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波
摘? 要:為解決當前學校勞動教育淡化、弱化現象,根除學生嫌棄勞動、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問題,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示精神,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點,構建“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四體合一”勞動教育體系。通過科學設置教學內容、選用多種教學方式、方法,評價方式,讓學生形成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規范化、職業勞動專業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將勞動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關鍵詞:高職院校;共建;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09-018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urrent phenomenon of dilution and weakening of labor education in schools, and to eradicat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being disinclined to work, unwilling to work and unable to work,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guiding spirit of the opinions on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ing labor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n the new era issued b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nstructing "four-in-one" labor education system with the participation of "family, school, enterprise and society". By scientifically setting up the teaching contents, selecting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thods, and evaluating methods, the students can form the daily family labor educati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chool labor education, the specialization of professional labor,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social labor education, to run labor education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to train qualifi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oint construction; labor education
馬克思指出:“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社會文明的進步是基于人們辛勤的勞動,在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中,勞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被提高到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教育并重的位置。勞動教育要寫入人才培養方案,要專門設置學分、學時。職業院校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時,還需要結合職業院校辦學特點與人才培養目標,從家庭勞動、學校勞動、企業勞動、社會勞動四個維度,探索“四體合一”的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模式。
一、開展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勞動創造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勞動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了精神文明。從教育的本質來看,教育是為了培養學生會做人、會做事。做人是從對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層面的培養,做事是在勞動實踐中能承擔所從事的職業需求,包括腦力勞動、體力勞動。但從中國教育發展的歷程來看,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下,有過一段時間,在教育中更多的是追求分數,而忽略了對勞動的教育,出現了很多只會考試,不會做事的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后,不能適應工作要求。家庭與學校勞動教育的缺失致使近幾年出現了以下幾種現象:
(一)“啃老族”頻出,不愿勞動,缺乏勞動創造生活意識
隨著“高分數”的教育追求,家庭和學校忽略了對學生勞動教育,致使出現不愿勞動的“啃老族”,到了工作年齡,卻不走入社會,參加勞動,以父母供養自己為主要生活來源。甚至有的父母已高齡還要“拋頭露面”去社會上打拼。這些現象的背后,有家庭教育失敗的因素,也有著學校教育中勞動教育缺失因子。致使這些人,沒有形成自食其力、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美好生活的勞動意識。
(二)“眼高手低”者頻出,缺乏對勞動不分高低貴賤之分的正確認識
社會的發展需要不同的職業付出辛勞,以我們當今的社會為例,既需要以研究高科技的航天技術人員組成的腦力勞動者,也需要以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組成的體力勞動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社會離開哪個行業都不能正常運轉。尤其在2020年武漢抗疫期間,是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逆行的醫護人員、建筑工人、快遞小哥、志愿者、全國各地捐獻物資的人們,共同奮戰在武漢,才取得武漢抗疫保衛戰的最終勝利。勞動不分高低貴賤之分,每個職業都在社會這個大舞臺上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但有很多步入社會的學生,對工作“挑三揀四”,體力勞動不愿做,職位低的工作不愿做,基層工作不愿做,自己人為給工作劃定等級,最終致使自己沒有工作可做。
(三)“考試族”頻出,只會考試,不會做事,缺乏勞動實踐能力
一味追求高分數,從小家庭教育中缺乏勞動教育內容,學校不安排勞動教育課程,學生只會應對考試,缺乏將知識應用實踐的能力。很多學生在校分數很高,一旦走入工作崗位,無法應對沒有標準答案的“鮮活”的工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識的獲得,是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的過程,在實踐中,才能真正彰顯知識的力量。只會考試的學生,是缺乏勞動實踐能力的鍛煉,不符合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創造價值的教育規律。
勞動教育在家庭的缺失、在學校的缺位,直接導致了學生進入社會工作崗位的缺席。中共中央在2020年3月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在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勞動教育在學生教育體系中全程貫通。
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定位
職業教育在開展勞動教育中,既要體現普通高等教育的特點,也要發揮職業教育特色,在勞動教育課程定位中要將職業元素貫穿在勞動教育始終,發揮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優勢。可將課程定位為: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做事,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引領下,形成勞動光榮意識;在出汗勞作中,學會基本生活勞動技能;在技能實訓中,學會職業技能;在社會公益勞動中,體味無私奉獻精神的精髓。將家庭生活勞動、學校勞動、職業技能勞動、社會公益勞動四體合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三、職業院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定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端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按葉圣陶先生的教育觀:教育是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會做事也是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根據當下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意識不強現象,在勞動課程內容設置上要遵循“勞動價值引領、勞動技能指導、勞動實踐運用、公益勞動奉獻”的原則,構建勞動理論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日常生活勞動與專業實踐勞動相結合、職業崗位勞動與社會公益勞動相結合的“三結合”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特點,將家庭勞動、學校勞動、企業勞動、社會勞動有機結合,形成協同育人模式。
1. 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融入勞動元素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勞動技能理論課”模式的勞動理論課,用勞動價值觀引領,植根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指出:“職業院校以實習實訓課為主要載體開展勞動教育,其中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專題教育不少于16學時。”“除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大中小學每學年設立勞動周,可在學年內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體勞動為主。高等學校也可安排勞動月,集中落實各學年勞動周要求。”《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職業院校要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礎課,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安全、勞動法規教育。專業課在進行職業勞動知識技能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干一行愛一行“的敬業精神,吃苦耐勞、團結合作、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根據以上兩個文件要求,在勞動理論課程設置上可以采用“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融入勞動元素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勞動技能理論課”的模式。
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中理論講授主要設置在第一學期,主要以講授勞動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為主,完成16學時的教學任務。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充分運用數字多媒體平臺,將歷史上的勞動模范、身邊的勞動先進人物,在課堂上進行宣講,或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強國”等平臺觀看有關勞模的事跡報道或電影、電視劇,實現學生入學后在勞動價值引領下,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正確的勞動意識。在學生心中種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思想觀念”的種子。
公共基礎課要在課程設計中將勞動元素植入課程,在課程標準中體現勞動教育因子。尤其是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課程的優勢,在課程內容設置上要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作為單獨章節進行講授,將勞動法作為單獨章節,讓學生掌握作為勞動者的維權內容。大學語文課程將古今中外關于勞動的文章進行深度解讀,讓學生從文字中體味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意義,同時,體味“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是人民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字、發明了工具。體育與健康課程,開設以提升學生體質體能的訓練課程內容,用科學的體育運動知識與訓練方法,提高學生的個人身體素質,培養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打造過硬的身體素質。通過公共基礎課程中勞動元素的融入,培養學生擁有“正確的勞動觀+健康的心理+健康的體魄+多元思維”,為學生快速融入職業崗位打好素質基礎。
專業課程中主要結合崗位、職業需求,明確職業工作流程、工作能力需求,指導學生如何做事。根據不同專業特色,編寫適合本專業的勞動實踐指導手冊。
2. 借助“有聲+無聲”校園文化宣傳媒體,運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開展校內校外勞動宣傳模式。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所在,校園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所學校精神面貌的體現。勞動教育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在對勞動理論進行宣傳中,可以借助“有聲+無聲”校園文化宣傳方式,讓學生多渠道了解勞動知識。“無聲校園文化宣傳”指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宣傳欄、校園墻壁文化宣傳將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學生身邊人的事跡進行文字宣傳,舉辦以勞動為主題的征文比賽,讓學生將勞動體會、學習勞模精神的體會用文字的形式進行表達,既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提高學生對勞動的認識。“有聲的校園文化宣傳”指的是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這個媒介、校園公眾號、校園抖音等媒介,將勞動模范事跡進行有聲的傳播。發揮校園社團、校園文化藝術節的作用,組建勞動社團,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文藝演出,讓學生自愿、自發的開展有關勞動的文體活動。
勞動理論宣講還可采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請進來”指的是聘請所在地區的勞動模范來校進行個人事跡宣講,讓學生與勞模面對面“零距離”接觸,感受勞模身上具備的優秀品質,用真人講真事,發揮勞模的榜樣作用。“請進來”還可以將非遺傳承人請進學校,利用開設選修課的方式,將勞動技能作為課程傳授給學生。“走出去”是帶領學生參加所在地區的勞模紀念館、博物館,讓學生在參觀實物中,感受勞動創造世界的價值,感受勞動改造世界的作用。“走出去”也可以組織學生走入民間,收集民間勞動文化、尋訪勞動文化古跡,在歷史中感受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
3. 配齊專職勞動課程教師,開展專題教師培訓,鼓勵教師編寫勞動教材與勞動實施指導手冊,開發在線精品課程。
為了更好的開設好這門新的必修課程,學校需要配備專職勞動課程教師,開展專職勞動教師專題培訓。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鼓勵教師開發在線勞動精品課,編寫適合本校特點的勞動教材和勞動實踐指導手冊。
課程要有依托的教材才能構建完善的課程體系。勞動教育除了理論知識講授外,更多的課程內容是在勞動實踐中,讓學生在“出汗”中掌握勞動技能。在對具體的勞動實踐課程中,要有針對性的指導手冊做指導,學生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完成勞動實踐,而勞動實踐指導手冊可分為“日常生活勞動技能實踐+校園勞動實踐+崗位勞動實踐+社會服務勞動實踐”四個方面,每個學校要結合學校辦學特點與所在區域特點,根據學生所學專業編寫勞動實踐指導手冊。
4. 開設“日常生活勞動+學校勞動+職業勞動+社會勞動”“四體共育”的勞動實踐課程,實現“家庭勞動教育日常化、學校勞動教育規范化、職業勞動專業化、社會勞動教育多樣化,將勞動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勞動實踐課程涵蓋的范圍比較廣,勞動習慣非一朝一夕養成,勞動是隨著個體的人而發生的活動,按學生主要活動的場所,勞動教育需要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四體參與,才能達成協同育人功效。根據高職類院校大部分學生都是住宿生的特點,在家庭日常生活勞動實踐中充分發揮寢室的作用,將家庭日常生活勞動分為兩部分,一為在校以寢室為單位的日常勞動,一為利用寒暑假學生放假在家中的日常勞動。通過制定寢室衛生打掃標準,讓學生每天管理好自己住宿的地方,整理好個人內務,讓寢室保持整潔、有序。家庭日常勞動安排在寒暑假,每個假期發放假期家務勞動匯報表,并收集相應的勞動照片或視頻,規定每個學生每個假期學會做一道家常菜,自己撰寫菜肴制作過程與烹飪體會,充分利用數字媒體,讓學生實時發布在班級群,同學間可以互相學習和分享,也可以作為考核的依據。
學校勞動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為教室日常衛生打掃為主的勞動,制定教室衛生打掃標準,讓學生自己動手打掃每天學習的場所,保持教室整體整潔、干凈,也可開展美化教室活動,讓學生自己設計個性化的教室文化;一是利用校園現有場所,開辟出一片專門為學生開展勞動的實踐基地,如有果園的校園可以開展果樹種植與養護勞動,有能開辟出種植農作物的可以開展農作物種植、收割勞動活動。對校園內的花草的養護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其中,在對植物的養護中,讓學生體味到四季的變化,自然對人類的回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辛勤勞動后收獲的喜悅,增強學生對勞動的熱愛之情。通過勞動,增強學生對“出汗勞動”的切身認識。此項內容可以安排在專項勞動周開展。
職業勞動主要是圍繞學生專業學習及將來從事職業崗位需求,按勞動場所分為學校和企業。職業院校更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除了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外還設有實訓課程,在教學周中單獨設置實訓周。職業勞動主要集中在實訓周開展,“術業有專攻”,“實踐出真知”,每個專業根據崗位需求,制定崗位工作流程及標準,充分發揮實訓周實踐功能,讓學生在實訓周中將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在實景模擬與實物操作中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勇敢、有擔當、團結協作等優秀品質。企業實踐是高職院校中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生在企業真實的工作場地,對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的實戰演練。企業頂崗實習,是學生畢業前的實戰,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學會適應崗位、學會與人相處,同時,也要讓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的勞動中,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基礎知識才能適應崗位的需求。勞動者需要具備的優秀品質,在企業頂崗實習中是一次展示,也是一次暴露,要制定學生頂崗實習勞動手冊,或充分發揮數字媒體平臺,讓學生每日記錄勞動內容與勞動體會,為學生畢業后步入工作崗位做好經驗與知識積累。
社會服務勞動指讓學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勞動者需要具備無私奉獻精神,要有愛心去工作,不但能讓自己工作愉快,而且能和諧與人相處,這樣才能創造和諧社會。鼓勵學生參加社區義務勞動、社會公共場所衛生維護、發揮專業優勢去敬老院、孤兒院、中小學為學生展示專業,指導學生掌握職業技能。同時,職業院校也可為所在地中小學提供勞動實踐場地,指導前來學習的學生開展技術指導,讓學生對社會職業有直觀的認識。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公益組織,在正規公益組織領導下,開展所在城市的公益活動,不但能鍛煉學生為社會勞動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讓學生多種途徑了解社會,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5. 以創新創業部門為依托,以創新創業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揮勞動的創造性作用,推動社會進步。
勞動能力的培養并不是單一的重復性勞動,社會的發展是在創造性勞動中推進的。根據勞動發展的趨勢,創新能力是勞動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培養學生勞動實踐能力時,要發揮每個學校創新創業學院的作用,依托創新創業部門,以創業項目為載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在專業創業中,將所學知識進行轉化,為畢業后步入崗位做好“職業初體驗”的經驗積累。
6. 開展定性與定量考核方式,實行積分與學分互換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激勵機制。
勞動教育的內容與方式呈現多樣性,時間跨度較長。對學生學習的考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定性指明確哪些活動屬于勞動課程范疇,為學生指明了勞動的方向。定量指每名學生每年要完成的勞動量。定量分為基礎量與加分量。基礎量是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勞動量。加分量是部分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勞動量。通過加分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勞動技能大賽。
定性與定量明確后,建立勞動獎勵激勵機制,實行積分制,積累到一定分數可以兌換相應的學分。設置專項勞動獎勵基金。不設置積分上限,完成每一個勞動項目的基礎量才能最終獲得勞動必修學分。對表現突出學生,根據積分數量給以一定量的物質獎勵,對表現特別突出,比如參加國家級、省級勞動技能比賽獲得優異成績、獲得全國、省市五一勞動獎章的學生給以特殊勞動獎勵。結合相關的規章制度制定積分評分細則。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指出:“社會性進步和道德進步,取決于組成這個社會的人們如何看待勞動,把勞動看作什么。”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勞動教育是對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的教育的踐行,勞動理論講授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真正實現了教育的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Z].2020.
[2]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S].2020.
[3]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
[4](漢)許慎撰,思履.圖解書文解字[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5]姜大源.職業教育強化勞動教育的新思考新措施講座[Z].德育圈云講壇,2020.
[6]王鈺錦.高校勞動教育實踐路徑探索[J].戲劇之家,2020(18):174-175.
[7]楊小軍,董思萌.新時代大學生勞動教育“三融入”路徑探索[J].教育探索,2020(5):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