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東
近來,一些知名大學集中對一批研究生作出退學處理,包括一部分博士生,有的學校一次性清退十幾人,甚至一百多人,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正氣肅紀、端正學風來講,這是值得贊許的。但仔細分析,一些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被清退的研究生基本上都是達到了相應學位的最高年限,仍完成不了學業者,到了非退不可的地步。人們不禁要問,一次性處理這么多研究生是正常的嗎?日常的教育和監管是否到位了呢?
研究生人才培養的深層次問題
2020年7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召開,這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會后,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密集出臺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明確了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嚴格質量管理和加強條件資源保障六方面改革舉措。同時,實施學科專業建設改革行動、博士生教育提質行動、導師指導能力提升行動、質量提升和管理行動等十大專項行動。從指導思想到教育理念再到行動計劃,推出了全方位的系統改革舉措,在這樣的一個大背景下,各高校都在進一步重視和強化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和管理,加強研究生教育的氛圍越來越濃。
我國研究生教育走過了從小到大、快速發展的歷程,已經成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國,但是隨著規模迅速擴大,一些深層次問題也逐漸凸顯。一是認識不到位的問題。對研究生教育重視不夠,對研究生成長規律研究不透,認為研究生培養主要依靠導師,對學生管理和監督層層下放。因人設課、隨意調課或者任意停課現象屢禁不止。有的學校片面追層次、上規模,重視申請、忽視建設、輕視培養。二是導師素養達不到要求。部分導師責任心不強,素養不高,認認真真包裝自己,馬馬虎虎培養學生,把研究生當成簡單的科研勞動力,只用不導,存在“放羊式管理”。導師與學生見面次數少,指導不夠,一些導師與研究生關系緊張。三是培養質量不能令人滿意。研究生的質量標準不夠明確,質量差別較大,更多依據導師的責任和水平。學術學位、專業學位分類培養的界限不清晰,培養趨向本科化、學術化、理論化傾向嚴重。四是管理上存在漏洞。學術規范教育、學術道德建設、學術不端嚴格查處方面存在不足。學校和導師平常疏于管理,教育不到位,熱衷目標管理,缺乏過程監控,習慣“秋后算賬”。研究生淘汰比例很低,而且多是因為身體、工作等原因自動退出,或因為超期才被學校清理,缺少有效的質量控制手段。
人才培養應該堅守“兩律”
這次部分學校集中清退這么多研究生,實質上多是不得已而為之,問題存量過大,積怨過多,不處理則嚴重影響高校學風和人才培養質量。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研究生的教育、培養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科學管理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還未形成。平常缺乏監管和預警,不及時處理,到時“一鍋端”,采取這種批量化的處理手段,看似嚴格要求了,震懾效果也有了,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對研究生教育質量不利,而且削弱了學校的培養功能,對研究生自身成長和發展也是一種傷害。
筆者認為,但凡人才培養,一般應堅守“兩律”:一是要遵循人才成長規律,二是要遵守有利于人才成長的紀律。所謂人才成長規律,首先要樹立兩個理念,一是要樹立“蓋房子”理念。蓋房子首先要把建筑材料備齊,比如水泥、磚瓦、木材等,只要有了圖紙,就可以蓋各種類型的房屋。就怕圖紙來了,或缺水泥、或缺木材,就容易手忙腳亂。蓋房子理念要求我們首先要做好基礎性工作,把課程、學科、教材、師資、制度、風氣等基礎性工作做好了、做扎實了,人才培養工作就不會出大的問題。二是要樹立“農業屬性”理念。教育是農業屬性,而不是工業屬性。農業屬性要求我們不能忽視每一個環節,選種、施肥、除病蟲害……一個環節都不能少,糧食收獲了還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晾曬和入庫。培養人才不能實行計件工資等工業管理模式,不能只看最終結果,以勝敗論英雄,以考試成績劃標準。農業屬性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過程管理,重視人才培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階段。所謂紀律,毋庸置疑,學生的成長和成才不是水到渠成、自發和自然的過程,需要不斷地培養、教育甚至警示和懲戒,如同農業防治病蟲害一樣,消除缺點和毛病,改掉不好的習慣,才能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遵守紀律,就要求學校構建科學嚴格的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明確界限和底線,并嚴格地遵守和執行。
重視推進“兩工程一體系”建設
基于“兩律”的思考,為了實現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續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研究生,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重視和推進“兩工程一體系”的建設,即教育基礎建設工程、導師素養提升工程和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管理和運行機制。
教育基礎建設工程,首先要大力加強學風建設,樹立嚴謹的學風是培養學生的關鍵所在。以“培育家國情懷、樹立科學精神、促進學術卓越”為主線,將科學精神、學術規范、倫理道德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內容。完善學風建設工作機制,進行基本學術規范的教育,加大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采取“零容忍”,健全預防和處置機制,使學術不端行為的處理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其次是完善分類培養體系。我國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了學術學位和專業學位分類發展的格局,推動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分類培養成為迫切需求。學術學位要突出科教融合,加強系統科研訓練,著力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專業學位要突出產教融合,推動行業企業全方位參與人才培養,強化專業實踐訓練,著力提升職業勝任力。這次清退的研究生大多是在職學習型,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客觀上也存在著培養方式“水土不服”的原因,專業學位與學術學位培養“同質化”的弊端讓這類學生難以完成學業。最后要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學生的質量源于課程的質量,要突出研究生課程的研究性、前沿性與國際化、個性化“兩性兩化”特點,加強課程建設,提升課程質量,強化課程教學管理,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打造研究生“金課”。
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在導師,要實施導師素養提升工程。一是強化導師素質要求。以立德樹人為導向,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學術水平、育人能力、指導經驗和培養條件等方面制定系統、全面的導師選聘條件,嚴格崗位政治標準,突出師德師風要求,強化學術水準,導師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守正創新的學術品格。二是要健全導師的責與權。導師要以“育德”和“育才”為著力點,及時掌握研究生思想狀況,將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既做學業導師又做人生導師,加強人文關懷,建立和諧的導學關系。同時,要支持導師嚴格學業管理,強化過程指導和教育。三是建立導師素養提升的培養機制。實行新增導師持證上崗制度,建立在崗導師定期輪訓制度,全面加強導師崗位培訓,強化導師指導水平與培養質量考核,徹底打破“導師終身制”。
構建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是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奠基工程。一是要構建“職能清晰、責權明確、上下聯動、管理科學”的校院兩級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與督導體系。開展研究生課程教學督導與評價,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瞄準開題、中期考核、專業實踐考核、論文評閱、論文答辯、學位評定等關鍵環節,強化學位授予質量督導與監控,加大查重、外審、抽評力度,探索學位論文評閱意見公開制度,保證學位授予質量。二是健全研究生中期考核與分流制度,規范中期考核的內容、形式與程序,落實考核責任,保證中期考核作用的有效發揮。明確考核結果應用,暢通分流渠道,推進質量控制要求的精細化、規范化,用客觀、剛性的依據嚴格分流與退出。三是改革考核評價體系。以質量為標準、以貢獻為導向改革學術評價制度,在導師遴選、招生資格審定等工作中強調學術水平和實際貢獻,突出人才培養實效和代表性成果。改革研究生評價制度,注重培養研究生科學思維、創新精神和學術能力,堅持以素質、能力、貢獻評價研究生,完善評獎評優機制,建立健全更科學更具操作性的標準體系。杜絕以往存在的疏于日常、松于平常、處理異常的管理弊端,牢固樹立質量監管在平常、質量形成在日常的意識。
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是一項緊迫而艱巨的戰略性任務,構建研究生質量培養體系任重而道遠,既需要先進的理念,又需要嚴格的管理,更需要持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