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從實際意義出發分析黃帝九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臨床療效。方法:抽取2018年-2021年期間,我院收治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60例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分兩組處理,即對照組、觀察組。其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聯合黃帝九針治療,分別就兩組患者Bath總體評價、脊柱疼痛評分、Bath AS 功能指數、Bath AS 病情活動指數以及中醫癥候積分進行總結、比較。結果:觀察后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且P<0.05;另外,在各方面評價指數上,接受黃帝九針治療的觀察組都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臨床治療中,聯合黃帝九針治療能夠大大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對患者生活做出積極改善。
關鍵詞:強直性脊柱炎;黃帝九針;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5-118-02
據相關臨床研究資料顯示[1],強直性脊柱炎屬于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本病起病隱襲,進展緩慢,全身癥狀較輕。早期常有下背痛和晨起僵硬,活動后減輕,并可伴有低熱、乏力、食欲減退、消瘦等癥狀。開始時疼痛為間歇性,數月數年后發展為持續性,以后炎性疼痛消失,脊柱由下而上部分或全部強直,出現駝背畸形。女性病人周圍關節受侵犯較常見,進展較緩慢,脊柱畸形較輕。故強直性脊柱炎臨床具有年輕化、隱匿性以及高致殘率等特點。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0.3%的人口受到強直性脊柱炎的困擾,導致該疾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目前研究人員認為其與遺傳因素、肺部腸道微生物感染相關,但是由于發病病因、機制等仍然處于研究階段,尚未得出定論,進而導致在臨床治療上并不能夠有效根治。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2021年期間,我院收治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360例作為本次實驗研究對象,分兩組處理,即對照組、觀察組。其中對照組180例,男女比例為98∶82例,年齡范圍在18-61歲,平均年齡值為36.58±2.59歲,病程在5個月-12年,平均病程為41.25±3.77個月;另外觀察組患者180例,男女比例為95∶85例,年齡范圍在17-63歲,平均年齡值為35.22±1.79歲,病程在7個月-10年,平均病程為40.55±3.46個月。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比較上P>0.05,且差異并不顯著。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強直性脊柱炎標準;患者雙側骶髂關節炎超過2級;單側骶髂關節炎診斷3-4級;所有患者及家屬對本次實驗研究知情,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脊柱變形者;喪失脊柱功能者;惡性腫瘤患者;治療依從性較差者。
1.2方法
在本次對比實驗中,對照組患者接受口服藥物治療,外加艾灸神闕穴治療[2]。
觀察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上聯合黃帝九針治療,具體治療方式如下:
黃帝九針治療主要分為三步進行,首先第一步刺血絡:根據黃帝內經中的相關理論,與患者督脈巡行部位以及膀胱經本部、根部以及循行部位尋找盛絡、結絡以及瘀絡[3],采用鋒針點刺放血的方式進行。每2周接受1次刺血絡治療,共治療2次;其次,圓利針或大針針刺治療,取患者督脈、膀胱經穴位,手法行針得氣后出針,不留針,每周2次,患者共接受2—4次治療;最后,每日根據患者本原五行毫針留養。待患者圓利針治療結束后,采用毫針選取患者肝經、腎經原穴及肝經等五行養針,根據相關原則進行選穴針刺;
1、取穴
(1)華佗夾脊穴:華佗夾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每隔一椎體交替取穴)內夾督脈,外鄰膀胱經,具有溝通兩經的作用,故用員利針針刺夾脊穴可調節經絡血,促進背部氣血的運行。
(2) 督脈:督脈為陽脈之海,有調整和振奮全身陽氣的重要作用。若督脈不和,則脊柱強痛,所以本病當屬督脈病。督脈之氣維系著腎與命門的功能,統攝人體的真元。所以以督脈穴位為主,益腎壯骨,溫陽通絡;
(3) 膀胱經:膀胱經在背腰部的一條循行線與督脈的一分支同行,所以輔以膀胱經這條側線上的穴位,實則通督溫陽壯骨,同時膀胱經又為諸陽之長,取之有加強振奮陽氣的作用;
(4) 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如靈臺、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腰陽關、十七椎下、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雙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秩邊等;
(5) 隨證取穴:若口苦咽干加太溪、太沖,若引起髂脛束緊張加風市、環跳。若疼痛沿坐骨神經放射加承扶、殷門、委中等穴。膝關節受累加內外膝眼,足三里、三陰交、陽陵泉。骶髂關節疼痛明顯加環跳、陰廉、阿是穴;
(6) 其他:大椎、身柱。
2、針法
在針法上,選用補法,平補平瀉,阿是穴采用瀉法,并加艾灸。以益腎壯骨,溫陽通絡,體現了“寒則溫之,閉者通之”之意。強直性脊柱炎是由下向上發展的。先取病變上兩個節段穴位以劫之,再取病變部以脫之。方能收到滿意的效果。
3、操作方法
員利針刺法:取穴以華佗夾脊穴、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取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秩邊、承扶等穴及相應的夾脊穴。選穴時以病變累及部位的上兩個脊椎節段開始向下取穴,每次取上述穴位7~9個為一組(膀胱經雙取),操作時先常規消毒,然后先上后下針刺,進針得氣后行補法,每周2次,1~3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5天,再行下一個療程。
1.3療效判定
在本次對比研究中,需要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值、脊柱功能以及疾病活動度進行準確評價,并進行相應的對比
另外,在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的評定上,需要根據患者腰、臀、髖疼痛程度、晨僵持續時間、夜間疼痛等程度進行評分,主要分為無、輕度、中度以及重度四個程度。
在臨床療效的對比上,主要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四個判定標準。臨床療效的評定主要參照《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與有效率的總和。
1.4統計學分析
使用軟件:SPSS18.0。
計量資料以()代表,數據行t檢驗。
計數資料以%代表,行卡方檢驗。
研究結果根據P值判定其有效性。如P<0.05,則說明差異在統計學上是有意義且顯著的。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對比
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中醫癥候積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VAS評分以及中醫癥候積分比較上,差異并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較治療前分值明顯下降,且P<0.05.
2.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 BASFI、BASDAI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在BASFI、BASDAI比較上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較對照組患者來說,改善效果更佳,P<0.05.
3.結論
臨床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大多數患者在患強直性脊柱炎后并沒有加以重視,待疼痛加劇后前往醫院進行治療[4]。目前關于強直性脊柱炎臨床治療并沒有能夠直接治愈的方式,大多數治療都以緩解患者疼痛,改善臨床癥狀為主。黃帝內經中關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描述是內外合邪發病[5],在臨床治療中應當以督脈、膀胱經以及肝腎入手。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傳統治療方式的對照組患者在接受一系列治療后盡管各方面在綜合評價有了明顯的改善,但是較觀察組而言,無論是VAS評分、中醫癥候積分、BASFI以及BASDAI評分上,觀察組患者改善程度更加顯著,且P<0.05.另外,在臨床治療有效率的比較上,觀察組患者同樣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綜上,在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治療中,黃帝九針治療能夠大大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鄭玉華,王云會,李達濤,等.黃帝九針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療效觀察[J].大醫生,2020,5(19):69-71.
[2]周建忠,周險峰.X線、CT與MRI在早期強直性脊柱炎診斷中的價值[J].健康必讀,2021,(3):66.
[3]何國賢,李有佳.核磁共振聯合HLA-B27在強直性脊柱炎髖關節病變診斷中的應用研究[J].首都食品與醫藥,2021,28(1):88-89.
[4]李媛.強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關節病變的MRI研究[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0,26(2):16-17.
[5]李田田,朱勤,伍娟艷,等.健康教育路徑對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影響分析[J].健康之友,2020,(16):90.
文山鄭保骨傷科醫院 云南文山 66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