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建設實際,本文將從我國群眾文化的主要特征以及推動群眾文化建設的有效策略方面展開分析,希望能為我國群眾文化建設貢獻微薄之力。
關鍵詞:群眾文化 特征 策略
群眾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興則民族興,民族興則國興。現如今,如何促進我國群眾文化建設將成為整個群文工作的重要研究課題。現階段,群眾文化建設正處于飛速發展的時期,新媒體的出現以及各種互聯網平臺的興起,對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越來越深遠。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構成,其對于社會整體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講,優秀的群眾文化能補充社會思想教育的不足,促進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特別是現如今外來文化的輸入,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人們的文化認同感以及歸屬感。所以,是否能在當今世界文化大交流的形勢下保持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是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群眾文化教育功能的發揮越充分,群眾文化發展的基礎就越堅實,是在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同時,最大程度上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基礎。
一、我國群眾文化的基本特征
首先,群體性是群眾文化最主要的特征。第一,群體性是群眾文化的基礎,縱觀我國群眾文化發展的悠久歷史,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主體與載體就是人民大眾,人民群眾創造文化和歷史,所以文藝創作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能被廣大人民接受的文藝創作,才是好的文藝創作。所以,群眾在其中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得到保證。第二,群體性更能表明群眾能在群眾文化中獲得精神享受,創作的目的就是滿足人們日漸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文化創作應該能多方面地反映人們的精神世界,這樣的文化創作,其價值更加持久,更具有社會意義。
其次,通俗性是群眾文化的重要特性,且就群眾文化發展的各階段來看,群體性與通俗性其實是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辯證關系。這是由于群眾是群眾文化的主體構成,群眾文化由人民群眾自我創造,由人民群眾自發傳播,所以也需要由群眾來自主進行完善和更新。因此,不同地域的群眾文化極易受到當地風俗的影響,但并非所有的風俗都符合現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以,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與主流文化相悖的文化,這種各地形成的極具風俗特性的群眾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需要揚棄。而如果我們能將群眾文化的通俗性利用起來,發揚其中好的、積極的部分,摒棄其中落后的、消極的部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將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進一步強化群眾文化的群體性,形成良性循環。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建設的策略
(一)樹立文化品牌,增強群眾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只有被更多的人接受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這對群眾文化教育功能的發揮而言意義非凡。與此同時,如果能使群眾文化的魅力得到充分體現,那么,群眾文化對于群眾的吸引力與影響力也會隨之增強。
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可選擇建立文化品牌,通過良好的品牌意識為群眾文化長期、穩定地發展提供保證。具體來講,群眾文化打造文藝精品,要結合新時代題材,通過歌舞、美術等載體進行創作,既要彰顯藝術品位,又要受群眾喜愛。同時,要結合本地區民俗文化特色進行群眾文化品牌建設。
(二)提高群文工作者專業素養,培養基層文化骨干力量
在新時代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深入學習國家新時代的文化發展理念和政策,認清當前我國文化發展的特點,堅持文化自信,鉆研群文專業理論,提高自身專業能力,深入了解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過硬的專業素養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切實做好基層公共文化服務。
群眾文化建設要立足于群眾,將群眾文化人才培養作為出發點,要善于從群眾中發現優秀的創作者,加之正確的引導和適當的鼓勵,讓他們積極自主地投身到群眾文化藝術普及的進程中去,實現自我教育,自主學習,從而帶動更多群眾投入到創作中,正所謂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另外,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可通過群眾文化先進人員代表的樹立,吸引更多人了解并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來,并向榜樣看齊,為群眾文化建設帶來活力。
(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引進社會力量支持
群眾文化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可分割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滿足社會在新時期發展需求的有力手段,但是任何事業的發展和推進只靠群眾自發的力量是不夠的,都需要資金和政策的支持。因此,有關部門對于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否有足夠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問題,要盡可能保證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充足,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其公共文化服務作用,充分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對群眾文化建設提供必要的支持。
國家財政投入始終都是群眾文化建設最主要的支撐,同時,還可以采取凝結社會力量的形式,實現對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針對性的完善和補充。可以根據社會贊助的實際情況,將政策法規合理融入當前群眾文化發展階段的指導文件中,為群眾文化的順利發展和推進提供堅實的保障。另外,地方政府還可考慮相應政策的引進,學習其他地區行之有效的措施,結合當地的發展特點以及民俗特征來完善本地區的群眾文化設施建設與活動,借助地方特色產業或龍頭企業的力量,政企共建,互惠共贏,打造特色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營造社會企業積極為地區文化事業貢獻的良好氛圍,群眾在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收獲精神上的滿足,企業在對群眾文化建設進行資助的過程中獲得積極、正面的社會反響,如此達到良性循環,以推進整個社會的文化發展。逐步探索并形成行之有效、形式創新、可持續發展的地區群眾文化發展模式。
(四)聆聽群眾心聲,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形式
群眾文化的建設和發展,需要的是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如何讓群眾滿意,讓群眾積極響應、主動參與,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方面,策劃群眾文化活動不能閉門造車,要充分了解群眾的需求和建議,可通過市場調查、網上征集、熱線電話或意見表達窗口等形式,充分利用各種與群眾溝通的渠道,廣泛征集合理的意見與建議,聆聽群眾的心聲,了解群眾的訴求。實踐證明,這些措施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另一方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須豐富多樣、與時俱進,切勿因循守舊、一成不變,讓群眾覺得乏味。例如在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為了確保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很多地區的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都已融入了現代因素。現代的地方戲劇、曲藝很多都融入了文創概念,把標志性的造型、臉譜等通過動漫形象設計,廣為宣傳推廣,不但吸引了大量年輕群體的關注,還延伸開發出不少的文創IP產品,通過產品配套銷售,有效補充了創編排演的成本經費開支。在這里,筆者再舉幾個有成功經驗的例子。一是開展藝術黨課活動,把政治性、思想性與藝術性融于一體,用音樂上黨課,用藝術講紅色文化,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寓教于“樂”的黨性教育活動,讓廣大黨員干部和社會群眾在藝術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禮。二是開展藝術科技活動,現代科技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運用,使藝術家有相對便利的條件獲得藝術創作方面的技術支持,從而進行藝術形式創新。通過主題活動普及一些常見的科技手段在藝術創作和表現上的應用,開拓視野,激發想象力與創造力。三是開展藝術國潮活動,國潮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開花。服裝配飾、日常家居都融入了傳統文化元素,音樂中的國潮風也頻繁出鏡,從傳統民族樂器到原創國潮音樂,中國的文化自信在國潮風格的藝術創作里展現得淋漓盡致。通過國潮藝術活動,讓群眾感受中國風的熱潮,其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走向國際化,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潮流。
我們要重視先進知識與先進文化的引導作用,采取多樣的手段不斷增強我國群眾文化創作形式和娛樂活動的趣味性與多元性。這樣一來,促進人們參與群眾文化的熱情有效提升,最終有效發揮群眾文化在社會和諧發展中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群眾要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中,各類文化活動也必須以群眾的精神需求為基點開展,這是充分發揮群眾文化重要作用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同時,有關部門也應加大對群眾文化的資金及資源支持,以及群眾文化的宣傳力度。尤其是在新時代、新形勢的影響下,群眾文化開展的形式越來越豐富,我們也應當抓住時代帶給我們的機遇,大力推進群眾文化建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群眾文化的影響力從根本上提升,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動力。
參考文獻:
[1]徐梅,趙艷玲.新形勢下的本土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策略闡述[J].中國文藝家,2018(07):297.
[2]陳艷.群眾文化創新發展策略思考[J].劇作家,2020(04):148.
(作者簡介:陳子麒,男,本科,佛山市順德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心,研究方向:群眾文化藝術)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