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張如錦 周莎莎



摘要:目的 在本研究中針對臨床短暫性腦缺血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作預后進行2年隨訪調查研究。方法 對100例頸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預后開展兩年隨訪,并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觀察患者的預后影響,結果 通過對患者進行隨訪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類型是與短暫性腦缺血預后具有緊密聯系,對于短暫性腦缺血患者其預后影響因素為潰瘍斑和軟斑。結論 針對頸動脈粥樣硬化逐漸發展至短暫性腦缺血的患者,其復發和疾病發展會提高腦梗死危險性,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會從一定程度上延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隨訪
【中圖分類號】R9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5-068-01
引言
臨床研究表明影響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的預后因素較多,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在本研究中針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開展多普勒超聲檢測,對這些患者進行兩年隨訪,分別探討不同程度頸動脈粥樣硬化和不同類型粥樣硬化斑對于患者預后產生的影響。
1研究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本研究中挑選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住院部和門診部接受治療的100例頸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針對頸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雙側頸動脈進行超聲檢查,經過二年隨訪并對患者再次進行超聲檢查。
1.2研究方法
結合臨床判斷標準,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以及斑塊超聲分型中,其中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分析,其中I型是指內中膜厚度介于1.0毫米到1.2毫米,II型為內中膜厚度大于1.2毫米,但未出現明顯狹窄,III型患者血管有輕度狹窄,同時血管狹窄度介于20%~50%之間,IV型患者血管狹窄度介于50%~90%之間,V型患者血管狹窄度高于90%。結合病理學特點對斑塊超聲進行分析,可將其分為4型,具體為扁平斑,硬斑,軟斑和潰瘍斑,對患者進行兩年隨訪,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頸部動脈粥樣斑塊加重的患者,可將其計入到腦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展組,在本研究中針對患者的超聲檢查是由相關專人負責完成的。
1.3統計方法
將本研究所收集的數據利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并采用NOSA數據編輯器進行統計處理,其中計數資料可采用卡方檢驗,有序分類資料可利用ridit進行分析。
2研究結果
首先從患者的隨訪結果來看,在本研究中針對100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進行兩年隨訪,其中有一例由于腦卒中或其他原因出現死亡,有一例患者在隨訪中出現失訪,因此共計98例完成兩年隨訪。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有54例,44例,其年齡介于3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歲,其中有40例患者無疾病復發,疾病復發的患者共有32例,有26例患者出現腦梗死。經過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有25例為正常患者,有72例為B超異常患者,針對98例患者在兩年后完成彩色多普勒超聲隨訪。
從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兩者間的關系來看,根據數據顯示,患者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中血管狹窄的患者復發和疾病發展為腦梗死的概率明顯要高于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正常的患者,相比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無斑塊的患者來說,一般扁平斑患者疾病復發以及腦梗死危險性不變,而對于潰瘍斑和軟斑的患者短暫性腦缺血疾病復發和發展為腦梗死的危險系數明顯要高于頸動脈彩色多普超聲無斑塊的患者。
對患者進行兩年隨訪,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表明具有頸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患者短暫性腦缺血復發以及疾病發展為腦梗死的概率明顯高于疾病無進展的患者,且具有明顯統計學差異。
3討論
在表格中針對短暫性腦缺血的患者開展兩年隨訪,結果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患者頸內動脈狹窄,頸動脈狹窄短暫性腦缺血疾病復發和發展為腦梗死的危險性會明顯提高。除此之外,患者血管狹窄度是與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具有正相關關系,但兩者之間無明顯統計學差異,表明患者的血管狹窄度對于短暫性腦缺血預后判斷無明顯作用。在本次隨訪中針對患者資料可以發現,粥樣硬化斑塊類型是與短暫性腦缺血預后具有緊密聯系,利用潰瘍斑和軟斑可用于判斷短暫性腦缺血患者預后,但硬斑和扁平斑相對來說較為穩定,其與血管內膜具有緊密粘連,且很難脫落,軟斑通常是形成時間較短的斑塊,或者新鮮血栓,其通常與血管內膜具有較差的黏連性。潰瘍斑基底部或內部出血,斑塊基底部或表面含有脂質,血凝塊,蛋白質等一些硫化物,潰瘍斑和軟斑發展較快,因此很容易脫落出血,具有較大的危險性。近年來,隨醫學技術發展,研究學者提出可通過高分辨MRI技術進行頸動脈硬化成像,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斑塊可準確評估斑塊的穩定性,但由于受到機器設備性能要求和成本限制,無法廣泛應用。血管內超聲,PET等技術也能夠用于斑塊不穩定性顯示,但由于該技術是一種有創性且具有放射性,因此在臨床使用過程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無創性和成本低,雖然具有較強的主觀性,但可融合hsCRP水平,以提高高危患者的篩選靈敏性。
總之,本研究針對臨床上僅動脈粥樣硬化發展的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其疾病復發和發展均會提高腦梗死的概率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對于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預后是比較差的。
參考文獻
[1]郭文正,楊春光.椎基底動脈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治療及近期隨訪研究[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20年30卷17期,9-10頁,2020.
[2]朱烽,劉瑋瑋,明曉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尿酸水平的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9(19):21-23.
[3]沈瑾,李明輝.頸動脈超聲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與頸動脈粥樣硬化間關系評定的臨床價值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9,v.18;No.285(05):101-104.
[4]荊京,孟霞,王安心,等.多發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對輕型卒中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早期卒中復發風險影響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9(6).
山東省金鄉縣人民醫院 山東金鄉 27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