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芳
摘? 要:開展《管理學》課程思政研究是對課程育人要求的具體落實,是提升《管理學》課程建設內涵的現實需要。《管理學》課程思政的難點在于“融入什么思政元素”“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和“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可通過優化《管理學》課程教學大綱;建立《管理學》課程思政素材庫;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創新課程考核手段等路徑開展《管理學》課程思政。
關鍵詞:管理學;課程思政;教學大綱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12-0193-04
Abstract: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nagement" is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duc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realistic need to improve the connotation of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The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nagement" lies in "what to integrate" "where to integrate" and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he difficulty can be solved by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llabus of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 base of "Management"; enriching the content and means of practice teaching; innovating the means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Keywords: Managemen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syllabus
一、《管理學》課程教學研究現狀述評
(一)《管理學》課程研究現狀
近年來,有關《管理學》課程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教學理念。韋耀(2017)、禹玉環(2018)基于能力本位探討管理學課程改革,黃曉玲(2016)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管理學課程改革,魯麗莎(2016)提出以就業為導向改革管理學教學等,研究者均是強調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二是教學模式。李倩(2018)、杜平
(2019)、杜惠英(2017)、張旻宇(2018)等人提出將翻轉課堂、慕課等教學模式應用于管理學教學。三是教學方法。管理學課程最受推崇的教學方法是案例法,邵崇云(2015)、李艷(2016)、童代鵬(2017)、王亞新(2018)等對案例式教學法案例選擇、案例討論、案例總結等環節進行了分析;其次是參與式教學法,禹海慧(2014),易艷玲(2016),曾怡華(2016)等對其進行了研究;吳價寶(2015),張琰飛(2017)和何得桂(2017)分別探討了研討式教學和啟發式教學在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這些教學方法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前期研究為我們開展管理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不足之處在于局限于管理學課程本身開展研究,未能突破觀念,嘗試從學科融合的角度改革創新。
(二)《管理學》課程教學現狀
1. 《管理學》不僅是經管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也成為越來越多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必選課。《管理學》是經管類本科專業學生必修的學科基礎課。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工商管理學院、財經學院、旅游管理學院均按照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開設《管理學》課程,開課時間為大一下期,共48學時,此門課程是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入門課”。茶學院、農學院將《管理學》設置為選修課,以此實現“農科”和“文科”的學科融合,旨在培養同時具備管理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的復合型農業人才。此外,《管理學》還是我校公共選修課,近幾年選修人數名列前茅。可見,《管理學》不僅是經管類專業重要的必修課,也成為越來越多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的必選課。
2. “馬工程”《管理學》反映了課程發展新趨勢,對教師教學提出新要求。《管理學》教材版本眾多,國內教材大多都是依據美國管理學家法約爾提出的“管理職能”進行編排的,區別在于對管理職能的理解不盡相同,學者們對“組織”“控制”兩個職能認識較為統一,一些學者把“計劃”細化為“決策”“計劃”等,把“領導”細化為“領導”“激勵”“溝通”等。復旦大學周三多教授主編的《管理學》是近年來本科高校經管類專業普遍采用的教材,他將“創新”作為管理的職能之一提出,符合管理實踐發展實際,是教材編寫的一種創新。2019年初高等學校經管類本科專業開始啟用高教出版社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重點工程(簡稱“馬工程”)教材《管理學》,教材框架延續傳統做法,仍采用以職能為主線的編排方式。相比于周三多教授主編的管理學,新教材理論性更強,學習難度提升。特別地,此教材增加了思政內容,如“管理學的理論指導、科學思維以及基本方法”“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進程”等,這既反映了我國高校《管理學》課程發展的新趨勢,也對教師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
3. 《管理學》理論教學日趨完善,實踐教學發展滯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弱。經過長期的實踐,任課教師對依據管理職能進行章節編排的教材認同度高,對課程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進度安排都有了較好地把握,課程理論教學體系日趨完善。實踐教學一直是《管理學》課程教學的薄弱環節,這直接導致學生熟知概念、原理,但不能應用于實際,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教師囿于一本教材,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不足,學科發展前沿、最新實踐成果未能進入課堂;二是實踐學時占總學時比例低,實踐教學形式單一。以信陽農林學院為例,作為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管理學》開設在大一上學期,教學周12周,總學時48學時,其中實踐學時4學時,占比不足10%。實踐教學多采用分組案例討論形式,偶有帶學生實地參觀企業,未能達到實訓目的;三是教學方法單一,課程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填鴨式”教學依然存在,學生參與程度低,師生互動少,學生學習興趣不強烈,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法應用有限;四是教師忽略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多為被動學習,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自主學習能力差。
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基于課程思政理念反思《管理學》課程教學,我們發現,長期以來《管理學》教學關注專業知識甚于對原則的把握,關注器物層面甚于對道義的追求,關注物質層面甚于對心靈的守護。我們急需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要“回歸初心、回歸夢想”,即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促進《管理學》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政治素質過硬,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高強的管理人才。
二、《管理學》課程思政的意義
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以課程思政為指導思想,開展《管理學》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一)開展《管理學》課程思政是對課程育人要求的具體落實
2018年6月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推進“四個回歸”,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是自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以來,對推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的再次強調。課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層面的突破集中體現在將所有課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將課程教學的首要目標定位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教學的各環節、各方面,全面提升學生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的新人是每一位高校教師的責任。
《管理學》是一門政治性很強的課程,這是由管理的二重性決定的。一方面,管理具有同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力聯系的自然屬性,表現對協作勞動進行指揮,執行著合理組織生產力的一般職能。另一方面,管理又具有同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相聯系的社會屬性,執行著維護和鞏固生產關系的特殊職能。理論來自于實踐,西方管理思想產生于資本主義制度之下,服務于資產階級,教師在講授理論時必須具有政治敏感性,給予青年學生正確引導。因此,開展《管理學》課程思政十分必要。
《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任何人都處于一定的管理關系之中;任何人的活動客觀上都存在著管理的需要。國家治理、企業運營、學校管理等是管理學在不同層面、不同領域的應用,都與學生當前和未來的學習生活、職業發展息息相關。相比于其他課程,在《管理學》課程思政更容易“入腦、入心”,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經世濟民、誠信服務、德法兼修的職業素養,是對課程育人要求的具體落實。
(二)開展課程思政是提升《管理學》課程建設內涵的現實需要
2018年8月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
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管理學》課程教學“質”的提升迫在眉睫,課程思政為今后課程建設指明了方向。基于管理學理論知識教學較為成熟的現狀,課程“質”的提升應著力于價值塑造,這是課程建設的首要目標、應有之義。
《管理學》課程教學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應是價值、知識、能力的結合。以課程思政理念為指導改革《管理學》教學可進一步提升課程建設的內涵。通過系統化的課程思政可以使學生深刻理解管理的二重性,客觀認識西方管理思想和實踐,看清其資本主義本質,理解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可以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分析、解決管理問題的能力;可以深化學生對愛國、敬業、誠信、公正、法治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解,對企業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開拓創新、銳意進取,永不言敗精神的領悟;可以啟發學生從中華傳統文化中體會東方管理智慧,從黨史中學習管理經驗等。同時,企業社會責任調研、管理者訪談等思政實踐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品質。
三、《管理學》課程思政的難點
《管理學》課程思政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科學合
理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即有效解決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達到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目標。實踐中,難點有三個:
一是“融入什么思政元素”。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事件、國家戰略、法律法規、相關政策、時事熱點等許多 “點”都能跟育人聯系起來,但是在《管理學》課程育人中卻不是都可以用,只有針對課程內容運用恰當,才能達到好的育人效果。因此,我們需要研究《管理學》課程的知識體系,統籌考慮、明確定位《管理學》課程育人的目標和內容。
二是“在哪里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元素眾多,《管理學》知識點較多,在哪些知識點中融入思政元素,如何將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點對應起來,有機結合,是一個難點。課程思政并不是說要在“每一節課思政”“在每個知識點思政”,在專業課教學中的課程思政應建立在對知識點教學目標和知識點內容挖掘的基礎上,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對知識點教學的升華,也應是“理所應當”“水到渠成”的。
三是“如何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學》課程不是在《管理學》課堂上進行簡單的政治宣傳和枯燥的道德說教,是要以《管理學》課程為載體對學生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也是《管理學》課程育人與思政課育人的根本區別。潤物無聲,難在融通。學生欣賞的是教師基于學理、基于事實、基于科學認知的自由表達。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在哪個教學環節融入思政”,是課前、課上還是課后,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等;“以何種形式融入思政”,是線上還是線下,是老師講授還是學生探究等。怎樣讓思政與專業課程的結合自然、不牽強,在潤物無聲中“感人于肺腑,動人于心弦”是《管理學》課程改革的又一關鍵問題,也是課程改革的難點所在。
四、《管理學》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管理學》課程思政實踐的核心是課程建設。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是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建設。課程模式建設研究“教什么的問題”,包括按照一定的思想和理論開發課程;按照能力培養循序漸進的原則序化課程;編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框架計劃。教學模式建設指在一定的教育目標及教學理論指導下,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手段方法、教學評價等因素進行簡約概括而形成相對穩定的指導教學實踐的教學行為系統。我們要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推進《管理學》課程思政。
(一)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強化教師育人意識,提升教師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高校應將課程思政納入新進教師入職培訓、在職培訓(或繼續教育)和師德師風、教學能力專題培訓中,通過持續性、系統化的培訓使廣大教師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性,掌握課程思政的基本方法,進而深入思考并踐行課程思政。考慮到《管理學》任課教師思政理論知識儲備不足和思政教學經驗欠缺的問題,應鼓勵依托專業教研室、課程教學團隊等基層教學組織思政課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合作開展課程思政教研,準確把握大學生政治理論學習情況和思想、心理動態,共同挖掘專業課思政元素,探討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的方式方法。學校、院系、教研室要全方位、多層次積極開展課程思政教研,并將其制度化,通過現場教學觀摩、典型經驗交流、教學技能競賽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師課程思政能力,讓任課教師都能“種好責任田”。
(二)優化《管理學》課程教學大綱
課程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規范性指導文件,是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管理學》課程思政的首要任務是通過修訂教學大綱,系統化思考“在哪里融入”“如何融入”問題,找準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點,使課程思政與專業緊密結合,使課程思政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教材是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的集中體現,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參考書。建議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重點工程教材《管理學》為主講教材,進一步梳理教材重難點,并融合其他教材資源進行授課。應組織任課教師深入研讀、研討國內外《管理學》經典教材,如斯蒂芬·P·羅賓斯《管理學》、羅德·孔茨《管理學:國際化與領導力的視角》、周三多《管理學》以及管理思想史、各管理學派的代表著作,厘清主要管理學家的人生經歷、各種理論學說產生的時代背景,克服以往“就理論講理論”“斷章取義”的不足,引導教師將管理學課程教研置于在社會制度、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為課程思政奠定基礎。
要以課程思政為指導思想優化《管理學》課程教學大綱,將“價值塑造”寫進課程教學目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并細化到章節知識點中。如在“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和實踐”知識點中,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在“人員培訓、績效考核”知識點中,深化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實踐各行業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增強職業責任感,培養其遵紀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誠實守信、公道辦事、開拓創新的職業品格和行為習慣。總而言之,要通過課程教學大綱優化將課程思政落到實處,使課程思政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克服課程思政空洞化、零散化的不足。
(三)建立《管理學》課程思政素材庫
要以優化后的《管理學》課程教學大綱為依據,根據思政元素與課程教學內容有機結合的點,廣泛搜集思政素材,建立管理學課程思政素材庫。思政素材要突出思想性、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素材種類包括書籍、課件、教師編寫資料、網絡在線課程等;素材形式多樣,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管理活動設計方案等;素材內容要涵蓋中國傳統文化、重大歷史事件、典型人物事跡、政策法規、社會時事熱點問題等。力求讓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的結合自然、生動,調動教師、學生學思政、學專業的興趣,全面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素材庫可依據教學大綱中的章、節、知識點編排,主要以電子資源形式呈現,以便通過在線課堂、微信群、QQ群推送,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程思政素材庫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一個持續完善的過程,工作量大,建議通過教師研討、學生作業、第二課堂、競賽活動等方式師生共建,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參與課程的積極性,搜集、整理思政素材本身也是一種課程思政實踐。
(四)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
《管理學》實踐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培養學生將管
理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更是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塑造學生高尚人格的有效途徑。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內容和手段,以實訓課、第二課堂活動、學科競賽和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通過社會調查、人物訪談、企業考察、案例討論、管理游戲、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管理實踐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理想信念,養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高尚道德情操,培養學生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創新思維等管理思維,提升學生決策、組織、領導、控制等管理能力。
(五)創新課程考核手段
長期以來《管理學》采用的考核方式為“課堂考勤+作業+期末試卷”,其中課堂考勤+作業占比約30%,期末試卷占比70%,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建議按照企事業單位考核管理人員的方法改革《管理學》課程考核方式,即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評定學生學業成績,大幅提升平時成績(課堂表現、課程實踐)分數占比。在課程實踐中考核學生“德能勤”,在期末試卷中考核學生“績”,兼顧理論與實踐,兼顧過程與結果。以考促學,一方面促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為后續專業課程開設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推動學生參與課程實踐,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筆試成績由教師評定,考試題目設計體現課程思政要求;課程實踐成績由學生互評確定,重在考查學生公正、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參考文獻:
[1]堅持以本為本 推進四個回歸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8-06-22(01).
[2]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N].人民日報,2019-03-19(01).
[3]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J].中國大學教學,2018(9):1-2.
[4]錢艷芬,唐勁松.高職院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理性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20(23):34-36.
[5]王雪.課程思政從理念到實踐的實例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6):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