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凝
“內省”,意思是對自己的思想、行為或情感等方面進行考察①。對自己內心的窺探,在受到控制的試驗場景下,感覺和知覺經驗記錄下來進行一系列的考察。
“內省”的方法首見于孔子,在中國古代儒家道德修養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孔子認為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都需要有主觀積極的思想活動,稱之為內省。他自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②“內省情感”將構建成渾然一體的主體與客體,把主觀的感知和經驗作為一個重要內容,以一種溫和的方式表達和傳送下來。
勃拉姆斯具有非常高的音樂天賦,接受良好的音樂啟蒙和教育,但不得不說的是,家庭的悲劇對后來勃拉姆斯的性格養成和音樂風格影響甚大③。
少年時期的勃拉姆斯在漢堡開過幾場演奏會,直到其19歲巡演之后名聲大噪。20歲的拉姆斯拿著阿希姆的引薦信回見了舒曼。這位亦師亦友的作曲家為勃拉姆斯的鋼琴才華所傾倒,并在之后的歲月里為勃拉姆斯充當了指路明燈的角色。同時,勃拉姆斯也認識了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女性——舒曼的夫人,鋼琴演奏家克拉拉④。
1853年,年僅20歲的勃拉姆斯認識了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并拜其為師。在其一生與舒曼夫人——克拉拉的相處中,勃拉姆斯看到作為妻子在遭遇家庭的不幸之后依然堅強的支撐著家庭,這使得他對這位年長自己十余歲的知性女性產生了崇拜和愛慕的情感。
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情感可能類似于理查德?格里格在《心理學與生活》中描述:隨著時間推移,關系雙方傾向于轉變成一種強度降低但親密加深的關系當中⑤。
這兩首《狂想曲》(Op.79)是勃拉姆斯成熟時期的鋼琴代表作,屬于他兩首個性的作品,好的作品“必然擁有個性”。這兩首《狂想曲》的創作不是沉淀,不是說說而已,更不是誤入黑暗和隱蔽。
畫家維利?馮?貝克拉特曾繪制一幅勃拉姆斯坐在鋼琴前彈琴的作品,并于1911年公布。面里的勃拉姆斯上半身微傾,兩條腿平行,左臂越過右小臂,樂圣一樣的頭微微后仰,臉上滿是痛苦的神情,這是他演奏《g小調狂想曲》(作品第79號)時的寫真。⑥
勃拉姆斯把這兩首作品獻給了伊麗莎白?馮?赫爾佐跟貝爾克。在這之前,秘密的把兩首《狂想曲》的手稿給臺奧多爾?比洛特和克拉拉?舒曼看過。雖然兩位的評價不一樣,伊麗莎白的贊賞讓勃拉姆斯寬慰,心里平衡了很多。
《b小調狂想曲》接近“奏鳴曲”終曲的回旋曲形式,《g小調狂想曲》則相反,具有敘事性,布局、樂段重復和結尾處理呈現奏鳴曲樂段的特征。兩首《狂想曲》都沒有即興性,結構嚴謹、段落清晰,有明顯的古典主義特征。但是,兩部作品中賦予濃厚的德國民族文化,蘊含內在的浪漫主義豐富的情感應征了“狂想曲”這個名字。
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短小精煉,融合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因素。在嚴謹的結構中,通過節奏、和聲、音樂織體、節奏等創作手法來深入的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體現的省察性和哲學性。
1、兩首狂想曲的內在互動
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在兩年內先后完成。這兩首作品注入了大量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達,通過作品、體裁、調性、曲式和速度、情緒來分析兩首樂曲的內在聯系。
圖1
兩首《狂想曲》都以小調色彩完成寫作,經常轉調營造不穩定的音樂效果,讓聽者在陰郁的情緒下陷入沉思、矛盾的內心情感中。作品保留古典時期的結構特點與內在的浪漫主義情感產生明顯的對比,拉伸作品的內在張力,更好的表現內省情感。
2、沉思的主題與旋律
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情感,復雜多變。有時激情洋溢,有時熱情澎湃,有時哀怨不安,流露出浪漫主義的情感內涵。但是,這部作品依舊保存著古典主義嚴謹的和聲織體和曲式結構。整部作品在嚴格的對位手法中卻能見到錯綜復雜的情感線交織,造成焦慮、不安、自言自語、疑惑、哀怨等內省情感。
嘆惋式的主題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經常出現,這是他特有的內省情感的標達方式之一。勃拉姆斯利用上下二度級進的方式來表達內省情感。
在《g小調狂想曲》中,左手和弦二度上下進行,三拍加一拍規律的進行,在這種節奏穩定卻不和諧的二度變化中烘托出一種無奈的情緒。中聲部一直是D、E、D三個音反復,讓看似平靜的低聲部籠罩出不安的情緒。主旋律用左右手交替來完成,分解和弦推進。這種復雜的主題仿佛聽到勃拉姆斯在講述自己的過去和對自我的內省。
在《g小調狂想曲》中,這種嘆惋式寫作手法比比皆是。樂段采用2+1+1的形式,21和22小節一樣,仿佛作者自言自語。23和24小節低聲部二度不和諧級進后A音反復三次渲染勃拉姆斯內心的糾結、深沉。25-28小節移高八度來演奏21-24小節的內容,音域的提高讓聽眾稍感明朗,情感再一次的升華。
同樣在《g小調狂想曲》中,調性不穩定,中聲部沒有固定三個音。56-58小節,三個聲部同時二度向下進行,巧妙的從b小調轉到g小調。上下聲部二度向上模進交替進行,音量也隨之變化,在59小節推向高潮,在ff音量下60小節漸弱到p。這正是勃拉姆斯獨有的嘆惋式主題的表達方式之一,流露出作者的內省情感。
在兩首《狂想曲》中,基本都是在中音區的旋律中來陳述勃拉姆斯沉穩、內省的樂句。有著醇厚、扎實的中音區適合抒發愁苦矛盾的內心,這種寫作手法是他比較偏愛的。
如《g小調狂想曲》中,左手連貫的琶音,多次轉調制造不穩定的情緒。好像勃拉姆斯正在自言自語,不斷地否定自己,不斷地對自己產生疑問,內省情感體現的淋漓盡致。
《b小調狂想曲》最后段落,中聲部如《g小調狂想曲》一樣,三連音形式演奏,聽者有一種朦朦朧朧的不確定感。中聲部音色醇厚沉穩,非常適合抒發勃拉姆斯內心的隱忍痛楚的感情。低聲部B音持續進行,使樂曲整體亦平和安靜亦搖擺焦慮,這正是勃拉姆斯內省情感的表達方式。
3、嚴謹的音樂織體
與同時期的其他作曲家相比,勃拉姆斯更擅長運用嚴謹的音樂織體、傳統的對位手法和厚重的大跨度和弦來體現他深沉的內省情感。勃拉姆斯的音樂織體不同于浪漫時期的其他作曲家那么復雜,運用了復調對位法,眾贊歌織體,古典時期的持續低音和固定低音,厚重的和弦織體等方式來進行創作。
勃拉姆斯在旋律的橫向進行中注重浪漫主義抒情歌唱性的特點。但是,巴洛克時期的復調對位手法也經常會用到。如《b小調狂想曲》中,集中展現卡農、倒影、模進等傳統的對位手法。這是一首三部性疊加的奏鳴曲式,呈示部與再現部均采用奏鳴曲形式。全曲有ABAB1ABA的結構,幾乎與“奏鳴曲”終曲的回旋曲式一樣。從49-53小節,運用附點四分音符加上十六分音符的三連音的節奏進行左右手用卡農的寫作手法模進,給人一種不安定的感覺。
在《b小調狂想曲》中,13-15小節以八分音符的形式八度的模進,為樂曲增加了無限的動力性。與16小節形成鮮明的對比,為樂曲增添了戲劇性。與同時期的其他浪漫派作曲家不同,避免了形散而復雜的結構。運用嚴謹的復調織體模進,厚重的八度音程來表達勃拉姆斯的內省情感。
勃拉姆斯尤其擅長使用厚重濃郁的固定低音和持續低音。這得益于他系統學習和研究德國古典主義的作品。例如,在《b小調狂想曲》中,D音一直以不同形式連貫出現,如回音般在中聲部回蕩,為右手頻繁出現的和弦外音增加穩定感。各個聲部融合在一起集聚了張力,表達了作者內心掙扎、安靜的心理如同自言自語,娓娓道來。
在勃拉姆斯《b小調狂想曲》中,持續音和固定低音與旋律融入在一起。左手的伴奏型調性清晰明確,右手旋律頻繁出現和弦外音,用規律的三連音演奏出來。制造一種搖曳飄浮的感覺與左手固定的伴奏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左手穩定的伴奏中,右手制造一種不穩定矛盾的音樂效果。
勃拉姆斯的這兩首《狂想曲》,整體的音域偏低。這兩首《狂想曲》中大量使用六度、八度、十度和弦等厚重的織體,來表達勃拉姆斯內心的深沉情感。
在《b小調狂想曲》中,81-88小節在低音聲部多次使用了十度七和弦,與上聲部的八度和單音組合,兩只手交替演奏,仿佛年事已高的老者在喃喃自語,渲染出絕望的氛圍。這正把勃拉姆斯敏感陰郁的情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4、匠心的節奏呈現
古典時期的節奏特點是規整、單一,以均衡為衡量標準。浪漫時期,作曲家常用不規則節奏如不規則重音、漸慢和漸快等來抒發他們的個人感情。無論古典時期還是浪漫時期都在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作品Op.79)中有體現。
勃拉姆斯對赫密奧拉節奏十分鐘愛,不僅在他的藝術歌曲中大量使用,在鋼琴作品中也有體現。在《g小調狂想曲》中,從39小節開始到53小節,通過三次交錯的節奏,制造不穩定的感覺,烘托出憂傷的情緒,仿佛內心對自我輕柔的傾訴一般。
在《g小調狂想曲》中,右手三連音規整的進 ,左手以附點八分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以分解和弦八度的形式演奏。從110小節到115小節以1+1+2+2的形式演奏。同樣的樂思重復兩遍,一次比一次大聲,猶如浪潮一樣推向高潮。與附點音型并用,聽起來越來越緊張和激動。這正是勃拉姆斯的內心,矛盾中夾雜對自我的否定,對過往經歷的憂傷,充分表達了他的內省情感。
除了赫密奧拉節奏的使用以外,勃拉姆斯同樣熱衷于切分節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頻繁出現,讓音樂充滿了內心情感與內在情緒。
如《g小調狂想曲》中,從45小節到52小節左手聲部運用舒曼式跨小節切分節奏,在中聲部徘徊。左手音符的跨小節切分節奏讓第一拍的重音換到第四拍上,在音效上有巨大的推動力。在b小調中,出現很多和弦外音,和切分節奏交織在一起,讓人有不安,突出內在的緊張度,對自我的懷疑、揣測就像喃喃自語一樣。
如《b小調狂想曲》的47-49小節,上聲部運用二分音符的切分節奏與中聲部四分音符的切分節奏同時進行。跨小節的切分節奏模糊了重音,與本來的強弱形成碰撞對比的色彩。這種獨特的律動與其他脈動的矛盾讓整首樂曲的不安和矛盾的情緒得到很好的體現。
在《b小調狂想曲》中,多次出現rit的記號。自由的運用rit記號,充分體現了勃拉姆斯多變而又澎湃的浪漫主義情懷。這首樂曲中,每一段結束都會出現幾個小節漸慢的記號,用漸慢表達樂段的結束,同時也表達作者從激動到平靜的內心變化。
在《b小調狂想曲》最后六小節,隨著節奏逐漸變慢音量也同樣減小。在左右手交替三連音的進行中與德米奧拉比例節奏結合在一起,表現作者繁雜、郁結的內心世界。速度的減緩,讓這種省查的情感得以舒展。最后的終止音落到主音上,以一種平和的心情結尾,同時也預示著作者的內省情感得以釋懷。
在《g小調狂想曲》中,漸慢記號的使用更加頻繁。與《b小調狂想曲》不同的是,每次減慢的出現并不是樂段的結束,而是隨處可見,僅僅是一個小節短暫的漸慢。短短的4-8小節出現了兩次漸慢記號,第一次rit的出現是為了把前4小節卡農式的模進做一個助動力,4-7小節的進行把第一段推向高潮。第7小節的漸慢后,迅速以強度ff的柱式和弦,與前面的連綿不斷、寧靜安逸的三連音構成強烈的反差。
勃拉姆斯在兩首《狂想曲》(作品Op.79)中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節奏變化,為他作品的音樂發展和內省情感的表達給予強大的推動力。復雜交錯的節奏運用與其他要素的結合讓他作品中的內省情感的內在動力和無窮無盡的生命力。
圍繞內省情感在勃拉姆斯的兩首《狂想曲》(作品Op.79)中的創作特征進行具體分析。無論從節奏、音樂織體、主題與旋律都充斥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內省情感也是兩首《狂想曲》表達的核心內容。
作為“浪漫時期的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很好的把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到極致,這種均衡的背后隱藏著悲觀主義和內在省察。音樂給予了聽者內心深處的情感溝通,作為演奏者,除了了解勃拉姆斯的性格和音樂語言,更要領會與感受他作品中的內省情感。
兩首《狂想曲》(作品Op.79)是勃拉姆斯的中晚期作品,傾注了眾多憂傷的經歷與內省情感。這兩首集聚個性的鋼琴作品為鋼琴音樂和西方音樂史上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和貢獻。■
注釋:
① 新華詞典[M].商務印書館,2001:713.② 孔子.論語·學而[M].三聯書店,2012.
③ 漢斯·A·諾伊齊奇.勃拉姆斯[M].王慶余,胡君亶譯.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27.
④ 保羅·霍爾姆斯.勃拉姆斯[M].王婉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99.
⑤ [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愛情心理學[M].林克明譯,1986:12.
⑥ [美]約瑟夫·霍洛維茨.阿勞談藝錄[M].顧連理譯,人民音樂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