通過充分“放權”,授予檢察官辦案決定權,保障檢察官獨立履職。2017年3月,最高檢出臺《關于完善檢察官權力清單的指導意見》對制定權力清單提出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檢察官權力清單應當以明確檢察委員會、檢察長(副檢察長)、檢察官辦案事項決定權為主要內容”,通過權力清單明確檢察官在哪些事項上具有辦案決定權,清晰界定檢委會、檢察長、檢察官的職權邊界。
另一方面,結合檢察權能的特點,授予檢察官辦案決定權。由于檢察機關業務類型的多樣化,且檢察權兼具司法性與行政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對于檢察辦案權限的配置應體現精細化、差異化,使其符合檢察權能的特點。正是基于此,有學者指出:“檢察權的分類是檢察官權力清單制定的基本依據。”[10]如對于司法屬性較強的業務,則充分授予檢察官辦案決定權,體現司法權的親歷性、判斷性要求。在《若干意見》中即體現了根據檢察業務類型授予檢察官辦案決定權的特點,如審查逮捕、審查起訴、訴訟監督等案件可由檢察官在職權范圍內對辦案事項作出決定,而以人民檢察院名義提出糾正違法意見、檢察建議、終結審查、不支持監督申請或提出(提請)抗訴的,則需由檢察長(分管副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決定。各省級檢察院制定的檢察官權力清單也是按照檢察業務類別列明檢察官的辦案權限,體現辦案權限配置的科學性、合理性。
2.明確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要求,優化配置辦案資源
在司法過程中,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扮演著多重角色。多重角色通常是基于不同地位形成的,不同角色定位下其具有不同的權力與職責。只有明確其角色定位,才能正確行使權力,如若在司法運行中出現角色混同現象,則不利于檢察權運行。擔任領導職務的檢察官首先是一名檢察官,檢察官的職責就是辦理案件,故此,其首先要扮演法律家的角色;其次,擔任領導職務的檢察官還應承擔與其職務相適應的司法行政事務以及檢察業務的指揮、監督職責,在此則要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落實檢察機關領導干部辦案制,體現的改革理念為領導干部首先應是職業檢察官,發揮“法律家”的角色職能是第一順位的,故而,應發揮其專業知識、職業技藝、職業素養等依法獨立辦案。在辦案過程中,不能以其“管理者”的角色履職方式替代“法律家”的角色履職方式,否則會引起角色混同,在辦案中可能會出現審批辦案、掛名辦案的現象。實踐中,若出現審批辦案、掛名辦案現象,不僅造成優秀辦案資源的浪費,也與改革目標背道而馳。故此,《檢察改革規劃》對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
(1)辦案數量要求。辦案數量是領導干部辦案情況最直觀的反映。實踐中,各地檢察機關出臺了相關規定對領導辦案數量提出了要求,具體有按平均辦案量比例確定、明確要求辦案數、按比例與辦案數相結合的三種情形。通過明確領導辦案的數量要求,促進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制度落到實處。
(2)辦案類型要求。司法理性是一種技藝理性,必須經過長期的司法實踐歷練和積累方能獲得。[11]擔任領導職務的檢察官,通常從事檢察工作的時間更長,積累了更豐富的辦案經驗,可以說具備從事檢察辦案工作的技藝理性,在辦案中更能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張軍檢察長指出:“領導干部辦案不是把自己當成簡單辦案力量,而是要通過辦理疑難、復雜、影響性案件,總結辦案經驗,發現深層次問題,預防、解決檢察管理、司法辦案中的問題,帶動整個隊伍提升能力水平。”[12]因此,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應主動辦理重大、疑難、復雜等案件,履行獨立辦案職責,發揮其在司法辦案中的引導激勵作用。
(3)建立辦案監督機制。將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制度落到實處,完善的監督機制不可或缺。具體而言,一是建立辦案考核制度,加強對擔任領導職務檢察官辦案的考核,通過考核激勵、監督領導干部辦案。如“江西省檢察院探索建立領導干部績效考核‘下考一級制度,由省檢察院對市級檢察院領導干部、市級檢察院對基層檢察院領導干部進行績效考核,推動領導干部辦案”[13]。二是建立辦案情況定期通報制度,實行通報制度化、常態化。如“襄陽市人民檢察院制定《襄陽市人民檢察院領導干部辦理案件通報辦法(試行)》,對通報內容、通報周期、負責通報工作的責任部門、通報的數據來源、如何確保通報的效果等內容進行詳細規定,還專門設置預警督導制度與問責制度”[14],通過全面的通報制度規定督促領導干部辦案制度的落實。總而言之,建立科學、合理的監督機制,才能對領導干部辦案進行有效監督,促進領導干部辦案落到實處。
二、健全檢察權運行保障機制
檢察權運行保障機制,是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之重要保障,具體而言:通過分案制度改革,保障分案環節的公正性,是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的預防性保障措施,防止行政因素干預司法辦案;通過建立檢察官業績評價機制,激勵檢察官依法正確行使檢察權;通過完善司法責任制度,倒逼檢察官依法正確行使檢察權。
(一)確立“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分案原則
所謂分案制度是指檢察院受理案件后,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將案件分配給檢察官負責辦理的制度。傳統上,案件分配是一種“人為分案”的模式,由部門負責人指定分案,即由部門負責人結合辦案人的業務能力、案件難易程度等因素綜合確定承辦人,實現“人案匹配”。在此種分案模式下,可能會出現選擇性分案、人為干預分案現象,如此一來,分案的公平性得不到保障會影響檢察權的獨立運行。可見,分案制度是保障檢察權獨立行使的預防性保障制度,對于維護司法公正而言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最高檢出臺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建立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案件承辦確定機制。”《檢察改革規劃》進一步提出要“完善檢察官承辦案件確定機制”,以“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原則分配案件。具體而言:
其一,隨機分案模式。輪流隨機分案,符合司法規律,契合司法責任制邏輯。[15]當前,檢察機關隨機分案模式呈現出如下特點:(1)在分案主體上,由案管部門統一受案,依托統一業務應用系統進行隨機分案,如此以來,能夠保障分案環節的公正性。(2)在分案規則上,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的分案平臺事先設定了分案規則,系統根據規則將案件隨機分配給承辦案件的獨任檢察官或者檢察官辦案組。(3)在適用范圍上,除不宜納入隨機分案的情形外,所有案件都應納入隨機分案的范圍。在隨機分案的模式下,分案環節的系統留痕有利于實現對分案環節的監督,能夠保證分案環節的公平性。
其二,指定分案模式。指定分案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案件分配方式,針對不宜納入隨機分案的情形才適用,因此,其是隨機分案模式的補充。指定分案制度的最大弊端是分案中的人為作用掩抑了程序和制度功用[16],人為干預辦案留下了空間。基于此,對于指定分案模式的適用有一定的規制,具體而言:(1)限定適用范圍,通過“重大、疑難、復雜案件”限定指定分案適用的范圍,由于各級檢察機關所遇到的案件類型、難易程度都有所差別,故而對于該標準的判斷,實踐中是由檢察院自行判斷,通常以案件卷宗冊數、犯罪嫌疑人人數等作為指標來進行綜合判斷。(2)適用程序要求,即要經過網上審批程序。指定分案需要在統一業務應用系統中層層審批,全程留痕,實現審批程序的透明化。通過程序規制避免指定分案的隨意性、無序化。指定分案模式通常針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才適用,將該類案件分配給專業化的檢察辦案組,使檢察官在類案辦理上更加突出專業化,有效提升檢察官專業化水平。
概言之,以“隨機分案為主、指定分案為輔”的原則分配案件對檢察權運行具有監督、保障作用。具體而言:一是系統隨機分案,避免了人為干預分案,有利于監督和保障檢察官獨立行使檢察權。二是系統分案全程留痕,增加了分案環節的透明度,即使在特定情形下需要進行指定分案,也有據可查,降低了人為干預的隨意性。
(二)完善檢察官業績評價機制
長期以來,檢察考核重在考核檢察院的工作業績,表現為上級檢察機關對下級檢察機關的考核,不注重對檢察官個人的業績考核。檢察考核本是一種保障檢察權依法正確行使的司法管理手段,然而,在實踐中上級對下級的考核卻可能對檢察權運行產生不利影響,消減了考核制度的積極作用。比如:不科學考核指標的設置可能引起“指標造假”、履職“畏手畏腳”、公檢法機關對疑難案件研討形成“區域性執法標準”等影響檢察權公正行使的“潛規則”。[17]為此,司法責任制改革以來,檢察機關加強對檢察官個人的業績評價,探索構建科學的檢察官業績評價機制。《若干意見》及《檢察改革規劃》都對建立檢察官業績評價標準體系提出了要求。①主要從建立以辦案質效為主的業績評價標準體系和考評機制方面來完善檢察官業績評價機制。
其一,建立檢察官業績評價標準體系。評價標準之設定主要圍繞“辦案”這一基本元素展開,具體包括:(1)辦案質量標準。案件質量是司法辦案的生命線,對辦案質量進行科學評價是檢察官業績評價的核心內容。在以往的實踐中,檢察官辦案質量往往以起訴率、無罪判決率等指標來考核,這種考核容易引起檢察官辦案行為的異化,比如“檢察機關為避免無罪判決,將心中無數的案件事先與法院溝通后再決定是否起訴;或將已起訴法院擬判無罪的案件撤回改為不起訴,如此等等;導致程序不公正乃至實體不公正的現象時有發生”[18]。當前,最高檢制定了《檢察機關案件質量主要評價指標》,建立以“案件比”為核心的案件質量評價指標體系,設置了51組87項評價指標實現對司法辦案活動的質量評價。[19]該評價指標可用于不同主體辦案質量的評價,包括檢察院、業務條線、檢察官等。故此,對檢察官辦案質量也應以此為標準進行評價。(2)辦案效率標準。“正義的第二種意義是效益”[20],讓群眾“等到黃花菜都涼了”的司法絕對不是良好的司法。因此,檢察官辦案要講究效率,辦案效率標準也是業績評價的重要考量因素。辦案效率標準涵蓋了對辦案數量的考評,對于辦案數量的考評并非簡單的辦案件數統計,而需要對不同辦案業務類型的辦案量進行合理測算。(3)辦案效果標準。司法是要講究實效的,因此,檢察辦案不是簡單的走完程序,而是要考慮辦案的實際效果。辦案效果評價亦是反映檢察官業績水平的一個方面,具體從辦案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會效果等方面進行評價。
其二,考評機制的構建。考評活動的開展需要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來保障,具體而言:(1)在考評主體方面,設立檢察官考評委員會,對檢察官業績考核進行統一領導。(2)在考核內容上,主要對辦案業績和其他檢察業務的質量、效率和效果進行考評。(3)在考評方法上,以量化評分方式為主,對考核的項目設置相應的基礎分值,并在此基礎上設置加減分項目。(4)注重考評程序的完善,實行平時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結合,考核結果要公開公示,檢察官對于考核結果有異議可提出復議。(5)發揮司法業績檔案的作用,加強考評結果的運用。將檢察官考評結果客觀記錄在司法檔案中,作為今后獎金分配、等級晉升、交流任職等的重要依據,體現考評結果運用的實效化,改變過去考評結果與職務晉升等相脫節現象,發揮業績評價對檢察官的激勵作用。
(三)構建科學完善的司法責任制度
司法責任制具有懲戒、制裁、威懾司法人員不法行為之功效。[21]通過承擔司法責任,倒逼檢察官依法正確行使檢察權。《檢察改革規劃》要求落實《若干意見》相關規定,繼續完善司法責任認定和追究機制。《若干意見》對司法責任制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全面規定。其中,司法責任的認定和追究之規定體現了諸多進步。其一,明確司法責任的類型。在司法責任的認定上,明確了司法責任的類型,司法責任包括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對錯案責任追究的情形進行了限定①,換言之,錯案責任只有在檢察人員履職中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情形下才追究責任。對于司法瑕疵案件依照相關紀律規定處理,不追究司法責任。其二,科學劃分司法責任。《若干意見》對不同檢察權行使主體的責任作出規定,明晰的責任規定是承擔責任的基礎。通過明確獨任檢察官、檢察官辦案組、檢察長或檢委會、檢察輔助人員等的責任,落實司法責任,以期發揮司法責任對司法人員不法行為之規制作用。其三,完善責任適用程序。一是追責主體的完善。責任追究的啟動調查主體為人民檢察院紀檢監察機構,責任追究的審議認定主體為省級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實現了調查主體和審議認定主體的分離。在司法責任制改革前,檢察官的懲戒由紀檢監察部門負責,是一種行政化的處理模式,受“效率優先”“給公眾交代”或“護短”等心態影響,難以完全從專業性視角發揮公正懲戒和履職保障職能,公信力也有所不足。[22]為此,最高檢啟動了檢察官懲戒制度改革,在省級設立檢察官懲戒委員會。由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從專業角度對檢察官違反檢察職責的行為進行認定,能夠提高懲戒的公正性,也有利于保障檢察官的權益。二是明確責任承擔方式。根據《若干意見》第44條規定,承擔司法責任的人員承擔責任情形包括組織處分、紀律處分、刑事處分三種情形。三是保障司法責任主體的程序救濟權利,賦予當事檢察官陳述、辯解、申請復議的權利。
《檢察改革規劃》要求貫徹落實《若干意見》之規定,構建科學完善的司法責任認定和追究制度。這一改革要求旨在實現“誰辦案誰負責、誰決定誰負責”的司法責任制改革目標,有利于保障檢察權依法獨立行使。
三、強化檢察權運行監督機制
“一個法治的社會,既是社會成員在生活實踐中自我學習、理性累積進步的過程,也是一個從根本上框定國家權力運作規范有序的過程。”[23]而國家權力的規范運行離不開一定的監督機制。檢察權作為國家權力的重要一環,檢察權的運行也需要受到法律和相關制度的約束,只要有司法活動存在,就有相應的監督機制存在。《檢察改革規劃》提出要完善案件管理和監督機制、深化檢務公開,明確了從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個角度來健全檢察權運行監督機制的改革要求。
(一)內部監督:健全案件管理監督機制
案件管理和監督機制是對司法辦案活動進行集中統一管理的機制,通過集中統一管理實現對辦案活動的內部監督。內部監督在保障檢察權規范運行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內部監督實現對檢察權運行的全程監督。然而,長期以來檢察機關的內部監督由紀檢監察部門和各業務部門進行,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是一種事后監督,各業務部門的監督無法對辦案活動進行全程監督,這種傳統的內部監督方式存在事后性、被動性、局限性等缺陷,無法實現對檢察權運行的全程、有效監督。[24]由此,案件管理部門成立,通過發揮案管部門的管理和監督職能加強對檢察權運行的內部監督,彌補傳統監督方式的缺陷。根據《檢察改革規劃》,案件管理和監督機制應從如下方面完善,具體而言:其一,加強案件的流程監控,細化流程監控的內容,實現對檢察辦案活動的全程監督。近年來,案件管理部門通過流程監控的方式加強對辦案活動的監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江蘇上線運行可以人機對話的‘案管機器人,山東、四川、貴州等地上線運行流程監控系統,對檢察官正在辦理的案件進行全程、全面、實時監控,有效提升流程監控智能化、精準化水平”[25]。其二,不斷優化案件質量評查機制。案件質量評查是對已經辦結案件的辦案質量進行評查,通過對案件的事實認定、法律適用、辦案程序、辦案效果等方面進行全面評查,發現司法辦案中存在的問題,并督促辦案人員進行改進,以實現監督檢察辦案活動、規范司法行為之目的。故此,應建立完善的案件質量評價機制保障評查活動的開展。最高檢制定了《人民檢察院案件質量評查工作規定(試行)》,對案件質量評查工作進行了系統性規定。各地檢察院以此為指導,積極探索完善案件質量評查機制,確保案件質量評查工作取得實效,并加強評估結果在改進工作、表彰獎勵等方面的運用,建立制度化的監督糾正、整改反饋機制。其三,建立業務數據分析研判會商制度。業務數據分析研判會商制度旨在通過對檢察業務數據的分析研判,發現業務數據背后的問題、特點、規律等,為檢察決策提供依據。同時,業務數據分析也是反映檢察工作的“晴雨表”,通過檢視業務數據反映檢察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也是監督檢察辦案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總之,通過加強對辦案活動的流程監督、優化案件質量評查機制、建立業務數據分析研判會商制度,實現對檢察辦案活動的監督管理,促進檢察權的規范運行。
(二)外部監督:拓寬社會監督的范圍與渠道
檢察改革強調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讓人民群眾參與其中,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故此,需要拓寬人民群眾參與、監督檢察工作的范圍與渠道。《檢察改革規劃》指出要“深化檢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為拓寬社會監督范圍與渠道指明了方向。司法公開是司法機構活動的內在屬性和本質要求,司法作為實現正義的可靠方式,必須通過公開的、宣示的方式實現正義,秘密主義和暗箱操作只能損害司法正義的實現。[26]129因此,不斷深化檢務公開制度,保障檢察權運行過程透明化、公開化、規范化,主動接受監督,是檢察權公正行使的制度保障。根據《檢察改革規劃》,拓寬外部監督的范圍和渠道主要從以下方面著手。
其一,完善法律文書和案件信息公開范圍。法律文書公開和案件信息公開是檢務公開的核心環節,通過公開案件信息和法律文書,拓展人民群眾了解檢察案件信息的渠道,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提升檢察公信力。法律文書是檢察辦案活動的重要載體,法律文書的公開能夠讓社會公眾了解檢察權的運行,能夠讓檢察權的運行更加透明,以社會公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司法正義。自2014年開通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網以來,截至2021年4月23日,公開法律文書1261177件,重要案件信息258175件。①在增強司法辦案透明度、規范司法行為及滿足社會公眾對司法公開的期待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目前,公開的法律文書主要包括起訴書、抗訴書、不起訴決定書、刑事申訴復查決定書、批準逮捕決定書,公開的范圍還有限,還應進一步拓寬法律文書公開的范圍,諸如增加檢察建議的公開等。此外,還應重視發布典型案例。案例是最好的法治宣傳品,社會公眾通過案例能夠更直觀的理解法律的適用過程,能夠更加信服地接受司法裁判結果,也能夠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典型案例還具有指引同案同判的作用,對同案不同判等不公正的司法行為具有監督的作用。[26]124故此,加強發布典型案例,也是社會公眾監督、了解檢察工作的重要途徑。
其二,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人民監督員制度推行之目的在于引入外部監督尤其是人民群眾的監督,促使檢察權行使過程更加透明、規范,進一步提高檢察權的社會認同度。[27]2018年10月,新修訂的《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7條規定:“人民監督員依照規定對人民檢察院的辦案活動實行監督。”至此,人民監督員制度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檢察改革規劃》指出要“探索拓寬人民監督員監督范圍,完善人民監督員對檢察機關辦案活動的外部監督機制”。這是人民監督員制度因應監察體制改革和新時代檢察改革需要進行調整完善的要求。隨后,最高檢檢委會于2019年6月通過了《人民檢察院辦案活動接受人民監督員監督的規定》,對新時期人民監督員監督檢察院辦案活動進行了細化規定,體現出諸多新內容:擴展了監督范圍、豐富了監督方式、強化了監督剛性等,為開展人民監督員工作提供了指引。總而言之,根據改革要求,繼續深化人民監督員制度改革,才能拓寬社會公眾監督、參與檢察工作的制度渠道。
結語
新時代檢察工作的核心命題,就是找準檢察權的定位,按照檢察權的特征科學配置權力,建立符合規律要求的權力運行機制,剔除各項與規律不相符合的制度性障礙。[28]完善檢察權運行體系被確立為檢察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旨在建立保障檢察權規范運行的制度機制,因而是構建科學、合理地檢察權運行機制的基本要求。《檢察改革規劃》為檢察權運行體系改革指明了方向,包括完善檢察辦案主體制度、健全檢察權運行保障機制、強化檢察權運行監督機制等內容。實踐中,檢察權運行體系之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來應根據《檢察改革規劃》之要求,繼續貫徹落實各項改革舉措,不斷促進檢察權的公正運行。
參考文獻:
[1] 王玄瑋.檢察機關司法責任制之規范分析[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7(01):65-74.
[2] 林竹靜.獨任檢察官制度:理論框架與實證考察——以上海基層檢察院的試點為例[J].交大法學,2017(02):139-150.
[3] 龍宗智.檢察官辦案責任制相關問題研究[J].中國法學,2015(01):84-100.
[4] 向澤選.新時期檢察改革的進路[J].中國法學,2013(05):123-136.
[5] 徐盈雁,林中明.司法體制改革“精裝修”:上海檢察機關積極推進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N].檢察日報,2018-05-17(01).
[6] 斯蒂芬·羅賓斯,戴維·德森佐,瑪麗·庫爾特.管理學:原理與實踐[M].毛蘊詩,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270.
[7] 王立新.審判團隊模式:我國民事執行權配置的困境與出路[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02):18-29.
[8] 沈靜芳,高順華,盧海燕.新型辦案團隊顯成效[N].檢察日報,2018-11-28(12).
[9] 農中校,劉纓.檢察官職業化建設探索與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8:83.
[10]陳海鋒.檢察官權力清單制定中的分級與分類[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8(05):50-71.
[11] 江國華.常識與理性:走向實踐主義的司法哲學[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16.
[12] 徐盈雁.“破題”后如何“解新題”“答難題”——張軍檢察長在大檢察官研討班上的講話解讀[N].檢察日報,2019-07-21(02).
[13] 胡文星,盧帆.江西定期通報領導干部辦案情況:杜絕入額不辦案、掛名辦案[N].檢察日報,2018-11-26(02).
[14] 郭清君,戴小巍.預警督導[N].檢察日報,2017-11-22(12).
[15] 龍宗智,孫海龍.加強和改善審判監督管理[J].現代法學,2019 (02):35-53.
[16] 龍宗智,孫海龍,張瓊.落實院庭長辦案制度[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4):147-159.
[17] 卞朝永.司法體制改革視野下檢察機關層級考核改革的思考[J].中國法律評論,2017(05):180-186.
[18] 陳光中,龍宗智.關于深化司法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中國法學,2013(04):5-14.
[19] 案件質量:檢察司法辦案的生命線 [EB/OL].(2020-045-26)[2021-4-24]https://www.spp.gov.cn/xwfbh/wsfbt/202004/t20200426_459753.shtml?ZhCZs3cBrx6S=1619223499137#2.
[20] [美]理查德·A·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M].蔣兆康,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6 .
[21] 宋遠升.司法責任制的三重邏輯與核心建構要素[J].環球法律評論,2017 (05):65-80.
[22] 葛琳.檢察官懲戒委員會的職能定位及其實現——兼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背景下司法責任追究的獨立性[J].法學評論,2018(02):93-101.
[23] 高兆明.制度公正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180.
[24]向澤選.案件管理與強化內部監督[J].人民檢察,2012(06):5-10.
[25]劉萍.董桂文:強化對司法辦案活動的監督管理[EB/OL].(20185-02-24)[2020-03-05]http://news.jcrb.com/jxsw/201802/t20180224_1843727.html.
[26]江國華.司法改革方法論[J].湖北社會科學,2019(07):114-138.
[27]陳衛東,程永峰.新一輪檢察改革中的重點問題[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4 (01):79-88.
[28]苗生明.新時代檢察權的定位、特征與發展趨向[J].中國法學,2019(06):224-240.
責任編輯:楊? 煉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第28條:“人民檢察院辦理案件,根據案件情況可以由一名檢察官獨任辦理,也可以由兩名以上檢察官組成辦案組辦理。由檢察官辦案組辦理的,檢察長應當指定一名檢察官擔任主辦檢察官,組織、指揮辦案組辦理案件。
①《若干意見》提出“建立以履職情況、辦案數量、辦案質效、司法技能、外部評價等為主要內容的檢察官業績評價體系”,《檢察改革規劃》進一步提出“建立以辦案數量、質量、效率和效果為基本內容的業績評價標準體系”。
①《若干意見》第33條規定:“司法辦案工作中雖有錯案發生,但檢察人員履行職責中盡到必要注意義務,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不承擔司法責任。”
①12309中國檢察網https://www.12309.gov.cn/12309/ajxxgk/index.shtml,202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