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苾菁
【摘要】集團化辦學是當前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的一項有力舉措。在學校辦學規模擴大的視域下,要實現優質教育均衡的愿景,彰顯集團各校間的共性和個性,實現高效下的集約,需要聚焦教育的重點領域,以項目協同為運行機制,以資源建設為突破,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體系。
【關鍵詞】集團;資源;共享
蘇州市善耕教育集團成立于2019年5月31日,由善耕實驗小學校、勤惜實驗小學校、平江新城實驗小學校三所學校構成。兩所百年老校的文脈傳承和一所新城新校的教育張力合為一體,在整合中實現更優質的發展,在共享中實現更為個性的創新。
一、以重點領域為治理目標,聚焦教育的根本
問題
課程與教學是幫助師生實現發展的重要渠道,班集體則是集團最小的單位,卻能釋放出最大的能量。建設好每個班集體,便是給兒童家的溫暖、生長的沃土。
(一)理念共識:雙主體發展
集團將分別從文化、機制、路徑入手,創設有溫度的校園,堅定教師的教育信仰,建立集團歸屬感,由“局外人”轉變為“局內人”,由“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一是通過“梳理—萃取—融合”的文化引領方式,鮮明勾勒學校“向善”的育人底色,營造以文化人、以事育人的良好氛圍,并進一步培育生長出新的集團文化;二是利用“解構—重構—聚焦”的組織模式變革,鼓勵老師參與民主管理,投身教育改革,聚焦課堂現場,催生實踐智慧;三是運用“成長規劃—學習實踐—成果分享”的教師發展路徑,讓更多老師明晰自己未來發展的目標和當下努力的方向,在崗位上有擔當、顯活力、亮本領,在互助共創中感受自己的價值所在。
(二)組織架構:矩陣通聯
教育集團比一般學校增加了集團這一管理層級。集團要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重構扁平化的管理網絡,減少管理層級,從而縮短人際距離,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為此,我們需要重新梳理不同層級在集團中的職能定位,以便做到分合有序,收放自如。集團層面的職能主要是統一基礎與標準,協調均衡與重點;學校層面的職能重點在加強溝通與聯動,突出特色與亮點;年級層面的職能重點在落實常規與項目,組織分工與合作。目標是形成相對完整獨立又兼具跨校協作功能的行政合作團隊。
(三)集團管理:以課程和教學為中心
師生教與學行為的主動轉變是提升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為更好地集中精力探索如何整體提升校際間課程實施水平,集團圍繞“課程德育”的建設主題,探索并梳理學校基礎性課程框架,逐步協同推動,突出各校特色。
一是以“善耕”相對成熟的課程框架為參考模型,系統梳理勤惜、新城校區的課程圖譜,使之在邏輯架構上層次更清晰,結構更完整。
二是以學科中心建設為切入,在善耕、勤惜、新城分別設立語文、數學、英語、科創、勞動學科研究中心,以各校優勢學科、優勢團隊為核心,組建學科發展共同體,深入研究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策略,提煉學科教學主張,推進深度學習,倡導減負增效。
三是以原三校優秀校本課程“童趣AI”“善耕綜研”“閱讀姑蘇”“二十四節氣”“珠心算”等為藍本,進一步開發集團共享課程,形成互利的課程資源,豐富學生校園生活體驗,實現課程共融、學科互補,促進集團三校課程的優質均衡發展。
四是打造精品社團課程,以傳統文化和科技創新為生長點,融合百年的校史與未來發展的需求,打破學校藩籬,嘗試師生跨校參加進階式社團的教與學,從而使集團資源充分得到彰顯和利用,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求。
(四)首要抓手:班集體建設
班級是學校最基層的組織,也是校園最基本的單位。班級管理強,則學校管理有保障;班主任隊伍好,則學生素養發展全面均衡。朱永新先生在描述他心中的完美教室時說:“教室就是一個縮略版的學校,具備學校的一切結構和功能。”建構一個個良好的班集體,使之成為兒童成長的多元世界、精神和智力生活豐富之地,是不能忽視的首要抓手。
一是進一步加強校區班級常規管理,加強少先隊建設,利用三校卡通形象“善耕牛牛”“大勤小惜”“優寶”,以“崗位”“儀式”“榜樣”為抓手,培養良好習慣,確立成長目標。
二是聚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標體系,制定班級特色發展目標,開展“主題教室”評比,根據教師特長和學生需求,鼓勵師生、家長一起參與到教室的布置中來,像研究人員一樣,以主題為中心加以擴展,主動去探究、學習、表達和呈現,并在校際內和校際間形成主題聯盟,就同樣的內容進行研究性學習。
三是進一步倡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民主的班級一定有合理的班規、制度和管理方式,教師不再是領導者,師生是一個學習生活的共同體,教學相長,相互成就。
二、以項目協同為運行機制,探索和諧有效的推進舉措
項目協同,就是創造“在一起”的機會,讓團隊中的每一個人在這個團隊的關系網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通過共同的研究主題,彼此關聯,彼此成就,成為一個個發光體。
“一班一世界”項目。確立鮮明的兒童立場,重在研究班級活動、同伴交往、師生關系等隱性文化的培育,持續習慣培養,實施伙伴計劃、放大儀式教育,樹立榜樣典型,推動素養達成 。
“一日互訪游學”項目。組織集團校際之間浸潤式游學活動,一方面能讓孩子開闊視野,提供交往的機會,從而增進友誼,豐富孩子的校園生活;另一方面,進入不同的校園,孩子能感受到在不同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和學生文化影響下學習狀態的差別,汲取富有特色的課內外文化,不失為一種有意義的學習體驗。
“半日基地體驗”項目。三個校區資源互補,也為集團內學生提供了更為多元的學習渠道,例如坐落于平江新城的“童趣科技館”,善耕的“神奇植物園”“地震館”“綜合實踐基地”“海綿城市展示區”,勤惜校園的“惜時館”等都能為集團學生更好地了解和體驗生活,以及進行研學活動提供顯性直觀的教育基地。各校區在學科基地建設上的整體設計、錯位發展,將給集團內的孩子帶來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和空間。
“綜合實踐共研”項目。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進行收集整理,形成共研項目,并借助集團群體的力量開展深入研究,也是集團辦學的一個優勢所在。確立共研課題后,各校學生在各自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深度交流,集思廣益,既有隱性的競爭,又有顯性的合作,對發展孩子語言表達、團結協作和統籌兼顧等多方面的能力非常有幫助。
“一師一課題”項目。結合三校目前擁有的省、市級課題五項,主要圍繞學校文化、課程和學科建設展開。為進一步彰顯研究價值,凸顯研究過程,集團將擴大研究團隊,分解研究任務,聚焦研究方向,把總課題分成不同的子項目,讓課題組核心成員以項目負責人身份組建跨校研究小團隊開展項目研究,以微型課題的研究帶動教師共同發展。
“一師一命題”項目。以姑蘇區基于學業質量監測的大數據項目為統領,鼓勵教師參與到對教材的研讀、對習題的剖析、對試卷的研制過程中,探索評價方式的改變,以此推動教師學科關鍵素養的提升,形成集團經典試題資
源庫。
三、以資源建設為突破,拓寬師生校園生活邊界
集團辦學,將為拓寬師生生活邊界提供更多可能和機會。校園所有空間,都將成為師生進行創生的課程資源。
(一)積極推進空間研創的特色聯建
集團圍繞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 ‘善·耕文化引領下的兒童空間研創課程的實踐研究課題”,以校園空間認知、校園空間研究、校園空間創新等維度,拓展兒童的校園生活內容,豐富學生學習研究的領域,滿足孩子好奇求真的特質,使校園空間成為學生親近校史、接觸自然、融合學科、創新思維的平臺。在此基礎上,逐步優化、梳理形成集團校本系列化的項目研究主題,成為學校綜合實踐研究課程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凸顯“善耕”集團的文化特質。
(二)系統規劃家長學院的課程共享
集團于 2019年度全面啟動家校共育模式的改進,力求在學校“善耕教育”的理念框架中,促進育人價值認同。集團將以豐富的培訓活動、多元的主題課程以及規范的管理體系來推進和實施家校共育,通過推進家校學習共同體建設,設立家校溝通開放日、親子活動日、家長學院課程、評選好家風等實現家校共育同頻共振,實現集團資源輻射,以此推動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合力作用最大化。
(三)不斷加強小初融合的教研聯動
善耕教育集團作為蘇州市首批教科院融合建設實驗項目學校,與草橋中學組建了初小融合的項目合作關系,這樣便于用九年一貫的理念和教育資源進行習慣、知識、方法等方面的過渡和銜接。一方面,對于教師成長而言,需要有更高位的學科專業知識的補充和引領,以便于教師能全面了解自己任教學段的知識體系、結構和本質特點,從而把握教學的“序”和“度”,對小學和初中課本中出現的同一知識領域的不同學段要求進行有效的把握和分析;另一方面,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小初融合能讓學生享受到中學課程更為廣闊的課程資源(包括實驗室),也能讓不同學段的老師對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學習心理、學習方式有更深入的了解,以更柔和的方式貫通和消除小學和初中學段之間的“中間地帶”。
未來五年,集團內各校將全面推進“有效教學”的研究和實踐,進一步探索教育規律,增強辦學活力,進一步促進教育集團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姚虎雄. 尋找集團化辦學的“理想模型”[J].人民教育,2015(1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