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燕軍


摘? 要: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所蘊含的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科學思辨、真理與價值、引領與吸納、事實與規范等內涵是開展課程思政的良好載體。因此,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是開展全方位育人的最佳陣地。基于課程思政的理念,以“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課程為例,介紹了開展課程思政建設中的案例篩選、開展方式以及實施誤區,進一步提升專業課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教學;課程思政;案例
中圖分類號:G641?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2-0022-04
Abstract: Humanistic and social science courses contain realistic, practical,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scientific Speculation, truth and value, guidance and absorption, facts and norms are good carriers for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Therefore, the cours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s the best position to develop all-rou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aking "One Belt And One Road cultural trade"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ase selection,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errors in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s.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cultural trade" teaching;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case
2020年5月,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1]。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融入人文歷史、國情觀念等內容,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素質[2]。
一、專業課課程思政案例的篩選和運用
課程思政以“課程”為“思政”載體,探索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途徑[3]?!耙粠б宦肺幕Q易”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該課程首先強調“一帶一路”倡議是對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傳承和發揚,增強學生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自豪感、對該戰略的認同度和對建設有中國特色改革開放新格局的制度自信;其次,通過講解文化貿易基礎理論、國際文化貿易現狀格局以及世界主要國家文化貿易政策等內容,啟發學生認識到開展國際文化貿易面臨的風險與挑戰。最后,通過介紹“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與主要國家文化貿易實踐,使學生領悟到國際文化貿易與國家戰略、經濟利益、文化政策密切相關,必須在保障國家安全與文化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國際文化貿易。在避免文化價值沖突的同時,以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發展。最終使學生在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前提下堅定對國家文化安全的自覺認同與維護,并依據時代需求提升職業素養。
“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課程以課堂教學為主,線上討論與課下調研為輔,大部分知識點都可作為課程思政的載體,課程圍繞“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主線,將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最終使學生建立起認知層面、實踐層面、發展層面的國家總體安全觀和文化安全觀的輸入機制和自我強化機制,堅定對國家文化安全的自覺認同與維護以及文化貿易強國的信念。本文從以下四方面進行舉例。
(一)政治認同,制度自信
以張騫出使西域和古代絲綢之路為主線,講解“一帶一路”倡議基本理論,引導學生從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的維度,理解該戰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是建設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的需要,提升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認同度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借助主要國家文化貿易政策與對經典案例的討論,啟發學生理解主要國家文化貿易政策各異是國體、政體與發展道路的差異以及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集中體現,認同以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為表現形式的文化貿易具有政治引領與政治吸納的功能,牢固樹立既要吸納國外優秀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又要保證本國文化安全和文化發展的理念。
(二)國家利益,國際視野
講解“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中國文化貿易實踐,啟發學生認識到國際文化貿易既能傳播本國文化理念和實現文化產業價值鏈的對外經濟效益,也能實現文化產業對相關產業的整體拉動效應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出口結構的優化;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貿易的競爭力體現了國家的綜合實力,國際文化貿易與國家戰略、經濟利益、文化政策密切相關,只有了解各國意識形態和文化價值的差異,才能在保障自身文化安全的前提下促進文化交融,避免文化價值沖突產生,更好地達成貿易,以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發展。
(三)文化自信,時代精神
講解國際文化貿易的基本理論,強調發展國際文化貿易與產業結構升級以及與構建改革開放新格局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國家文化安全觀與文化發展觀的國際視野,理解改革創新與歷史文化成就之間的辯證關系,樹立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介紹國際文化貿易的歷史與現狀,論證文化經濟是推動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變革。文化貿易是文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存在競爭與風險。從國家安全和文化價值引領視角重視國際文化貿易的風險;講解“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國家的基本情況,培養學生與中國夢相適應的視野與能力。
(四)公民人格,自強合作
講解當代中外文化貿易的歷史淵源、發展動力、制約因素、輸出與輸入的本質、規律與機制以及各國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獨特性和中西文化的差異性,使學生理解中國文化崇尚自然和道法自然的偉大成就;建立基于文化價值是文化貿易動力的文化自信與自覺;依據當代國際文化貿易的格局制定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和提升職業素養。
(五)知識點對應的思政元素
如表1所示。
二、“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課程思政的開展方式
課程思政的開展方式需因授課對象的變化而適時調整。“一帶一路文化貿易”是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共24學時,以課堂教學為主,課下調研為輔。以該課程為依托,我院開設了“與張騫漫談文化貿易那些事兒”的通識選修課,針對全校各專業本科生開放選修。通識課的教學開設了四大主題,包括“辯證地看待張騫出使西域”“適者生存:絲綢之路的前世和今生”“‘一帶一路倡議:古代絲綢之路的現實選擇”“中國與主要國家的文化貿易實踐: 從國家安全看‘文化貿易的歷史責任”等。每個主題都是一個小型講座,四個主題之間具有一定的邏輯層次。教師圍繞不同的主題,篩選經典案例與學生分享并討論。課堂教學設置問答環節,實時解決學生的疑惑,互動式的教學模式兼顧了不同專業背景學生的知識儲備,使不同專業的學生都領略到人文社會科學魅力,特別是針對目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貿易格局和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級,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在課程思政開展過程中獨具特色的“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同頻共振的優勢,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充分顯現。
該課程是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授課內容在“前言、基本概念、基礎理論、文化貿易政策、文化貿易實踐”等五大模塊的基礎上,每學年還要結合時政變化,及時對授課內容做出補充和優化。例如,既要緊密結合該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和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合理設計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也要根據“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現狀和國際文化貿易的發展實踐,及時篩選最新的思政案例。因受限于課時,為深度引領和啟發學生,教師將相關主題結合時政熱點上傳到課程網站,例如發布“新冠疫情給中國文化貿易的發展帶來哪些機遇與挑戰”等討論題,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將觀點與疑惑發表在網站上,與同學分享、與老師討論。這種將線下課堂延伸到線上的教學模式,拓寬了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載體,豐富了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的效果,實現了專業課課程思政育人的初衷。
三、專業課課程思政實施的誤區
雖然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很豐富,但在具體實踐中,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實施還存在一些誤區,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一)專業課課程思政認識片面化
有些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解過于狹隘,認為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實質上就是思政課程。一方面把課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誤解為“過度挖掘”,一味追求“思政元素”的大而全,致使“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的融合過于牽強,導致因顧及“思政元素”的形式而失去“專業課程”的靈魂;另一方面,在專業課的授課中時時刻刻都要體現思政課程的內容,導致學生因同質信息密度過大滋生厭學情緒,降低了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專業課要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挖掘思政元素,而不是將專業課上成思政課[4]。
(二)專業課程教學與思政教育割裂化
在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中,“課程”與“思政”發揮著不同作用,課程是思政不可或缺的載體,思政是課程不可替代的靈魂。思政元素的篩選要立足于培養目標和課程內容,力爭實現兩者的有機融合和自然切換。若把專業課的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割裂開來,會導致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知識點的脫節,致使思政元素的引入過于生硬或突兀而引起學生的抵觸和反感[5]。在當今智能化時代,智能機器人能夠取代知識與技能,但卻不能取代精神與靈魂,就更加凸顯了課程思政對靈魂塑造和精神培養及價值引領的重要性,更需把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放在重要位置,構建以“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養陶鑄”有機融合的專業課課程體系。
(三)專業課課程思政評價指標的淺表化
目前,雖然高校在教學測評中增加了課程思政的測量指標,但因其測量指標難以定量測算,這類測量指標也就難以科學量化其教學效果。評價學生知識和能力的獲取是傳統專業課教學評價的維度,而“知識+能力+精神”的綜合實現是新興專業課教學評判的維度。科學構建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需涵蓋四項內容,一是對人文社科類與自然科學類的專業課課程思政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指標進行差異化設計;二是適當增加對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測量指標和測量權重;三是多維度測評專業課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例如從目標制定、內容設計、融入方法、學生獲得感等四個維度進行全面測評;四是在量化測評的基礎上加強質化評價,例如增加對學生課程思政學習效果的調研。
四、結束語
教師通過學生的課程報告了解其學習效果,學生認為“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課程將國際經濟與貿易的專業理論與時政案例緊密結合起來,激發了自身的學習興趣;分組討論歷練了自身將專業理論融于實踐的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增強了專業自豪感、提升了專業自信心、激發了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在明確自身職業發展方向的同時,及時調整與提升職業素養,實現了專業課不僅是“知識和智慧的創獲”,還是“品性與素養的陶熔”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2]王維,都建,李菲菲.人體寄生蟲學課程中開展思政教育探討[J].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21(2):135-137.
[3]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
[4]邱仁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理論闡釋[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5]鞏茹敏,林鐵松.課程思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態[J].教學與研究,2019(6):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