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德

反思今天的中國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在追趕西方現代化的過程中,越來越走向急功近利的“做事教育”,而忽略了滋養人的精神和文化的“做人教育”,以致人成為促進財富和GDP增長的工具與機器。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重視做人教育,培養兒童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成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而傳承千年的耕讀教育,正是做人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耕讀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必修課
“做事教育”是喂養大腦的知識教育,“做人教育”則是養心化性的行為教育。就這個層面而言,耕讀教育可以說是做人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中國古代鄉村,使用頻率最高的門聯是“耕讀傳家遠,詩書繼世長”。“耕讀傳家”這四個字蘊含著中國人特有的世界觀和中國古人關于做人的智慧。處在天地間的農耕勞作,晴耕雨讀、耕讀結合的生活,不僅可以讓人們獲得滿足生計的物質,而且可以健體修德、開慧學藝。天地在中國古人的心目中不是單純的物質世界,而是承載著“道”和“德”、充溢著精神與文化的世界。在古人看來,天地就像生養我們的父母一樣,不僅給予我們無私的愛,也是我們做人的楷模和老師。《易經》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就告訴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要向天學習,厚德載物的品行要向地學習。而連接這種學習的橋梁,就是耕讀。
對于兒童青少年而言,開展耕讀教育尤為重要。古人言“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做人教育的最佳窗口期就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在成熟之前所接受的做人教育,能夠嵌入兒童青少年的生命中、內化到他們的基因里。因此,中國古代對兒童的啟蒙教育,往往是從灑掃庭除、禮儀應對的勞動和日常生活開始的,讓文化永續傳承的家教,則是從耕讀教育開始的。
當今中國,面對文化傳承斷流、做人教育無根的困境,傳承中華千年耕讀教育的智慧,讓耕讀教育成為兒童青少年做人教育的必修課,理應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
耕讀教育是滋養兒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教育
在現代人心目中,農耕勞動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體力勞動,是辛苦而無趣的勞動,也是賺錢最少的勞動。很少有人意識到,農耕勞動之于生命的意義,甚至可以說,它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農耕勞動與其他勞動最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它能夠與自然連接、對話,汲取天地之能量。按照《黃帝內經》的原理,農耕勞動的過程,就是接受大自然五行能量、滋養五臟六腑的過程——土補脾、金益肺、水潤腎、木養肝、火護心……另外,勞作的過程也是接受自然中植物釋放出的芳香能量的過程,能夠讓人心情放松、身心愉悅。
綜觀今天的兒童青少年,身體免疫力普遍下降,近視、抑郁、消化不良等癥狀多發,這與他們被隔離在自然之外,鮮少接觸土地、受地氣滋養不無關系。當我們通過各種現代醫療手段來解決這些問題時,不要忘記耕讀教育這一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徑。
耕讀教育是邁向未來的開智啟慧教育
信息化時代到來,有人認為,未來孩子不需要再回到土地中,因此,開展耕讀教育沒有必要,學習編程等信息技術對孩子們而言更有意義。這是對未來發展趨勢的誤讀。未來時代是“智慧+知識”“文化+科技”的時代,智慧是知識之母、文化是科技之魂。而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正是源于農耕生產。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其智慧就來自古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看人和的感悟。而天、地、人,也是農耕生產的三大要素。《道德經》同樣是古人對天、地、人這三大要素感悟的結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類的老師。另外,中醫也源于古人將在農耕中發現的植物生長必須遵循的天地規律運用于人的生命,所以,中國自古就是農醫同源、藥食同源。21世紀,是人類邁向生命科學、生態科技、低碳生活的新時代,在這個時代,傳承中國千年智慧的耕讀教育,不是回到過去的教育,而恰恰是邁向未來的開智啟慧教育。
耕讀教育是讓生命崇高、生活幸福的美學教育
耕讀不僅是中國古人崇尚的物質與精神自足、田園與書香共存、詩意與禪意共生的理想生活,也是中國古代文化與藝術創作之源。這種讓生命實現自主、自在、自覺提升的耕讀生活,使中國古代的文化藝術走向了自我生命體驗的崇高性、與天地感應的自在性之路,由此使中國古代藝術審美發展到極高的水平。融哲學與藝術、文化與政治、生產與生活為一體的《詩經》,就描述了中國古代鄉村詩意的耕讀生活。從《詩經》到漢賦,再到唐詩、宋詞,贊美詩意的耕讀生活一直是中國詩詞的重要內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組詩。那種“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與天地為鄰、以自然為友的自由自在的耕讀生活,恰恰是當今時代最需要也最缺乏的生活。現代社會的流行藝術,就像工業產品一樣,是在封閉的環境中、用各種科技手段加工出來的藝術。這種藝術就像快餐一樣,是一種滿足人們當下快樂的消費娛樂藝術,在很多時候,不僅不能給身心帶來滋養,反而會催生許多負能量。面向未來,給兒童青少年什么樣的審美教育,如何走向回歸田園的耕讀新美學教育,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耕讀教育是不忘初心、傳承文明的愛國教育
為什么目前進行的愛國教育效果不佳?其原因就在于愛國教育作為做人教育的重要內容,未能按照做人教育的規律來開展。愛國教育本質上是要回答我是誰、我從哪里來的問題,而耕讀教育恰恰能夠讓人不忘初心、續根固本,具有將中華文明基因嵌入生命的重要作用。
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西方文明根源于城邦,中國文明則根源于鄉土,中華民族一直走在鄉村興則中國興的路上。可以說,鄉村是中華民族文明之根。而我們今天卻面臨著這樣的問題——農村孩子不愛農村愛城市,城市的孩子則向往國外的城市。造成這一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做人教育出了問題。耕讀教育,正是實現鄉村與新時代連接、促進農村與城市互動,讓所有中國人不忘初心的一種有效途徑。一個不愛故鄉的人,很難愛國;一個不經歷耕讀教育的人,無法讀懂中國鄉村;一個對中國鄉村無知、無情的人,很難領會中國文化和歷史真諦;一個對中華文明與文化不能入心的人,也就無法生發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與愛國之心。由此可見,耕讀教育不僅能回答我們是什么文明、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還能夠讓我們永續傳承這種文明。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劉潔