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雯
摘 要:教師在勞技教學中,除了要指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以外,更要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紙黏土浮雕;勞技教學;美育
愛因斯坦三做小木凳的故事,被廣泛流傳。說的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小時候上手工課上交了一只制作粗糙的小木凳作為作業給老師批改,不僅沒有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還問同學們是否見過比這個更糟糕的木凳。于是,愛因斯坦就拿出了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小木凳。從此老師和同學對他有了改觀。我們思考一下,愛因斯坦按照老師教授的技法制作出了三只小木凳,可見他已經掌握了勞動技能。那為什么沒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呢?答案很簡單——三只木凳的外形不夠美觀。由此可見,教師在勞技教學中,除了要指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能以外,更要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本文就以江蘇省編勞動與技術教材三年級下冊《紙黏土浮雕》一課為例,談勞技教學中的美育。
在勞技教學中,往往會以學生作為目標。不少任課教師會以學生完成率作為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志,所以會以“教師示范—學生模仿”的模式完成授課。實際上,勞技制作是通過項目這個載體來培養學生的勞技技能,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因此,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勞技教學中也要重視。
一、在導入新課中,啟迪美
對于紙黏土這樣的材料,學生并不陌生,它和學生常玩的橡皮泥、超輕黏土一樣,具有很強的塑形性,但由于是以紙為原料,環保無毒,而且手感細膩,色澤鮮艷,近年來受到手工愛好者的喜歡。那么什么是浮雕呢?教師利用課件,播放了多種材料的浮雕作品圖片,包括從氣勢雄偉的九龍壁到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磚雕,還有生活中常見的木梳的雕刻花紋、硬幣上的圖案等,使學生在讀圖中了解浮雕——作為一種藝術表現手法,可以利用各種材料在平面上向內外凹凸,形成一種立體效果;并且在人類生活中是常見的。只要你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浮雕,浮雕讓人類的生活更美。
如何用紙黏土來體現浮雕的美呢?教師呈現了一幅用紙黏土制作的梵高的《向日葵》,熟悉的畫面變得更立體,形成一種別樣的美。這也給學生以震撼之美,同時順勢導入了本課學習的項目——向日葵。
二、在指導制作中,感知美
如何能做出美麗的向日葵浮雕作品呢?這不應該是憑空想象,也不應該是照搬教材,而應該真真實實地去模仿自然界的向日葵。據資料顯示,世界上有超過60個品種的向日葵,教師出示了不同品種的向日葵圖片,讓學生整體感知向日葵,打破他們舊有觀念中的向日葵形象。教師在小組中發放許多單株向日葵圖片,讓學生挑選自己喜歡的一張作為模仿的標準。
如何用紙黏土來制作向日葵的各個部件?教師在屏幕上投放局部放大的向日葵圖片,使學生清晰地看清花盤、花瓣、花枝、葉片的結構特點。同時引導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水滴形花瓣的制作。為了使向日葵更逼真,還需要使用紙黏土的塑形工具進行刻畫。
通過之前的教學,教師會發現盡管學生的部件完成得很不錯,在組合部件過程中由于疊放順序的不同,會出現花枝壓在花盤上的情況。所以教師會出示正確疊放的向日葵作品和錯誤疊放的向日葵作品,請學生進行辨析,哪一種疊放更符合自然生長的向日葵形象。學生通過觀察,明確了疊放順序,制作出的向日葵才更美觀。
三、在操作實踐中,創造美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在學生的操作實踐中,鍛煉的不僅僅是手,還有大腦。學生將紙黏土在手中搓、揉、捏、拉、壓,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加強了腦功能的鍛煉。柔軟的紙黏土在學生手中任意變形,千變萬化;不同顏色的紙黏土互相融合,產生新的顏色。夸張地說:班級里有多少個學生,手下有多少朵造型不同的向日葵浮雕作品,也沒有哪兩朵向日葵是一樣的。
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是孤零零的存在。動手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除了向日葵造型外,還利用掌握的紙黏土技法,制作了小蜜蜂、小蝴蝶、小瓢蟲、小螞蟻等動物造型,使得自己的作品更加生動活潑。
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創造美,用智能手機進行拍攝,連接希沃等教學軟件,將學生作品的閃光點投射在屏幕上,及時肯定學生創造的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
四、在展示評價中,欣賞美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除了學生獨立完成項目制作,還有展示評價環節,將學生的作品進行集體呈現。教師在黑板上掛出一幅藍天白云的底板,學生利用紙黏土的黏性將自己的作品任意粘貼,形成一幅壯觀的向日葵田地浮雕圖。這幅圖很好地展現了每一個學生的作品,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果成為作品的一部分,特別有成就感。在欣賞自己作品的同時,也能看到周圍其他造型的向日葵,學習同伴的造型技巧。
可以說,紙黏土浮雕一課的教學,促進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能讓學生產生豐富的構想,發展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給學生以真的啟迪、善的熏陶、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丁琪.超輕粘土在小學美術手工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學,2017.
[2]李春蘭.智能手機在勞技學科中的有效運用[J].現代信息科技,2020,4(3):123-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