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十四五”規劃綱要制定建議的提出,對于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的要求也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文章立足于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針對該專業中理論類課程開設、教學以及體系建設問題,結合當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以及民辦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上的獨有模式,嘗試著從縱向與橫向兩個方面進行總結,從中梳理出能夠適合當下大語境下民辦高職院校美術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規律與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理論課程;課程體系建設
基金項目:該論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研究”(2019SJA0716)系列研究成果。
針對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理論類課程體系的建設,首先要從“兩個定語”出發,即必須弄清楚“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以及“理論類課程”這兩個核心概念。在傳統的視角中,這兩個概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存在一定“悖論性”的,因此,解決這種悖論性就成為研究這個課題的當務之急。從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階段布局來看,高職院校明顯區別于本科院校,其教育教學重心往往在為社會輸出專業性技能類或操作類人才之上,相對本科院校所重視的學術性與研究性,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載體就主要集中在應用型人才的培育上。在這種無法規避的指導性作用下,高職院校在學時總數以及課程性質比重方面就有著巨大的限制。按照教育部對于高職院校教學學時的指導意見,高職院校總學時中還包含公共基礎性課程所占去的三分之一,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的畢業頂崗實習的一部分學時,同時加之高職院校3年的較短學制,綜合起來,就不難看出,在除去畢業頂崗實習所占去學時之后,實際上留給學生們在校學習專業課的學時并不“富足”。而就是在這并不“富足”的專業課學時里,80%以上的學時是必須留給實踐類、操作類的專業技能課程的。故而,理論類課程與高職院校教學的特點之間就產生了一種無法避免且又是令人可以理解的悖論關系。“高職院校專業教學體系中需要不需要理論課程?”抑或“高職院校專業理論課程如何開設與教學?”這樣的問題就成為了所有高職院校專業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因為仍然有一個我們無法忽視的問題存在:高職院校的生源總體質量問題。基于此,總的教學方針的限制性、具體教學環節實施空間的狹小性以及接受教育群體的“非親和性”,三者綜合起來,造成了當下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藝術類專業)理論課程教學以及體系設立的障礙。如何去應對這種看似“機能性”的障礙呢?
首先必須要明確在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藝術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具有不可或缺性。 “十四五”規劃在關于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職業教育的相關內容中,就提出了“高質量”的發展模式,同時教育部門創新式地提出了在高等職業教育中提倡提質賦能的方針。如何去理解這個“高質量發展”的概念?對于“提質賦能”中的“質”與“能”又該如何去解讀?筆者認為,應當跳出固有的邏輯模式,從整體上去把握問題。高職高專的技能培養必須要擺脫原來的低層次的、簡單的、粗放的模式,進入到一個高層次、綜合性、精準的全新模式,這樣一種要求就迫使著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必須做出改變,必須要讓學生深刻理解自己所在專業與其未來從事的相關行業的發展,以及這個專業本身的內涵與發展規律,否則就難以去應對未來的高要求。只有通過深刻的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方能讓學生找準坐標與定位,了解專業的來龍去脈,從而做一個有知識內涵的行業從業者。與此同時,未來社會從業的要求也勢必會水漲船高,除了對于專業技能水平的硬性要求之外,對于人品素養的軟性要求往往就成為左右一個畢業生能否在職場邁出成功一步的關鍵,而這種人品素養抑或職業道德操守方面的知識,也正是相關理論課程能夠給予受教育者最大紅利之一。因此,必須要明確一點,即在高職院校的美術專業(藝術類專業)中,理論類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極具現實意義的。那么如何去實現?筆者認為可以從縱橫兩個方面去做。
一、縱向性的深度建設
必須讓原本在美術專業上“一清二白”的學生迅速走向專業化道路,理論課程的開設就承擔著這樣的引領作用。在上述內容中,不難看出民辦高職院校美術類專業的生源相對而言是缺乏優勢的。雖然幾乎所有學生在入校之前都有過專業繪畫培訓的經歷,都可以用“美術生”這個名稱來涵蓋,但必須正視的是,這樣的美術生,絕大多數是為了應試而學習美術。根據入校后的調研報告結果,基本上所有的這些美術生都不了解自己所要學習的美術專業究竟是學什么內容。對于專業技法或創作,他們所認知的范疇僅僅局限在高中美術培訓機構中所接受到的素描、水粉、水彩等簡單方面,而對于專業性的油畫、中國畫、書法篆刻、綜合材料運用等內容相當陌生,更遑論美術發展的歷史、美術作品的賞析、美術教學等進階內容。
舉一個例子,在美術專業新生見面會上,筆者作為專業負責人與新生進行交流,在隨便提及了一些美術領域最為基本的常識性內容時,例如:黃賓虹、吳昌碩是誰?北宋書法四大家中的“蘇”是不是蘇軾?文藝復興是發生在意大利還是希臘?結果令人瞠目結舌,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在思考很長一段時間后得出并不完整的答案。
可以看出,在中國高中美術教育階段中,專業學習是單一的,理論與技法教學是相脫節的。而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學生,未來就業方向主要是面向中小學美術教學、美術培訓機構、美術展覽機構以及繪畫創作,這些工作的共同的特點就是,要求學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美術創作能力,更需要對美術專業的發展有個準確的掌握。
基于此,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理論課程的設置,需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符合美術邏輯發展的由易入難的過程,這就是所謂的縱向深度建設。即從大一開始優先設置基本概念性質的史論課程,如中國美術簡史、西方美術簡史,打下一定的概念性積累后,從而對于東西方美術的發展有一個基本梳理,能夠確保學生在今后的“專業交流”過程中做到沒有“視聽與表達障礙”,進而使得他們的理論基本功得到強化,也就是所謂的“強基”。在此基礎上,大二的階段,開始設置美術方法論的教學,如美術教育學、藝術學概論等。此類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性或專業理論指向性,在深度與高度上更進了一步,使得學生在大一所積累的基礎性知識得以初步應用,并能夠將兩年所學的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相結合。最后到大三階段,就是綜合能力的釋放,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與表達能力的要求就達到了在校期間的峰值,開設諸如美術批評、書畫賞析、現當代藝術等課程。此類課程自由度高,對于知識體系的要求也提高到更高的層面,可以視為三年理論與實踐學習的綜合性交叉,學生要用自己的話去指導自己的畫,再用自己的畫來表達自己想說的話,最后再用自己的文字去評價自己的創作。最終這個縱向的課程建設,在三年的專業教學過程中就形成了一個有效的閉環,無限循環下去,也會在學生將來的專業發展中形成更大的閉環。這也正是之前所提及的提質賦能中的“質”的一個方面。
二、橫向性的廣度拓展
高職院校美術專業(藝術類專業)的一線從教者必須清醒地意識到一種趨勢,即隨著社會需求層面的不斷發展,高職院校中的專業已經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模式,不斷綜合化、交叉化、復合化的專業模式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隨著當下網絡信息的不斷進化,看似傳統的美術專業無論是在創作題材、創作手法還是創作觀念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眾對于繪畫的認知,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畫刷與畫布、毛筆與宣紙。數位屏、iPad與壓感筆,毛發、布料乃至塑料與紙面的結合,每一項新的突破都在拓寬美術專業的領域,可以這么說,很難定義高職院校里的美術專業與設計類專業之間的區別,或者說,在當下這個大文化語境下,美術專業在與其他專業的不斷交融與碰撞中慢慢被賦予了新的定義。基于此,美術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方面,就必須要尊重這一時代現實。而尊重的首要一點即是要去看清這種現象,理論課程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正是如此。
在大一到大三的時間段中,立足于本專業的從業需求,在充分重視專業自身發展規律的前提下,我們盡可能地將美術專業的學習在橫向上展開,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類課程:史論類課程、鑒賞類課程、學術類課程。在恪守好本分的畫室創作的同時,通過課程的設置,將學生的學習面拓寬,如開設美術教育學課程讓美術生成為師范生,從畫室走向課堂,放得下畫筆,拿得起教棒,畫得了畫,做得了PPT,從靜默的繪畫創作走向字正腔圓的課堂表達。同時還可以通過課程中關于師德方面的內容,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環節的教育進行一個提升。開設現當代藝術、美術批評課程等,讓美術生成為社會觀察者抑或美術批評家,站在歷史與時代的層面去冷靜觀察社會與美術之間的聯系與影響,最終養成一個在不停創作的過程中能夠保持不斷思考的良好習慣。在這樣的設置之下,學生在三年的學習過程中就會形成一個立體的三維(如果加上專業創作技能課程,即可視為四維)課程體系模式,最大限度上使得學生的知識沒有盲點與死角,這正是“提質賦能”中的“能”,能夠最終讓學生在新的就業領域中更具競爭力,具備更強、更具可持續發展性的能力。
以上,是筆者作為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在專業理論課程設置上的一點思考。總體說來,民辦高職院校美術專業乃至整個藝術類專業教學中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絕非一日之功,文中所提及的只是一個小的層面的嘗試,想要在整體上形成一個長期有效的課程體系模式需要一個漫長的摸索與實踐過程。時代在變,學生的群體在變,教育本身也在時刻發生著變化,要想積極應對不斷變化的時代,對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來說,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與能力,積極順應這樣的歷史潮流,真正做到縱橫強基與提質賦能,從而開創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新篇章。
作者簡介:
杜江,碩士研究生,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設計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藝術史論、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