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朋
【摘要】目前,“立德樹人”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出發點,我國大部分學校都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來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建設。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基礎,學生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才能使學校的德育活動行之有策,行之有效。但有的學校在高舉“立德樹人”大旗的同時,忽視了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導致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收效勝微;而部分家長只關注孩子的智育,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育不重視,導致孩子在校內和校外屢屢出現品德方面的問題。本文將從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家校合作理念等方面簡要分析如何加強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中學生;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把德育放在了一個極高的位置,他表示,“德育是完全人格之本”。如果品德不好,即便身強力壯,智力超群,也沒有什么益處,只會幫助其作惡。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必要基礎,一個學生如果心理不健康,那他就沒有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基礎;學生若在品德方面不過關,文化成績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個優秀的學生。“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和心理問題,成年人或許可以自己進行調節,可是正處于懵懂時期的中學生是很難進行自我排解的。他們缺乏人生經驗,出現不良情緒時或者面對挫折時,往往不知道如何進行自我調節。這時就需要教師和家長的適時引導,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及時安慰,迷茫的心靈得到正確引導,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一、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
(一)家長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視
當今社會,部分家長依然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觀念,對學生的期望越來越高,一些家長只是一味關注孩子的智育,而不重視德育,更不用說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了。
一方面,由于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越來越高,為孩子報了很多的興趣班、課后輔導班,對孩子的智育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全能”的人,但是對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以為意,甚至有些家長覺得沒有必要進行心理教育。如果孩子在品德方面犯了錯誤,大多時候是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由,輕描淡寫地處理,不加以重視。另一方面,一些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富裕的生活使部分孩子十分嬌氣,以至于進入初中后,某些學生思想極端,心理差承受能力亟需提升。
筆者班上有個學生成績落后,在班里的表現也不是很好。有一次,在課堂上,他總是發出聲響,嚴重影響了課堂紀律。筆者反復提醒無效后,走下去批評了他幾句。他突然站起來拿著筆對著自己的胸口,情緒十分激動。筆者當時保持冷靜,把他帶到了辦公室,等他平靜下來后,請來了他的家長,他的父親知道事情的經過后十分驚訝,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竟然會做出這種傷害自己的行為。從家長那里,筆者得知,這位學生的父母都是在工廠里上班,下班時間比較晚,有時候還要加班,回到家孩子都已經睡覺了。這個學生還有個哥哥讀高中,平時都是兩兄弟自己在家,父母很少照顧到他們,對他們的學習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難以顧及了。經過這次的事情,家長也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在心理健康上是有很大的隱患的,心理過于脆弱、行為過于偏激,他也表示以后除了在學習上多輔導外,也會多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學校沒有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一方面,中學階段的教學任務相對小學而言更加繁重。各種考試壓力、升學壓力等原因,使得大部分教師過于重視語數英等主科的教學,而忽視了品德課程的教學。有的教師為了趕進度、抓成績,占用了學校學生為數不多的品德課。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只關注學生的成績,沒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忽視了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困惑,沒有及時地進行疏導。如果心理困惑超過了學生心理年齡具有的承受力,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的解決,學生容易產生自暴自棄、自卑甚至厭學等心理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的心理發展。
2021年,由于疫情的影響,我校開學時間推遲了很多。為了調查學生在遭遇疫情期后的心理狀況,學校對全部學生進行了心理調查。通過這次調查,筆者發現班上有個別學生在承受著他們這個年紀不該有的壓力,急需教師或者家人進行疏導。其中有個小女孩,平時比較沉默寡言,不愛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但她媽媽十分關心她的學習,她也很乖巧、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可是通過這次心理調查發現,她覺得自己生活得不快樂。于是,筆者利用課余時間找她談心,從中了解到以下情況:原來她的爸爸平時很愛出去打牌,有時候會因為打牌的事與媽媽吵架,甚至對孩子有粗暴的言語。這導致她現在很害怕看到爸爸,在家里也漸漸地不敢說話,怕說錯話挨罵。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筆者十分震驚,一個乖巧、各項表現都非常優秀的女孩子居然在默默地承受著這樣的壓力,而家長和教師卻不知情。因此,為了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家校合作需提上日程。
二、家校合作,共促學生心理健康成長
(一)家校齊重視,歡樂伴成長
一般來說,中學生的心理是相對比較健康和正常的,但由于家庭、學校、社會等外部因素,學生面臨各種壓力,從而產生各種情緒和困惑。因此,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我們在關心學生智育發展的同時,也同樣不能忽視學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壓力。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多和學生溝通交流,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及時消除他們的壓力,進而使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
目前,對于中學生來說,學校教育是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班主任或者是某一位教師的責任,而是需要學校每一位教師的重視和參與。正所謂,“師者,人之模范也。”學生在校學習,每一位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學習的模范,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做到關愛每一位學生,不僅關心他的學習,也要關心他的心理發展。如果作為班主任和品德教師,更要在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的同時加強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班主任和品德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每一節班會課和品德課,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對特殊學生要經常進行談心、溝通,對有心理疑惑的學生要及時引導和幫助。在和家長溝通時,不僅反映學生的學習問題,同時也要反映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于特殊的學生要多和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家里的情況和心理健康情況。
(二)家校共育護幼苗,教育合力待花開
“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更加離不開家庭教育。學校可以召開家長會、舉行親子活動,班主任可以通過家訪、電話等方式向家長傳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知識,讓家長意識到,對于學生來說,重要的不只是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也同樣重要,不容忽視。而學生健康的心理離不開和睦、愉快的家庭氛圍,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充滿愛的家里,他很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充滿自信和愛的孩子。知道那位乖巧的小女孩的情況后,筆者立即和她媽媽聯系反映了情況,并提醒她在關心孩子成績的同時,也要關注孩子內心以及孩子遇到的煩惱。筆者也提醒家長要想辦法緩和這個孩子和爸爸之間的關系,努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溫暖和愛的家。
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充分發揮家校教育的合力。家長和教師肩并肩站在同一戰線上,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