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瑞博
摘要:基于人們物質生活不斷提升,各項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完善,人們更加重視健康問題,社會各界將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情況作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基于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加強對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情況進行探討,基于此,本文對多學科協作診療進行分析,并探討當前衛生資源配置的現狀,具體分析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衛生資源有效利用的對策。
關鍵詞:多學科協作診療 衛生資源 資源利用 患者
引言
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成為臨床治療的模式和發展方向,在醫學診斷中,添加多學科理論,促進多個學科團隊的協作,確保提升整個醫療衛生水平,促進醫療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相關研究人員深入探究了多學科協作診療下,衛生資源的有效的利用方法,以期促進衛生資源的合理化配置。
一、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分析
(一)多學科協作診療的必要性
新醫改背景下,醫學模式不斷轉變,傳統的醫學分類方法,難以全方位地掌握患者病情,開展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是醫療體系健全完善的必然趨勢,通過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可以為就醫患者提供多方位、全面化的醫療診治,并將診治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更好反饋出來,便于作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調整方案。醫學研究人員,在臨床實驗探究過程中發現,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成為臨床診療治療模式的主要發展路線,尤其對于疑難雜癥的處理,成效顯著。
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轉變了傳統醫學理念,更加重視患者的心理、社會,以及相關因素對患者身心的影響,著重強調“以人為本”。相關研究表明,傳統的醫療診斷模式,耗費診斷時長,患者在門診等待時間過長,增加了患者的不良情緒,進一步加劇醫患關系,甚至極易發生安全隱患。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其優勢特點在于“以患者為中心”,減少患者等待和奔波的時間,給予患者更好的醫療服務體驗。
基于疾病治療角度對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重要性研究來看,現代社會的人們心理、生活以及社會各方面的壓力不斷增多,在發病模式上,從單一的病種,發展為多病種。在重癥的診斷、治療上,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研究人員發現,運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能夠在合作的前提下,更好完成疾病的診斷任務,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為患者營造健康的生活狀態。
(二)多學科協作診療的發展現狀
多學科協作診療的研究,在國內提出的較早,初步進行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工作探索,并在多地醫院門診進行應用,累計確診患者遠遠高于傳統的診斷模式。相關專家人士表示,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將各學科專業的醫生集中到一起,建立合作機制,可制訂出診療方案,最終能夠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就醫院發展現狀來看,多學科會診模式、多學科綜合治療協作問診模式的建立,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研究。
因此,在研究人員具體討論過程中,逐步構建出“三固定”方式,也就是固定的專科、固定的診室、固定的時間,患者可以通過提前預約的方式進行檢查,并由多學科的醫生進行綜合診療,提升了疾病診斷的精確度。醫學研究人員,在不斷的臨床試驗中,逐步實現了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遠程化,利用信息系統,構建了重點學科的聯合門診,實現遠程會診,推動了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發展,促進醫學診斷水平的提升。
二、衛生資源配置分析
(一)衛生資源配置現狀
計劃經濟體制下,醫療衛生資源通常是按照部門進行管理配置,醫療機構中,包括儀器設備、人員、經費、床位等衛生資源,以及引進的技術創新活動。部分地區醫院按照部門職能的差異性,構建了“大而全”“小而全”的服務模式,并具體面向特定的人群進行分析。由于當前我國80%的衛生資源存在于大醫院中,并在醫療保健體系構建的基礎上,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部分大醫院在盲目擴增的情況下,致使衛生資源進一步流向城市,最終導致一些衛生醫療機構的衛生資源有限,并對現有的衛生資源利用不高,患者在流向大城市診斷的過程中,小醫院的儀器設備長期處于閑置的狀態。基于醫療管理體制上看,衛生事業是一項公益性的事業,需要國家和地方財政進一步的支持,更加合理化地配置衛生資源。同時,當前醫療機構重復設置,衛生資源總體的利用率較低,運行成本較高,長此以往,致使衛生事業的健康發展受阻。
(二)促進衛生資源有效利用的操作方式
在醫院資本經營模式下,促進醫療機構的調整和升級,更好將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應用在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上,實現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可采用醫院并購的方式,進行衛生資源的綜合利用,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促進衛生資源的吸收合并,同時,可以采用收購的方式,將醫院的財產、股份進行全面的收購,收購的前提,是必須保證醫院市場經濟發展狀態良好,醫院的股票可以上市。衛生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將構成衛生資源人、財、物,對某一不同層析衛生服務的需要,必須達到所要組成的形式,難以促進衛生資源的有效利用,確保患者享受更高的衛生服務質量。
三、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衛生資源有效利用策略
(一)通過資本經營實現戰略改組以及調整的目的
1.資本經營。資本經營,是將有形資產、無形資產,以及人力資源,看作是活化的資本,并在生產各要素下,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本增值。
2.醫院資本經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國有企業的產權形式更加多元化,包括實行盈利性經營體制、非盈利性經營體制,然而單總體上的發展趨勢,是要將抽象化的醫療衛生資源,轉變為“活”的資產形式,促進衛生資源的合理化利用,確保更好促進醫院無形資產資源的優化利用,增加醫院機構的財產積累,進而提升醫院的綜合實力。
(二)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衛生資源有效利用與優化配置研究
1.衛生資源優化配置的手段
通過市場調節、計劃調節,以及市場與計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節,按照各種勞務的供給量,進行優化調配,確保有效均衡衛生資源。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需要合理制定計劃控制與市場調節的力度、范圍和層次,正確處理以計劃為主的市場調節關系;正確處理衛生機構內部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的關系。通常,區域衛生規劃,是提高患者的健康,并引導社區服務、農村衛生防護,將預防保健,作為工作的重點。
2.實踐探索
(1)開設目標。醫院要以各個學科為單位,重點強調協作的重要性,將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為目標,盡可能減少患者排隊等待的時間,簡化診斷手續,改變傳統的服務模式,優化患者診斷流程,提升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
(2)開設原則。確保在滿足患者診斷需求的基礎上,提升服務質量,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積極性,發揮多學科聯合門診的作用。
(3)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要想最大化提升衛生資源的利用效率,必須建立完善的多學科聯合門診制度,重點考核察醫護人員的資質水平,優化就診流程,提升質量管理。
(4)部門種類的多樣化。部分醫院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開設了接診科室、診室,并具體設定開診時間,更好為患者創造安全、有效的治療服務,更加規范化的發揮多學科聯合門診的功能優勢,提升診治的醫療水平。同時,部分醫院的診療模式,以主診室為中心,將專業醫學專家聚集在一起,就當前的病患問題,制定出更加合理化的治療方案。研究人員發現,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患者的滿意度較高,部分醫院通過調查顯示,患者對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滿意度高達98%,減少了中間環節,患者就診率較高,優化了衛生資源配置,降低了醫療支出,多學科聯合門診,患者只需要掛一個號,多個專家可以共同對患者的疾病進行系統的分析,共同制定出科學的診療方案,切實解決患者問題,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
3.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為不同學科提供技術交流、臨床合作平臺
傳統醫療診斷過程中,由一名醫生完成多學科的疾病的診斷工作,在多學科協作診療運作模式下,部分科室逐漸轉變診斷模式,在多學科的指導下,醫院精細化劃分了疾病類型、診療精細化的優勢特點,較比傳統專科診療方式,更加的靈活化,可聯合多學科對疾病進行“多對一”的診療,促進各學科之間交流合作,確保各學科之間的衛生資源共享、共用,提升衛生資源的利用率,從而提高相關疾病的綜合診療水平。
4.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創新評價
相關人員在進行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研究過程中發現,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能夠推動學科優勢的創新發展,并能夠具體結合醫院實際情況,提高醫學質量。
有效實現了醫療信息的遠程傳輸,在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構建了遠程信息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將患者的電子病歷、檢查化驗結果、影像圖片等,上傳到系統空間,便于遠程調取和查看,同時,支持影像圖片的無損傳輸,提升診斷結果的精確性。傳統的醫療診斷中,需要制定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地、固定的人員等,耗時耗力,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專家學者可實時進行遠程查閱,有效打破時空的界限,轉接學者可以通過手機端,進行多學科協作診療會議討論,并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開展工作,大大節省了人力、物力資源,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加快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在醫學領域中的推廣,為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的衛生資源有效利用夯實基礎。
四、結論
總之,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下,需要著眼于衛生資源需求角度,全面構建合作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有效整合,減少重復診斷的資源浪費現象,緩解人們“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通過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的應用,患者的體驗效果更加明顯,可以實現線上溝通交流,患者將病歷資料進行上傳,可與醫生實現在線交流,醫生也可獲得患者的評價,從而優化診療模式,促進衛生資源綜合利用。
2020年衡水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對提升衛生資源有效利用的對策研究》,編號:2020050
參考文獻:
[1]朱卉,蔣抒,單清,李揚,等.基于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基礎構思[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20,31(04):.479-481.
[2]孟陸,劉曉云.北京市衛生資源公平性與衛生服務利用公平性的差異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20,37(0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