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以后,引發各方解讀,其中人口老齡化問題尤為引人關注。這其中,龐大的農民工老齡化的問題似乎沒有被人們給予更多的重視,而此問題的妥善應對,對于下一步中國城鎮化的走向、縣域經濟的提升和區域及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農民工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居功至偉,也在這一進程中提升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分享了現代化紅利。不過,由于城鄉戶籍二元體制的長期存在,他們長期過著候鳥式的生活,和家人兩地分居,無法充分享受打工地所提供的與戶籍掛鉤的公共福利。
此外,由于土地的二元屬性和宅基地入市交易范圍的限制,導致絕大部分農民工無法像城市居民那樣分享房地產升值所帶來的財富效應。不僅如此,農民工還將相當一部分打工得來的錢,用于在農村蓋樓。而由于居住地和打工地相隔遙遠,這些農村住宅長期處于閑置狀態,不僅造成農民工個人財產的浪費,也造成整體國民財富的損失。
從某種意義上講,由廣大農民工長期提供的大規模低成本勞動力,和國家以較低成本將農村集體土地轉換為低成本工業和房地產用地,為中國狂飆突進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巨大的雙輪驅動效應。關于“中國奇跡”背后的諸多原動力,人們有著各種探討,此一雙輪驅動效應是國內外學界達成的諸多共識之一。
如今,一代農民工正在老去,中國也揮別了靠低成本優勢驅動粗放增長模式,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妥善應對農民工老齡化,善待老去的農民工,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并為他們參與創造銀發經濟提供便利化條件,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建立以內循環為主的發展模式的應有之義。
針對農民工養老問題,當務之急是實現一定程度的集中居住和積極穩妥推進城鄉社保的統籌工作,便利公共福利的集中供給,使老齡農民工和農村老人能盡快享受到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紅利。
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實現農村居民的集中居住是大方向。農村人居環境的惡化,美麗鄉村建設落不到實處,恰恰是因為農村居住形態的面大點散,使得與污水處理、垃圾處置、供暖供熱等相關的基礎設施投入性價比不高,讓地方政府產生畏難情緒,或者即使建成也難以發揮正常的功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虛設。而分散居住也令養老醫療老年文娛乃至消費等社會保障和福利難以實現集中供給,使得相關服務的供給效率和覆蓋半徑都不理想。
當前一些地方在推進集中居住的過程出現的問題,主要是政策一刀切、相關補償不到位和推進過急過快簡單粗暴造成的,沒有充分尊重農民個體意愿和代際預期差異。對確有勞動能力,愿意發揮余熱,依然眷戀農村農業生產生活方式的老齡農民工和農村老人,應該充分尊重其個人意愿。
除了農村范圍的集中居住,在城鎮實現老齡農民工的集中安置也有不少文章可做。除了急吼吼“倒逼”農民洗腳上田以期拉動地方房地產市場,利用存量資源大力發展針對農民工的廉租房大有可為。當前不少三四線城市和小縣城有不少閑置房地產,而隨著房產稅的穩步推進,那些此前投資這些地方房地產的投資客大概率會進行減持,將這些資源投放回房地產市場。相關地方政府可以和市場上的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進行合作,盤活這些資源,為老齡農民工的集中居住提供便利。
將老齡農民工和農村老人轉移出來,讓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依附土地所捆綁的低水平福利保障,然后就可以進一步積極穩妥推進社會資本有序下鄉,配合那些有更好市場視野和經營理念的返鄉青年農民工和大學生,更好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觀光旅游農業,就地提供就業崗位,更好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建設。
一個人民生活富裕、公共福利供給相對均等、區域發展相對均衡的強大現代化國家,是不可能建立在城鄉戶籍和產權屬性二元體制的基礎上的,通過妥善應對農民工老齡化問題,積極穩妥推進城鄉二元體制的廢止,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